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摘 要:文章在綜述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并構建了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該模式可分為“課前的移動學習—課內學習—課后的移動學習—階段性測試”四個階段,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移動互聯(lián)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4
基金項目: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XJG-15-24-8)
作者簡介:黃 麗(1979—),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
混合教學模式即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是將數字化學習(E-learning)和傳統(tǒng)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既能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國外關于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學習效果、實踐教學上。國內對混合學習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何克抗教授、李克東教授和黎加厚教授等為代表的研究上。他們根據國外已有的理論和自己獨特的見解,從不同的方面對混合學習進行定義并做出了相關的解釋。
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學習者利用移動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這種方式稱為M-learning(移動學習)。國外已經將移動學習作為未來網絡學習的重點發(fā)展方向,其應用領域已經全面開展,涉及中小學領域、大學領域、職業(yè)培訓領域、遠程教育、針對全社會范圍的教育領域。國內大致從 2001 年開始移動學習的相關研究,至今已經初具規(guī)模,在學術研究與交流、產業(yè)探索與發(fā)展、應用研究與實踐等方面均有所發(fā)展。
一、構建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模型
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是建立在課外自主學習與課內互動學習這二者交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分為“課前的移動學習—課內學習—課后的移動學習—階段性測試”四個階段,在高校教學過程中運用該模式可實現(xiàn)以下五個維度的混合:
1.課內正式學習方式與課外非正式學習方式的混合
將學生學習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轉移到課外進行,課外非正式學習成為課內正式學習的有益補充,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缺陷。課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完成預習——通過課外的非正式學習了解與課堂學習內容有關的知識,并通過課外的反復練習加深對內容的吸收理解,學生既能做到課前的充分準備,又能在課后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
2.課內教學中講授式教學與自主式學習的混合
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安排課堂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時間的前段,由教師講授知識,并結合課前學生接觸到的知識,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在課堂教學時間的后段,學生通過小組互動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階段,既有傳遞—接受式學習方式,又有學生的自主學習。
3.課堂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混合
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的身份是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通過支架式教學策略逐步引導學生從知識的學習過渡到技能的習得,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而學生作為認知主體應充分參與進課堂的學習互動中,在教師組織的互動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課堂互動主要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學生的自我互動。
4.學習過程中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混合
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教學媒體具有多樣化特征,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媒體進行學習,如語音室、影音資料、多媒體計算機、手機、筆記本電腦、學習機等媒體類型,實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混合。
5.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混合
此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重知識輕技能的弊端,實現(xiàn)了知識和技能并重,充分的理論知識學習是發(fā)展實踐操作技能的必要條件,而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更深理解。
二、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1.課前的移動學習階段
充分利用移動學習的便捷性,學生能頻繁地接觸到與課堂學習內容有關的信息從而進行預習,為課堂學習階段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利用移動設備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時間來進行學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QQ或微信等手段進行。
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主要是引導者和決策者的身份,一方面,引導學生接觸到適當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反饋和與學生進行交流等方式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部分進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固定的情境中根據教師指定的學習內容進行課前預習,主要是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和進行預習測驗。
2.課內學習階段
在整個課堂教學階段,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移動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教學方式和學習互動方式,采取支架式教學策略,從講授者逐漸向指導者、監(jiān)控者等身份過渡,將課堂學習的主體權移交給學生,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取知識,積極思維,進而有意義地學習。整個課堂教學可以細分為教師講授新知、學生分組討論、反饋和總結四部分,當次課結束前,教師對本次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安排下次課程學習任務。
3.課后的移動學習階段
課后擴展階段主要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并不做強制要求。在課后教師設計任務情境,布置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務,學生在合作中進行探究,在演繹情境中逐步提高能力。在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基本形成了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這個階段其可以選擇性地再次觀看教學視頻、PPT課件和測試題等學習資料;學生通過協(xié)作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為了避免學生出現(xiàn)挫折感或應付了事的情況,教師需要利用一些方法和手段來督促學生投入到學習中。教師應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下一單元的教學提供借鑒。
4.階段性測試階段
為了更全面地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階段性測試作為可選環(huán)節(jié)被安排在每一章內容學習結束后進行。通過階段性測試,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了哪些進步,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并根據個體的不同表現(xiàn),采取相應措施,以促進或鼓勵其持續(xù)發(fā)展。
三、結論
移動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學”,利用移動學習提供的便捷性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課程內容,特別是這種練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組織地進行的,所以無論是頻率上還是效果上都比學生自發(fā)的學習要明顯。移動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顯著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具備極強的可操作性和現(xiàn)實意義。
移動技術支持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調整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多種方式講授知識,而且對文化知識的滲透更為充分。利用移動技術在課外延展相關課程知識,提高知識的綜合性和精致性。在準備多媒體學習資源和開展支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豐富了文化知識和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方海光,王紅云,黃榮懷.移動學習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路線圖——國內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專欄綜述篇[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1):14-20.
[2]何克抗,吳 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一——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分類[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