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慶 唐林峰
【摘 要】本文分析馮子材興教育人思想的產生,既離不開桑梓觀念與鄉(xiāng)人義兄弟情懷,又受清王朝重文輕武的影響,還有當時社會問題解決之需要,認為馮子材興教育人的貢獻主要是開武館和學堂培養(yǎng)鄉(xiāng)人、倡建鎮(zhèn)龍樓、支持興辦和重修鄉(xiāng)梓書院、奏請清王朝在欽州開科考試增學額、入瓊撫黎設立義學教黎子弟等,提出馮子材在興教育人服務桑梓、兼修文武、設義學撫黎民等方面給后人較多的啟示。
【關鍵詞】馮子材? 興教育人思想? 貢獻? 啟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34-03
馮子材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在援越抗法保國的斗爭中建立了卓著功勛。他既是血戰(zhàn)沙場驅夷匡國的民族英雄,又是興教育人造福后人的先賢。但一直以來,人們對馮子材的研究,大多從軍事、政治等方面去探討其指揮才能、愛國精神、歷史地位,而對其教育思想和貢獻及其影響的研究較少,只散見于記事性的資料文獻中,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不多。在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新時代,深入探討馮子材的教育思想和貢獻,弘揚其精神,加快欽州教育發(fā)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馮子材興教育人思想及其產生的社會因素
馮子材雖缺少文化,但他是一個興教育人的先賢;他雖然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但有樸素的教育思想和興教育人的義舉。馮子材樸素的教育思想概括起來就是“興教育人,服務桑梓,穩(wěn)定社會”;“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學文成才可“為國御侮”。馮子材教育思想的產生與興教育人義舉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一)桑梓觀念與鄉(xiāng)人義兄弟情懷。馮子材出身貧苦,4歲喪母,10歲喪父,15歲祖母去世,僅有的兄長不久又病故,年紀幼小就獨自步入艱難時世,或上山砍柴,或下河捉魚,做過木工,護送過牛幫,生活極其困苦,甚至流落街頭,孤苦伶仃,備受黑暗社會欺凌。青少年時代的辛酸磨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生活的艱辛和不幸遭遇,促使他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養(yǎng)成了慷慨俠義、扶危濟貧、疾惡如仇、不畏強暴的性格。社會底層的生活經(jīng)歷使馮子材深知勞動人民的苦難,并與共同艱難生活的鄉(xiāng)里互相周濟、相依為命、情同手足,結成義兄弟,使其不僅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也有著濃厚的桑梓觀念和故鄉(xiāng)情懷。因此,為了讓義兄弟的子侄得以培養(yǎng),讓鄉(xiāng)民子弟個個能文韜武略,他不聽謀士向他提出“請旨北上剿稔,以得封侯”的計策,不想侯爵想鄉(xiāng)人。為官后,期望“鄉(xiāng)民子弟可個個文韜武略,雙羽齊飛,成龍成鳳”。
(二)清王朝重文輕武的影響。馮子材平時嚴格訓練將士,培養(yǎng)了一批欽州人在其軍中擔任要職,如欽州博物館存列的馮子材部將名單中,4個督帶有3個是欽州人,萃軍大營5個主要人員有4個是欽州人;在南關抗法中23個管帶中有14個是鄉(xiāng)里人。馮子材在鎮(zhèn)南關大敗法軍班師回國,駐守欽廉沿海戎馬倥傯生涯中,目睹清王朝重文輕武,操縱國家大權的是文人,而缺少行伍出身的人,即使赤膽忠肝、有勇有謀也不被重用。因此,常常覺得欽州雖有不少可御敵固國的武將,但文士不足難以強國安民,希望欽州士子通過讀書學文出一些北斗文曲,得以參與朝政,扭轉清王朝腐敗喪權辱國的狀態(tài)。
(三)入瓊撫黎開化黎民之需要。清同治末至光緒初年,海南黎族民眾因不堪地主、奸商與官吏互相勾結囤積糧食、抬高糧價和肆意勒索,瀕于水深火熱之中,連年群起暴動。光緒十一年(1885年),臨高、儋州一帶大旱,農業(yè)失收,饑餓而死民眾甚多,民不聊生,于是漢、黎兩族農民揭竿而起,黎族各峒首領,乘機糾集黎民,四處明火打劫。由于人多勢眾,官兵也無可奈何,當時海南各州縣統(tǒng)治者束手無策,只能將情呈奏清廷,請求派兵剿辦。光緒十二年(1886年)8月,馮子材受命入瓊平定黎亂,采用剿撫兼施平定黎亂后,把“鎮(zhèn)黎”變?yōu)椤皳崂琛?。馮子材按照“據(jù)其心腹,通其險阻,令其響化”的治黎方針,設義學館,教黎子弟學習漢語漢文,宣講圣諭廣訓列入《撫黎章程十二條》,以其開化黎民,促進黎區(q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長治久安。
