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日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高職日語教學中存在的教師專業(yè)性不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形式單一、缺少日語交際的氛圍等阻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提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在日語詞匯講解中融入日語文化的講解,在教學情景劇中表現(xiàn)日本文化,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加強文化差異區(qū)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詞】高職? 日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153-02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文化融合越來越深入。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情感的基本手段,語言的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基礎,是傳遞情感的橋梁。然而近年來高職日語教學中一直存在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即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比較強,但在真正交流時卻存在一定障礙,聽和寫難以統(tǒng)一,很多時候不能夠聽懂或者理解日語。這就要求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日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接觸,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溝通。但文化并不只是這么簡單,它是一種歷史的沉淀,更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學習一門語言不僅僅是學會溝通,還要深入了解這門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聽、說、讀、寫只是基本的內容掌握,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交際,除此之外還要有文化的理解能力,在進行國際溝通時只有根據(jù)語境和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發(fā)言者所表達的真正內容,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判斷出說話者的真實意圖。
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反映在思維方式的轉變上。一個民族經(jīng)過多年的積累沉淀,其人際交往早就形成一種固定模式,這就導致不同民族在交流過程中思維方式的不同。要很好地與其他民族和國家進行文化交際,就要深刻理解和熟知它們的歷史文化,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跨文化中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只有把自己真正代入異國的文化中才能理解跨文化。同時,要學會入鄉(xiāng)隨俗,在不違背本國習俗的基礎上充分尊重異國風俗習慣,實現(xiàn)禮貌性交際。否則,很容易產(chǎn)生交流障礙。
二、高職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日語教學中存在較多方面的問題,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教師的專業(yè)性不強。當前高職院校日語教師專業(yè)性不強的問題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相比本科學生,高職學生的基礎知識往往比較薄弱,所以高職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更具主導作用。然而,高職教師的學歷偏低,專業(yè)訓練有待強化,部分高職日語教師自身專業(yè)知識不扎實,并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日語;部分日語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沿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盲目地進行“灌輸式”教育,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部分教師事業(yè)心不強,積極進取意識薄弱,未能認真對待教學工作,導致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不牢固。
(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高職學生未能意識到學習一門外語的重要性,抱著不出國門就不用學好外語的想法,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時情緒低落,對課堂學習沒有興趣。也有一些學生剛開始對日語的學習有很大興趣,但是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日語的語法過于繁雜而中途放棄了,最終為了應付考試而象征性地死記硬背,考試一過就忘記了所學的日語知識。還有學生有畏懼心理和恐懼心理。和其他專業(yè)知識不同,日語專業(yè)一般是從大學才開始零基礎學習,所以日語的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后鞏固和復習,但很多高職學生自控能力差,學習動機不強,容易產(chǎn)生懶惰心理,不能持之以恒,導致害怕日語的學習,內心否定自己。
(三)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進行,單一的形式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形式比較適用于自控能力較強、學習欲望較強烈的學生,對許多高職學生來說則是枯燥乏味的,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日語課作為外語課,每周安排的課時并不多,教師只能將大量的單詞、語法等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講授,疏于對日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原本態(tài)度不積極的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更加不感興趣。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明顯不佳。
(四)缺少日語交際的氛圍。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持之以恒,而學習氛圍對持之以恒的學習很重要。古人都重視耳濡目染,意思就是文化需要熏陶,長期處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會隨著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只能在一定氛圍內形成。而目前高職日語教學中恰恰缺少這種氛圍,高職學生都是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下學習日語,用中國的交流方式進行溝通,缺少跨文化交流意識,不能夠主動融入異國文化中去。學生平常接觸到的真實日語交際情景非常有限,能夠接受到的也只是本國的教師遵從課本內容的機械化訓練,內容單一,過程僵化,時間也有限,更缺少外籍教師和學生真正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沒有能從源頭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氛圍和環(huán)境。
三、高職日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在日語詞匯講解中融入日語文化的講解。語言的交流往往伴隨著文化的融合,因此,在日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介紹日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從字形上看,很多日語詞匯和古漢語近似,但許多古漢語已經(jīng)隨著社會的演變脫離了原本的意思。比如在古漢語和日語中“龜”代表的是長壽,是吉祥,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龜”字衍生出一些負面的意義,用于消極場合,表貶義。而在日語中,“龜”始終代表的都是長壽,像日本人常說“亀は萬年の壽がある”意思就是“龜有萬年之壽”。所以,教師在講解日語詞匯時,要注重融入日語文化背景的講解,不能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主觀評價。
(二)在教學情景劇中表現(xiàn)日本文化。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一場戲,學生是這出戲的主角,只有主角全身心地投入,戲才能被演好,所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關鍵。要想帶動課堂氣氛,就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那就是讓每節(jié)課都變成一場戲。日語課本中有許多不同的情景劇,比如打電話、等公交、問路、看醫(yī)生、用餐等,可以用每節(jié)課開始的十分鐘來表演這些情景劇,表演完成后讓其他同學找出表演中存在的不足。比如用餐表演,在用餐過程中,如果吃的是面條類食物,在吃的過程中就要盡量吃得大聲,因為在日本文化中,吃面條時越大聲表示這個面條越好吃。在打電話過程中,要區(qū)分輩分來選擇說話方式,如果與對方是朋友的平輩關系,講話時就可以直接用簡體,但是如果對方是陌生人或長輩,就要用敬體。這樣的練習既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日本和中國文化的差異,更好地掌握日語的應用。
(三)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加強文化差異區(qū)分。高職日語教學課堂形式單一化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對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必然,豐富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是基本創(chuàng)新形式。新穎的課堂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日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可根據(jù)課堂內容設置對應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比如在講有關食物的內容時,可以播放日本人到中國做客和中國人到日本做客的短視頻,讓學生找出這兩段視頻中的習慣差異和食物差異,并找出兩個國家人行為舉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促使學生開展有關文化差異的比較和文化價值趨向的大討論,借以提高他們的文化交流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習文化不僅是語言的交流,還有非語言文化培養(yǎng)。這對教師的口頭日語和日常交流用語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了解日本的文化。日語有很多說話習慣和中國不同,所以在與日本人交流的過程中不能直接使用漢語的慣用思維,要結合語境根據(jù)日本的文化來表達。比如你的日本朋友特意為你做了些事情時,你不能按照漢語的慣用表達對他說“ありがとう”,這樣會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yōu)槟阕龅氖抢硭斎坏模瑫桓吲d,但如果你說“すみません”,聽者就會很開心,因為當你說這句話時他們聽起來會覺得你很抱歉,給他們添麻煩了。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方面要特別注重細節(jié),注重非語言文化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申小龍.社區(qū)文化與語言變異:社會語言學縱橫談[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肖士瓊.跨文化視域下的日語教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3]刁文晶.高職院校日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長春: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