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在司法案件審理中,常常遇到民間借貸糾紛與詐騙案件區(qū)分把握不準的情況,往往在罪與非罪之間難以決斷,在實際審理中關鍵是要區(qū)分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財物之目的,而要正確判斷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取證較難,只能從行為人實施的具體客觀行為事實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行為人對于借款用途的合法性與非法性是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的重要依據(jù)。有些案件中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比較明確,如將所借款項用于賭博、販毒、還高利貸、非法經營、用于個人揮霍等行為,這方面的用途肯定與行為人借款時所陳述的用途不一致。但也有些案件中,行為人辯解其將借款用于投資、生產經營等,因為投資失利、經營不善等原因而無法償還債務。此類辯解是否可信,必須結合在案證據(jù)進行審查,同時這也是案件取證的重點和難點,許多案件無法定性為詐騙,究其原因就是未查清款項的實際用途。因此必須針對行為人對于所借款項的去向予以查明,查明行為人的辯解是否真實。對于正常的民間借款,行為人一般會將款項用于正當用途,并且會主動的向借款人詳細說明情況,以達到使借款人信服所說的理由并愿意借款。而非法借款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借款的目的不是用急解難,而是將借款用于非法目的,如販毒、非法經營、賭博以及投機行為等,現(xiàn)實審理審判實踐中比比皆是。當然,也有少部分行為人在用于非法目的后按時歸還的,但審判實踐中多見之于獲取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后歸還,當然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從司法實踐中看,任何詐騙犯罪案件均是以最終沒有歸還相關款項而案發(fā)。這里所說的借款用途,應當是借款的主要用途,即款項的全部或大部分流向。而不包括行為人有可能將少量借款用于非法用途等。
借款手段的合法性與非法性是確定行為人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jù)。在審理審判的詐騙罪案件中,要重點分析判斷行為人借款時是否實施了欺詐的手段,凡是實施欺詐手段的行為人,在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客觀上均無一例外的表現(xiàn)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詐行為手段,而采用貌似合法的借款方法騙取他人財物只是近年來行為人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也是為了便于今后逃避刑事打擊的手段之一,司法實踐中采取這類單純的借款方式騙取他人財物的案件較為少見,大部分案件的行為人都是采取承若保本付息、高利息、高回報等方式,把借款方式與其他的詐騙行為共同實施的方法,從而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此時的借款行為只能是為詐騙行為打掩護,或者說是整個詐騙行為的一部分。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民間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行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騙成分,但詐騙罪的欺詐行為對于行為人的借款不還的非法占有目的起著決定性的、根本性的作用:正因為有事前的詐騙行為,行為人才認為有“充足”的理由不予歸還,也正因為有不予歸還的非法占有目的,才會采取各種詐騙手段,這種非法占有目的和詐騙手段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因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要通過正常的借款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正當利益,行為人在借款前后雖然采取了一定的欺騙手段,如夸大自己的誠信度、歸還能力等,但這種欺騙行為對借款的最終歸還不具有實質的影響,或者說這種欺騙行為與事后發(fā)生的不能歸還的結果之間不具有詐騙罪的手段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屬于借款后的誠信缺失行為。
判斷行為人有無還款能力,不僅要看其借款前的情況,還要看其借款后的情況。行為人借款前的實際財務狀況是判斷其是否具有詐騙故意的基礎事實,有些行為人雖然表面光鮮,但實際上卻負債累累,借款只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一旦資金鏈斷裂馬上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因此在借貸詐騙案件中,對行為人有無實際償還能力的證據(jù)審查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方調取行為人的存款、股票、投資股份、固定資產(房產、汽車)等方面的證據(jù),證實其在借款前是否已經失去了償還能力。一般來說,判斷有無還款能力,我們不能只簡單的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的實際條件如何,如果行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將款項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進行正當?shù)耐顿Y,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發(fā)展前景,有可靠的、良好的的收入來源,那么就可以認為其具有還款能力。有的行為人在借款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后由于政策影響、環(huán)保影響等客觀原因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盈利能力下降,還款能力喪失的,這種情況就不能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因其主觀上不具有不歸還、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行為人借款前已經負債累累,同時又在同一時間段向多人借款,借款后上述款項用于非正常經營的渠道,在借款到期前后予以逃匿,則可以認定嫌疑人采用了隱瞞真相的手段。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關于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進而主動交付財物的犯罪行為。在借貸詐騙中,重點需要審查的主要集中在嫌疑人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無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無論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詐騙犯罪還是民間借款糾紛,其最終結果都是因為行為人沒有歸還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由于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借款不能歸還的結果只能是由客觀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經營虧損等,而詐騙犯罪中的不能歸還借款,是由行為人的詐騙他人財物的主觀原因所致,即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與不能歸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種因非法占有的目的導致不能歸還的結果有兩種情形:一是能夠返還而拒不返還。完全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二是因為行為人將借款用于揮霍浪費、違法犯罪活動等,可能導致款項的無法歸還這一結果是明知的,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無論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是產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前,還是產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后,只要他(她)是存在占有他人財務為目的的就是涉嫌詐騙犯罪。
對于一般的民事借款,借款人因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即使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不能按時歸還,也會采取積極、主動的各種補救措施,以達到歸還借款的目的。而以借款方式實施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借款之后是為了非法占有借款,即使有還款能力,也不還款,更不會為還款而采取各種方法和措施,其先前的借款行為就應當認定為是一種詐騙手段?,F(xiàn)實生活中有的行為人可能會在債權人的追償下以少量的還款行為以使債權人相信其有還款誠意,然后欺騙債權人放棄追償。這種少量的還款行為并非真誠的歸還借款行為,而是繼續(xù)實施的詐騙伎倆。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只要行為人有還款能力而沒有歸還借款就屬于民事借款糾紛。
在因為自己的原因或因為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不能歸還借款時,不是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彌補和減少債權人的損失,而是表現(xiàn)出消極的、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或者借機逃匿、更換聯(lián)系方式,行為人的這種不主動、不積極的態(tài)度和賴賬的行為,完全可以推定出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司法實踐中,幾乎每一位借貸詐騙的嫌疑人到案后都辯稱自己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和對方是正常的借貸關系,有些嫌疑人還辯解支付給對方利息,并提供了部分還款付息的借據(jù)等。對于此類辯解如何進行甄別和破解,需要結合在案材料進行判斷。行為人在借款到期后有無積極償還,還是久拖不還,借款后有無逃避、隱匿,這方面的基礎事實也是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間接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