二、馮子材興教育人的實踐與貢獻
馮子材“興教育人,服務桑梓,穩(wěn)定社會”的思想,在其職權與能力之下逐一實施,成為現(xiàn)實。
(一)在白水塘宅第開武館和學堂培養(yǎng)鄉(xiāng)人。馮子材抱著“為國御侮”的宗旨,不愿北上封侯而歸鄉(xiāng)里作“為國御侮”之備,其興教育人從實際出發(fā),為了讓義兄弟的子侄個個能文韜武略,在白水塘宅第落成前,馮子材先從武培養(yǎng),指導他們習武練藝,并讓這些人隨軍參加實踐,練就膽識,教以戰(zhàn)略戰(zhàn)術。馮子材白水塘宅第建于光緒元年(1875年),中法戰(zhàn)爭后,馮子材因戰(zhàn)功獲清王朝授予太子少保封尚書銜,人們稱該宅第為“馮公保第”。白水塘宅第落成后,開設武館和廣教學堂(塾堂)。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馮子材此宅第為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總部和當時萃軍的組建地,團練總部和武館相得益彰,既能操練兵勇,又能讓鄉(xiāng)人更好地習武。開設學堂則供子材義兄弟子侄和欽州人士讀書學文。武館和學堂同時開設,乃是讓他們可兼修文武,成為文韜武略之人才。
(二)在欽城北郊龍崗倡建鎮(zhèn)龍樓。馮子材在鎮(zhèn)南關大敗法軍班師回國后,為培養(yǎng)鄉(xiāng)民子弟成才,擬在城北龍崗上再建一座坐鎮(zhèn)州中最宜讀書之處的樓宇,“鄉(xiāng)民子弟,個個文韜武略,雙羽齊飛,成鵬成龍,成國家棟梁”,“以期山川鐘毓之靈,人才輩出”。他倡議欽州各界捐資獻物,興建龍崗樓宇,以供欽州士子讀書學文。此倡議得到了群眾、士紳的熱烈響應,紛紛慷慨解囊,積極資助。“鎮(zhèn)龍樓”高三層,底層樓房,建有廊舍,主樓翼房一體相連,屹立龍崗,頂天拔地,與欽城之北樓兩相對峙。光緒十六年(1890年)欽州知州李受彤將東坡書院遷至鎮(zhèn)龍樓,易名“綏豐書院”。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地方以書院為基礎,增堂建舍,將綏豐書院改名為欽州中學堂,并聘請馮子材之子馮相華為監(jiān)督。此后,綏豐書院成了欽州文化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泉源和主要基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清末的綏豐書院到現(xiàn)在的欽州市第一中學,培養(yǎng)了大批的人才,從鎮(zhèn)龍樓走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前人寄望的“綏安弦誦盛,豐滿羽毛成”在今天得以成為現(xiàn)實。
(三)支持興辦和重修鄉(xiāng)梓書院。為了興教育人,培養(yǎng)更多的欽州文人學子,馮子材身體力行,積極支持重修欽州原有的一些年久失修荒廢的書院。
1.支持興建欽州小董銅魚書院。馮子材功高但不忘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深得人心,其下屬無不知曉。身為小董吉水村鄉(xiāng)紳、時為馮子材襄理文牘的有識之士方鳳元,向馮子材提出在小董圩興建書院的建議,以適應地方文士學習要求,培育人才,造福社會。馮子材對此大力支持協(xié)助,帶頭資助,并命方鳳元負責募捐建院之事。在馮子材的帶動下,各地鄉(xiāng)紳、富戶、富商、村民捐款捐谷,參與建院興學,共籌得稻谷3800大斗。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成立董事會,馮子材任名譽董事長,開工興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落成。因位于小董銅魚山旁而名曰“銅魚書院”。馮子材為書院親筆手書“爾為君子儒”匾,掛于書院中門屏風頂上。書院正中三座,結構嚴謹,古樸大方,雄偉壯觀;前后周圍,廣種樹木花草,景色清新雅致,為士子學習之勝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書院設初等和高等小學。民國期間,銅魚書院改為欽縣第二中學,現(xiàn)為小董中學。