柯?lián)P明,藍兆輝
(福州大學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在自動化生產(chǎn)線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改善勞動條件,要求機床能自動地進行裝卸工件、定位夾緊、工件輸送等。在此過程中,工件常需要翻轉,以便于工件自動化生產(chǎn),因此需設置專用的翻轉裝置[1]。
呂鯤等人提出一種四桿翻轉機構實現(xiàn)了玻璃的翻轉功能,并利用ADAMS軟件對該機構進行了運動學分析[2]。趙慶松等人提出了一種震實式造型機工作臺翻轉機構,并利用Pro/E軟件對該機構進行了實體建模和運動學分析[3]。秦顯柱等人設計了一種電子機柜操控臺翻轉機構,并利用SolidWorks軟件對該機構進行了實體建模、有限元分析和運動學分析[4]。韓小平等人設計了一種乳牛保定床翻轉機構,建立了該機構的數(shù)學模型,并利用MATLAB軟件得出了該機構的速度和加速度曲線圖[5]。以上機構均需外加驅動源,機構龐大,造價較高。
本文提出了一種無電機驅動的四桿翻轉機構。建立了翻轉機構的等效動力學模型,并通過數(shù)值方法利用動力學模型進行了動力學分析,通過ADAMS建模仿真,驗證了動力學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準確性,為機構的整機優(yōu)化和實物制作奠定了基礎。
本文提出的重力驅動的四桿翻轉機構為雙搖桿機構,應用于以翻轉輕小工件為主的自動化生產(chǎn)線中。該機構以工件重力作為驅動源,以彈簧作為蓄能元件。圖1為四桿翻轉機構簡圖,CE為工作臺,用于放置工件。工作臺上有一擋銷,用于固定工件。H1為起始位置的限位塊,H2為終止位置的限位塊。彈簧一端固定在機架4上,一端在固定在構件3上。如圖2所示,為機構翻轉到終止位置時的機構簡圖。四桿翻轉機構的工作原理為:
1) 工件放置在連桿2(翻轉臺)上;
2) 工件的重力驅動連桿2逆時針翻轉(翻轉過程中工件的質心不斷變低,重力勢能的改變轉化為整個系統(tǒng)的動力源);
3) 連桿2帶動搖桿1、3轉動;
4) 連桿2翻轉90°時取走工件;
5) 彈簧釋放彈性勢能,機構自動復位。
圖2 終止位置翻轉機構簡圖
為了更好地研究四桿翻轉機構的運動特性,實現(xiàn)機構的平穩(wěn)翻轉,需建立機構的等效動力學模型[7]。
設作用在機構上的外力Fi(i=1,2…k);力Fi作用點的速度為Vi;力Fi的方向和Vi的方向間夾角為αi;各構件上合外力矩為Mj(j=1,2…n),構件j的角速度為wj。
設等效力矩為Mv,則根據(jù)功率相等的概念可得:
(5)
對于四桿翻轉機構而言,系統(tǒng)所受的力為各桿件的重力,工件的重力及彈簧的彈力、外力矩為0,則由式(5)可知:
(6)
其中:mi——構件i的質量;Fm——工件的重力;Fk——彈簧彈力;Vsiy——構件i的質心沿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向下為正);Vmy——Fm作用點沿豎直方向的分速度;VF——F點的速度;αk——F點的速度與彈簧力Fk的夾角。
式(6)中,彈簧力Fk及其功率由以公式求出:
Fk=k(LFG-LFGO)
(7)
(8)
FkVFcosαk=FkxVFx+FkyVFy
(9)
其中:LFGO為彈簧初始長度,F(xiàn)kx,Fky為彈簧力的2個分量,VFx,VFy為F點速度的2個分量。
同樣的,等效構件1是繞定軸A轉動的回轉構件,設它對軸的等效轉動慣量為JV,角速度為ω1,則:
(10)
其中:Vsi——構件i的質心速度;Jsi——構件i繞質心的轉動慣量;ωi——構件i的角速度。
為了設計出運行平穩(wěn)、運動可靠的翻轉機構,本節(jié)通過數(shù)值方法,并利用動力學模型進行動力學分析,得到機構的運動特性。
在單自由度機械系統(tǒng)中,各構件速比為等效構件位置的函數(shù)。因此在四桿翻轉機構中,雙搖桿機構各桿件速比也為等效構件位置的函數(shù)。顯然彈簧力也為機構位置的函數(shù),所以,等效轉動力矩MV和等效轉動慣量JV也是等效構件位置的函數(shù),與速度無關。假定等效構件角速度為ωp,可求出指定條件下各外力作用點的相應速度和構件的角速度,得到各構件速度與等效構件速度的比值,通過式(6)、式(10)計算出機構不同位置時的等效力矩和等效轉動慣量,所得等效力矩和等效轉動慣量等于實際等效力矩和等效慣量。繼而通過數(shù)值積分得到運動學特性。
在機械系統(tǒng)中,所有驅動力和所有阻力所作的功的總和應等于系統(tǒng)具有的動能的增量。
ΔW=ΔE
(11)
應用等效力矩(等效力)和等效轉動慣量(等效質量)的概念可知:
(12)
當JV=JV(φ),JV=JV(φ)(多數(shù)情況下,等效力矩不能用簡單的、易于積分的函數(shù)形式寫出)時,可以把所研究的區(qū)間分成很多小段(如φu-φu+1小段),令曲邊四邊形面積近似地等于矩形面積,矩形的長寬分別為:
Δφ=φu+1-φu
(13)
(14)
由式(9)、式(10)、式(11)可知:
(15)
當MV,JV及起始點角速度ω1,u為已知時,式(15)右邊各項均為已知值,可以計算出該小段末的角速度ω1,u+1,然后把它作為下一段的起始角速度,用同樣的方法解得下一段末的角速度。依此類推,可對整個區(qū)間進行計算,得到一系列對應的φu+1,ω1,u+1值,作出ω-φ曲線。
研究ω-φ曲線上的φu-φu+1小段,可令:
(16)
又有:
(17)
故:
(18)
可以求得φ-t曲線上的一點(φu+1,tu+1)。把它作為下一小段的起始點,作同樣的計算可求得各相應的φu+1,tu+1值,畫出φ-t曲線。
類似的,可以作出ω-t曲線。
對于該翻轉機構,輸入各桿件的長度li,轉動慣量Jsi,質量mi,工件重力Fm,彈簧剛度k,構件1的初始角φ0,可輸出ω-φ,ω-t,φ-t曲線,并建立式(19)的誤差評價標準,對所建立的數(shù)值分析方法進行誤差分析。
(19)
其中:xi為角速度ω或角位置φ在數(shù)值分析方法計算輸出的結果,yi為同一時刻角速度ω或角位置φ在ADAMS仿真中輸出的結果。
具體的數(shù)值方法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數(shù)值方法的流程圖
已知某專門加工圓柱類零件的生產(chǎn)線上,在端面加工完成后,需將零件翻轉90°,使機械手能精確取下零件,并運送至下一加工中心進行圓柱面加工。其四桿翻轉機構如圖1所示,設已知AB=0.31m,BC=0.20m,CD=0.50m,DA=0.50m,DG= 0.30m,DF=0.25m, 構件1、3為勻質桿,質心與幾何中心重合,構件2的質心與B點距離為0.115m,與BC夾角為30°,工件重力作用點設在CE上,與B點距離為0.158m,與BC夾角為18.5°。機構各部分的質量分別設為:m1=1kg,m2=1.5kg,m3=1.5kg。工件重力Fm=30N,彈簧剛度k=1 500N/m。各桿件相對質心的轉動慣量估算得Js1=0.008 06kg·m2,Js2=0.012kg·m2,Js3=0.031 3kg·m2。假設初始狀態(tài)時彈簧處于原長,φ0=69.5°。對此翻轉機構的翻轉過程進行動力學分析。
用ADAMS軟件建模[8]對四桿機構進行動力學仿真。從仿真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當翻轉臺翻轉90°時,構件1從69.5°旋轉到35°。根據(jù)3.3中的流程框圖,應用桿組法并結合MATLAB編程軟件[9]計算,可以得到其運動特性,作出工作行程中ω-φ,ω-t,φ-t的變化曲線,如圖4、圖5、圖6所示。其中,細線為MATLAB編程計算出來的數(shù)據(jù)曲線,點為ADAMS仿真出來的結果,將兩者結果進行比較。設構件順時針旋轉時,ω值為負值。
圖4 ω-φ曲線
圖5 ω-t曲線
圖6 φ-t曲線
由圖4可知,在機構的翻轉過程中,當構件1角位移φ∈(0.88,1.21)rad時,角速度ω隨著φ的減小而減??;當φ=0.88rad時,角速度ω處于最小值;當φ∈(0,0.88)rad時,角速度ω隨著角度φ減小而增大。
由圖5可知,機構開始翻轉時,隨著時間t的增大,角速度ω值先增大后減小。這是由于在0~0.16s時,工件重力作用在CD桿的力F23大于彈簧作用在CD桿上的力Fk3。在0.16s時,F(xiàn)23等于Fk3,兩者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時角速度ω達到最大值。此后,隨著Fk3繼續(xù)增大,角速度ω值逐漸變小。由圖可知終止時刻(翻轉到預定位置)角速度較小,此時機構與外部的限位塊,碰撞較小,符合翻轉要求。
由圖6可知,在工作行程中,構件1角位置,隨時間增大而變小。
從圖4、圖5、圖6中可以清楚地得知,通過MATLAB編程計算得出的結果和ADAMS仿真計算得出的結果非常吻合。同時,利用式(19)對工作行程中構件1的ω、φ進行誤差分析,誤差值分別為2.5×10-3rad/s,9.96×10-5rad,結果表明誤差較小,從而驗證了動力學模型和數(shù)值方法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本文采用數(shù)值的方法對翻轉機構進行動力學分析,避免了建立復雜的動力學數(shù)學方程,具有誤差小、簡單明了、便于應用的特點,為四桿翻轉機構的合理設計和優(yōu)化及其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 劉春林. 自動復合轉位裝置[J]. 機械制造,2010(11):34-35.
[2] 呂鯤,閆明輝,賀麗芳,等. 玻璃上片臺翻轉機構設計與運動優(yōu)化[J]. 機械傳動, 2015(39):54-58.
[3] 趙慶松,孫偉. 震實式造型機工作臺翻轉機構的設計與運動仿真[J]. 現(xiàn)代制造技術與裝備, 2015(2):24-27.
[4] 秦顯柱,唐際杰. 電子機柜操控臺翻轉機構的設計[J]. 大眾科技, 2008(10):54-56.
[5] 韓小平,焦谷源,鄭德聰. 乳牛保定床翻轉機構的運動模擬[J].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5,25:392-394.
[6] 樓鴻棣,鄒慧君. 高等機械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 天津大學. 機械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 石博強. ADAMS基礎與工程范例教程[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9] 王琦. MATLAB基礎與應用實例集粹[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