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燦
【摘要】數學教學要積極聯系生活素材,努力構建“來源于生活—提煉為數學—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信心的同時,感悟“生活數學”的巨大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本文從生活之于數學的原點出發(fā)來闡述數學的生活化魅力.
【關鍵詞】生活與數學;數學魅力;主動建構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其知識背景出發(f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要積極聯系生活素材,努力構建“來源于生活—提煉為數學—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信心的同時,感悟“生活數學”的巨大魅力,以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從生活經驗中引入,喚起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課的導入舉足輕重,處理得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能否迅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引入,在課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驚奇地發(fā)現,數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我校的一位教師在上“圓的周長”一課時,借助多媒體的動態(tài)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驢被可惡的巴依老爺逮著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驢想:我這樣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長的路呢?當學生討論得出必須先知道小毛驢走一圈有多長時,多媒體演示從一圈的軌跡抽象出圓的過程,讓學生感知圓的周長.當學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樣求圓的周長,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時,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轉移到新知的學習上來.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導入,教師可出示一則招領啟事:三年級一班同學拾到人民幣a元,請丟失者來教導處認領.學生通過分析可以理解,啟事中人民幣的數目不能寫出來,所以要用一個符號表示,啟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錢數,使學生初步體會用字母表示數,是來自生活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從生活經驗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導入,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的絕佳方式.
二、在生活場景中體驗,經歷主動建構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必須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因為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和直觀表象,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經歷具體的操作和體驗,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現實情境中,感受問題緣起、經歷過程變化、收獲獨特體驗,這是實現學生在“做中學”的有效載體,是促進他們在操作中感悟、在參與中建構、在活動中深化的好辦法.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創(chuàng)設“設計罐頭包裝”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先分組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把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看看展開后是什么形狀并進行討論,有的學生沿著直線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等等.通過大家動手操作后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探索所得,設計出不同的包裝方案.這樣學生就學得主動、活潑,在操作實踐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圓柱體側面積的公式,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在這種由教師指導下的操作實踐中,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手腦并用,發(fā)現并解決了數學問題,在生活場景中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積極、主動,嘗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令課堂煥發(fā)出“手指尖上出智慧”的迷人魅力.
三、在生活實踐中應用,學會拓展延伸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應再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空間,在生活空間中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激發(fā)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過“比和比例”后,組織一次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操場旗桿的高.有的學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辦法.怎么辦?這時,教師拿來一根2米長的竹竿,筆直地插在旗桿的旁邊.此時陽光燦爛,操場上國旗桿影、竹竿竿影立即出現.教師問:竹竿長與影長有何關系?……學生們茅塞頓開,悟出了應用比例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算出了國旗桿的高.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數學就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豐富多彩了.所以,數學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堅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應用、展望生活前景,堅持建構讓學生實行“再創(chuàng)造”的課堂,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學生樹立創(chuàng)造的信心;堅持提供給學生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創(chuàng)造的喜悅,進而發(fā)展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融入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生活素材,以生活為大課堂、大教材,積極挖掘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因,讓學生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因濃烈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生活素材,使得課堂因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建構而顯得生動活潑、魅力無窮.我們應該致力于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