在建成至今120多年來,從銅魚書院到小董中學,教學不斷,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有用人才,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2.重捐廉俸重修欽州洄瀾書院。馮子材支持協(xié)助方鳳元興辦銅魚書院的同時,重捐廉俸,重修欽州洄瀾書院。洄瀾書院原為鰲洲書院,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由州學政陳公聯(lián)倡建,后書院墻垣被風侵雨蝕而陸續(xù)坍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紳士彭天澤發(fā)起重建書院倡議,州民群情踴躍,群策群力,捐資獻物,經(jīng)過艱苦努力,時歷經(jīng)年,建成一所設施完備、風光亮麗的書院,更名曰“回瀾書院”。然而時光荏苒,人事代遷,斗轉星移,雨蝕風化,惟馀一閣,亦已荒蕪,眾感其危,人不敢登;“魁樓與講堂皆圮,故讀書者人咸散去”。清嘉慶九年(1804年)馮敏昌為振興欽州教育,又重修了回瀾書院。但隨著歲月流逝,到光緒年間,洄瀾書院“舊制廊房淺狹,木或樸菁莪,容受無幾,日頹然就地,盍亟修之。馮子材又響應州人之請,重捐廉俸并商集資金。重新修建,以期博學能文,掇嵬巍科,登里亮節(jié),炫耀當代,不獨踵馮、藍諸君之跡,并將與寧諫議、姜平章諸賢先后輝映”。銅魚書院建成和洄瀾書院重修后,對培育欽廉乃至兩廣士子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更是為欽州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四)奏請清王朝在欽州開科考試增學額。1885年鎮(zhèn)南關大捷后,馮子材被內閣授予太子少保銜,在欽駐防。這期間,鑒于欽州為廉州府下轄的一個州,按清代科舉慣例,欽州士人數(shù)量和財力不足設考場規(guī)定之數(shù)額,無法開設院試考場,當時欽州學子要躋身仕途,只能長途跋涉至廉州府參加院試,應試不方便,考中者寥寥無幾。馮子材接納州庠生章正樞的建議,申奏請求清王朝將欽州升為直隸州,以便為設置考場準備條件。清王朝念馮子材抗法有功,準其所奏,1888 年欽州升為直隸州,并“析靈山縣林墟司隸之,又析州屬防城、如昔二司置防城縣來屬”。欽州因此人口、財力大增,具備了設考場之條件。1897年,欽州乃設試院接納士人考試,為欽州選拔人才提供了方便。但是設考前,欽州準予錄取生員的名額太少,“欽州學八名,廩生九名,三年一貢,增生十八名”;“靈山縣學八名,廩生十三名,二年一貢,增生十三名?!瘪T子材又奏請獲準添文武學額各四名。
據(jù)200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欽州市教育志》資料統(tǒng)計,從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欽州設考場和增加學額前,平均每10年有1人中舉,平均約6年有1人中武舉;欽州設考場和增加學額后,平均兩年有1人中舉,平均1年半有1人中武舉,文武生員中舉的數(shù)額大大提升。可見,清朝末期,馮子材在培養(yǎng)欽州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在北京重建京都廉欽會館。馮子材不僅在欽州重視興教育人,為鄉(xiāng)里服務,還在北京“倡首捐金”重修“廉欽會館”,解決三廉仕官應試至京者歸宿之所,并親自為“重建京都廉欽會館”撰文。據(jù)民國《欽縣縣志》第四冊收錄的馮子材該篇文章所述,“廉欽會館”前身名曰“廉州會館”,為“乾隆年間欽州馮魚山太史所倡建,合浦李載園太守佐之。道光初年,靈山仇典堂太史、欽州馮海亭副貢復起而增之。無如歷年已久,墻屋半傾,不堪居住。癸巳光緒十九年(1893年)夏復圯于水,碎瓦頹墻,余即倡首捐金,合三廉人才之力,三廉之中惟欽州最多,依舊址而建,至申午,(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三月初七告竣。堂室二間,又于西北隅增建六間,增其式廊,煥然一新,并置器用,規(guī)模愈備。復于館南曠地,建造房屋幾間,出賃取息,以為是館及香燈之費。”“予于落成之日,謀之于眾,更其顏曰:‘廉欽會館,以欽州現(xiàn)改為直隸州,不屬于廉也。僉以為何,遂命工刻石,以垂久遠”??梢婑T子材處處都為鄉(xiāng)里興教育人著想,凡有益于鄉(xiāng)里人才成長的事都積極而為。
