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晚飯剛過,母親便把不到三歲的侄子交給弟媳,跟七八個老友相約去了村口新建的廣場上,架起音響,伴著《好日子》的音樂,跳起了廣場舞。因為有了熱鬧的廣場舞,小村莊的冬夜一點兒也不寒冷。
廣場舞雖早在城市流行多年,但出現(xiàn)在我的老家——一個散落在淮河大堤之下、不足千人,名為葉村的豫南小村落還只是近半年的事。而今,它已經(jīng)成為葉村人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
尤其是對像母親這樣長期留守在家,照顧孫輩的女人們來說,廣場舞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能讓她們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享受片刻的愉悅,身心都放松下來。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大半輩子都在為家庭忙碌的女人在跳廣場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興趣,找到了曾經(jīng)丟失的自我,有了精氣神,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第二春”。
“廣場舞隊的每個成員都有分工,有人專門負責(zé)搜尋搭配舞蹈的音樂,有人專門教授舞蹈動作,還有人專門負責(zé)查看每晚的天氣情況、提醒大家的穿著?!蹦赣H說,這個非正規(guī)團隊里的每個人積極性都很高,真正樂在其中。
過去半年,我也確實明顯感覺到了母親的變化,但從未想過竟是因為廣場舞。驚訝之余,我更好奇,為何廣場舞會在葉村流行起來,這次春節(jié)返鄉(xiāng)讓我找到了答案。
葉村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個落后、貧窮的小地方,泥濘的土路、破舊的磚瓦房,幾十年來鮮有改變。直到最近幾年,在一系列惠農(nóng)政策下,村里人陸續(xù)搬進了新家,走上了水泥路,葉村這才算換了“新顏”。
2017年,政府對葉村的改造進一步升級,新建了專供村民休閑的廣場,還在主干道上裝了路燈,而這恰好給廣場舞的落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撐。
尤其是路燈,讓葉村人興奮了許久。
自打幼時起,我和葉村的其他人一樣,就認為華美的路燈是專屬于城市的設(shè)施。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路燈是16歲那年去縣城參加中招考試,后來去省城上大學(xué),那滿目璀璨的路燈常常讓我感嘆城市美麗的夜晚。
相比之下,沒有路燈的鄉(xiāng)村,入夜后除了偶爾冒出的狗吠以及從家戶中隱隱透出的微弱燈光外,就是死寂般的安靜和無盡的黑暗。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村里人對城里的路燈表露出的艷羨之情。
如今,葉村人總算如愿以償,有了和城里一樣“徹夜不眠”的路燈。當(dāng)然,路燈帶來的不只是廣場舞。母親說,最大的變化是,葉村人無論男女老幼,吃完晚飯總會在亮起路燈的主干道上散散步、聊聊天。
對上世紀(jì)60年代出生的母親而言,路燈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堪稱驚喜的改變。她反復(fù)跟我念叨,葉村人趕上了好時代,享受到了好政策,吃喝不愁,每天都活得帶勁。
“等我孫子長大,村里該變得多好看啊?!痹谝魂囆[的鞭炮聲中,母親笑著瞇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