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病原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病,又稱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羊是較常發(fā)生該病的動物之一,并能傳染給人和其他動物。在臨床上以流產、睪丸炎、不育和其他組織感染為特征。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有較大威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將該病列為必須報告的疫病,在我國被列為二類疫病。
該病1886年在馬耳他島被發(fā)現(xiàn),后遍布全世界。目前主要在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生和流行,在我國,由于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該病有上升趨勢。并將其列為重點防控的疫病之一。為了提高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效果,本文將從檢測方法與防控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為大家提供參考。
羊布魯氏菌病的病原體是革蘭氏陰性的布魯菌,無芽孢、無鞭毛,可形成芽孢,該菌不易染色,吉姆薩染色可將其染為紫色。布魯菌屬有6個種,其中流產布魯菌、馬耳他布魯菌、綿羊布魯菌可感染羊。該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但對化學消毒藥抵抗力較弱,如2%氫氧化鈉溶液1 h可將本菌殺死;0.1%新潔爾滅溶液5 min內可將其殺滅。
該病的主要易感動物除了羊外,還有牛、豬。人、鹿、犬等也易感。傳染源是患病動物或帶菌者。最危險的傳染源是已感染的妊娠動物,排出的胎兒、胎水和胎衣中有大量病原菌,流產動物的陰道分泌物和乳汁中可含有病原菌。感染公畜的睪丸炎精囊中也可含有該菌。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損傷的皮膚、結膜、交媾、吸血昆蟲對本病的傳播也有重要意義。
羊群感染后的主要癥狀是流產,一般發(fā)生在妊娠后的第3或4個月,在采食量減少、精神萎頓、陰道流出黃色液體后發(fā)生流產。據報道,山羊群感染后流產者占40%~90%,有的流產2~3次。有的病羊發(fā)生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jié)炎、滑膜炎,伴隨跛行。公羊出現(xiàn)睪丸炎、綿羊附睪炎。
胎衣呈現(xiàn)黃色膠凍樣浸潤,可見有纖維素碎片、膿液、出血點、增厚。皮下組織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胎兒皺胃內可見淡黃色或白色絮狀物,胃腸和膀胱漿膜面可見出血點、出血條紋。胸腹腔可見微紅色滲出液,蔣綿綿粘有纖維素凝塊。淋巴結、脾臟和肝臟腫脹,可見壞死灶。胎兒臍帶可見漿液性浸潤、增厚。如睪丸炎、附睪炎,可見化膿灶和壞死灶。
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有助于該病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方法。
1.細菌學檢查。適用于發(fā)生流產的病羊及其他特殊情況。無菌采集病料(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肺、肝、脾、胎盤、羊水、陰道分泌物、乳汁、精液、以及急宰患病動物的子宮、乳房、精囊、睪丸、淋巴結等病變組織),直接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和柯茲洛夫斯基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鑒別染色為紅色的球桿菌或短小桿菌,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將病料接種適應培養(yǎng)基一式兩套,分別置于大氣環(huán)境和5%~10%二氧化碳環(huán)境,37℃培養(yǎng)。3 d觀察1次,有細菌生長,挑選可疑菌落進行細菌鑒定,如無細菌菌落,在培養(yǎng)30 d后仍無菌落則認為陰性。
對可疑菌落者,進行玻片凝集試驗,以上兩項試驗結果并結合菌落特征,即可作出診斷。
2.血清學檢查。羊只布魯菌感染7~15 d可出現(xiàn)抗體,檢測血清中的抗體是該病診斷和檢疫的主要方法。一般大規(guī)模檢疫先進行普遍初篩,然后再進行準確性較高的方法進行確定試驗。如先進行玻板凝集試驗、虎紅平板凝集試驗、乳汁環(huán)狀試驗,再進行試管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確診。經上述方法較難進行判定的病例,可進行抗球蛋白試驗、巰基乙醇 凝集試驗、瓊脂擴散試驗或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等進行確診。
禁止從疫區(qū)購入羊只,一旦需要購入,先經血清學檢查,確定陰性者方可引入,經隔離觀察無異常,接種疫苗后混群飼養(yǎng)。平時飼養(yǎng)管理,除了加強衛(wèi)生消毒制度外,應每年兩次進行檢疫,對陽性羊只按規(guī)定進行處理。對常發(fā)病地區(qū)按實際需要進行接種羊布魯氏桿菌滅活疫苗,一旦確診羊只患布魯氏菌病應上報當地政府和獸醫(yī)主管部門,按指導進行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