(六)在海南設立義學教育黎族子弟。光緒十二年(1886年)八月,馮子材奉命率部到瓊后,除軍事上取勝外,在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方面,依照明代海瑞“開通黎峒十字路之議”,制訂實施《撫黎章程十二條》。章程第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每數(shù)村仿內地設一義學,延師塾學,學習漢語漢文,宣講圣諭廣訓,所需經(jīng)費就地籌辦。為了實施,馮子材令在籍紳士總兵林宜華、副將符鴻升等分遺通曉黎語團紳,經(jīng)歷各峒,剴切宣諭。派人在太平峒(瓊中縣吊鑼山鄉(xiāng))、水滿峒(今五指山市五指山鄉(xiāng))等地設義學館,俗稱“馮公學館”,延師教育黎族子弟。開科時,黎族子弟到州府赴試,還得到關照取錄。義學館可謂是五指山腹地黎人文化的發(fā)源地。馮子材設立義學教育黎族子弟,結束了黎族世代“刻木記年,結繩記賬”的歷史,跨入了使用文字之列。馮子材把“鎮(zhèn)黎”變“撫黎”深得人心和黎族人民的愛戴,至今黎族民間還流傳這樣一首民歌:“馮公撫黎好主張,開十字路通城鄉(xiāng),設義學館伕讀書,墾荒造田免稅費”。
三、馮子材興教育人思想與貢獻給后人的啟示
馮子材興教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做法雖有許多局限性,但他重視教育、支持辦學、培育人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馮子材興教育人的成果和貢獻是欽州教育發(fā)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天欽州教育的發(fā)展仍具有借鑒作用,有著深刻的啟示。
(一)馮子材興教育人服務桑梓給后人的啟示。馮子材興教育人的教育思想,所體現(xiàn)的鐘愛家鄉(xiāng)的樸素情懷,既是欽州人民始終保持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正是我們加快教育發(fā)展、科教強市離不開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感染力。
歷史是有繼承性的。一個地區(qū)文化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其博大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習馮子材關心家鄉(xiāng)教育、重視教育、支持辦學、培育人才的精神,就是要弘揚其精神,把欽州的教育辦好、辦強。作為欽州人熱愛家鄉(xiāng),就要立足本職、立足基層,造福一方,為家鄉(xiāng)、為地方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這是愛家鄉(xiāng)、愛國家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不僅要繼承馮子材興鄉(xiāng)與強國之志,更要把握興鄉(xiāng)與強國共進的機遇與條件,把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與建設教育強國結合起來。今天,欽州作為“一帶一路”陸海兼?zhèn)涞闹匾?jié)點城市,正加快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南向通道的陸海樞紐城市。經(jīng)濟要發(fā)展,人才是關鍵,教育須先行。為了實施國家“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與實現(xiàn)廣西國際大通道、戰(zhàn)略支點、重要門戶“三大定位”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問題,建立廣西沿海地區(qū)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以培養(yǎng)更多、更高層次的人才,欽州秉承前人興教辦學、培養(yǎng)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本科辦學剛十年的欽州學院基礎上籌建區(qū)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的北部灣大學。
(二)馮子材興教育人兼修文武給后人的啟示。馮子材興教育人,武館和學堂同時開設,為的是讓欽州的士子成為文韜武略之人才,有的可以成為武官,能帶兵打仗抗擊侵略者;有的成為北斗文曲,可以參與朝政。我們不僅要學習馮子材的視野境界和敢于作為的精神,更要領悟其現(xiàn)實價值并從中得到啟示:建設發(fā)展家鄉(xiāng),建設強大的祖國,實現(xiàn)中國夢,人才第一重要,只有成為人才強國,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強國;興教辦學、培養(yǎng)人才不能單一,只有多種多樣,才能適應需要;人才培養(yǎng)要有特色和適應性,要以需求為導向。欽州作為南向通道建設的關鍵節(jié)點,在廣西對外開放大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欽州正在構建“大開放、大港口、大通道、大產業(yè)、大物流”大格局,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沒有高水平的大學作依托和眾多的各類人才作支撐,是難以順利推進的。因此,要把北部灣大學辦好,充分發(fā)揮其人才培養(yǎng)、科技合作、海洋生態(tài)保護的優(yōu)勢,把它建設成為廣西沿海地區(qū)多樣性的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助推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發(fā)展。
(三)馮子材海南設義學撫黎民給后人的啟示。馮子材入瓊撫黎,設立義學,推行科舉制度,體恤百姓疾苦,輔民善舉,愛民如子,深得黎族人民愛戴,黎族人民銘記他的恩德,都尊敬地稱他為“馮公”。在海南五指山仕階村旁一巨石上,刻有光緒十三年(1887年)都啟模歌頌馮子材的四言句,將他與海瑞相提并論歌頌道:“前有海瑞,后有馮公”;“馮家勛業(yè),五指同高”。今天,我們學習馮子材的愛民思想和設立義學等撫黎輔民的善舉,應該悟出這么一個道理:悠悠萬事,民生為先,百姓至上,“民本”乃為官之道;為官要為地方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長遠打算,不能貪一時之功,要筑牢民生之基。在新時代,我們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zhí)政理念,要深刻認識教育是傳承文明和知識、促進人類進步、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是提高人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始終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去辦好教育。
【參考文獻】
[1]馮繡娟.緬懷曾祖父子材[G]//欽州文史資料:第5輯.欽州:政協(xié)廣西欽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136-153
[2]欽州文史資料:第5輯[G].欽州:政協(xié)廣西欽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325.
[3]欽州文史資料:第6輯[G].欽州:政協(xié)廣西欽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42.
[4]吳龍章.欽州鰲洲書院[G]//欽州文史(文物古跡專輯):第16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12
[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通志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清實錄廣西資料輯實(五)[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56
[6]欽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20
[7]趙爾巽,等.清史稿(59-104 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558
[8]杜以寬,葉輪.欽州志(卷之三)·經(jīng)政志·戶口·田賦[M].朱椿年,等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本
[9]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四十九輯[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1218
[10]王帕雅.清末馮子材撫黎記[G]//欽州文史資料:第5輯.欽州:政協(xié)廣西欽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217-219
[11]陳寶生.學習習近平教育思想體會[N].中國教育報,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