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詠
數(shù)學知識間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效地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學生就可能從整體上認識數(shù)學,形成知識鏈條,經(jīng)歷思維過程,體會到數(shù)學的有序有理,從而越學越清晰,越學越輕松。這是思維發(fā)展的核心,也是原汁數(shù)學的本質所在。本文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為例,談談如何讓數(shù)學課“原汁原味”。
一、思維的起始點:打破原有的平衡
案例1:教師出示一張A3紙與一張A4紙,并將A3紙對折,剛好與A4紙一樣大
師:同學們,A3紙的面積剛好是A4紙面積的2倍,昨天老師拿著一張A3大小的建筑圖紙到文印店,想把它復印并縮小為A4紙張的大小。
生:就是把圖紙縮小到原來的1/2。
師:對!文印店的老板聽了我的要求,把A3圖紙放入復印機,先按下“縮小”按鈕,再選擇“縮小到50%”。同學們,你覺得復印的圖紙會是我想要的那樣嗎?(學生點頭贊同)
師:可是,出來的圖紙卻不是我想要的那樣。
教師出示復印后的圖,只有A4紙面積的一半那么大。
生1:怎么只有這么大?不可能!
生2: 50%就是1/2,怎么變了?
生3:是不是復印機壞了?(學生紛紛猜測原因)
師:其實,復印機并沒有壞,這里面蘊含著一個數(shù)學知識。那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師在課始巧妙創(chuàng)設“復印文件”的情境,這一素材既真實又新奇: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產(chǎn)生矛盾,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50%不是1/2”,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選擇身邊的材料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逐步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研討數(shù)學問題的習慣,這是數(shù)學學習的原動力和核心能力。
二、思維的生長線:尋找矛盾的根源
案例2:出示學習單,學生根據(jù)學習單自學課本學習單
1. 圖形放大(或縮?。傅氖前褕D形的( )放大或縮小。
2. 為什么圖紙“縮小到50%”,不是原來的一半?你找到答案了嗎?
3. 圖形放大或縮小后,與原圖形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學生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自學起來,繼而開始匯報交流。
生1:圖形的放大(或縮?。?,指的是把圖形的每條邊都放大或縮小。
生2:我知道為什么圖紙的大小不是原圖的一半了??s小50%,指的是把圖形的每條邊縮小到原來的50%,不是把面積縮小到原來的50%。
師:那么,面積是怎樣變化的呢?
生:面積應該只有原圖形的1/4那么大。
師:為什么?
生:把一個長方形的圖紙縮小50%,是把它的長和寬都縮小到原來的50%,面積就只有原來的50%×50%=25%。
師:同學們,你們很了不起,自己找到圖紙大小不對的原因。把圖紙“縮小到50%”,用我們今天的知識,應該怎樣說?
生1:把圖紙按2∶1縮小。
生2:把圖紙按1∶2縮小。
師:把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指的是:變化后的圖形與原圖形之間的關系。比的前項和后項,表示的意義是一定的。
生1:比的前項表示變化后的圖形,比的后項表示原圖形。
生2:前項小就表示把原圖形縮小,前項大就表示放大。
師: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將下面各圖形按1∶2縮小。
生1:我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的面積只有原圖形面積的1/4,所以老師復印的圖紙肯定只有原來圖紙的1/4。
生2:不僅是長方形面積是原圖形的1/4,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都只有原圖形的1/4。
生3:因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底、高只有原來的1/2,所以面積只有原來的1/4。
師:同學們都很有分析能力,我們再來看看圖形放大或縮小后,與原圖形之間什么會發(fā)生變化,什么沒有變化?
生1:圖形的每條邊都會發(fā)生變化。
生2:周長和面積也會發(fā)生變化。好像都發(fā)生了變化,沒有什么不變的。
生3:圖形的樣子沒有變,只是大小變了。
生4:圖形中角的大小沒有變。
師:圖形的樣子沒有變,我們叫形狀不變。那為什么圖形的形狀不會變呢?
生:每條邊都是同時變化的。
師:老師想要把圖紙面積縮小到原來的一半,文印店老板應該按“縮小到百分之幾” 的按鈕呢?
生1:不能按50%了,應該比50%大,因為50%得到的只有1/4。
生2:應該是縮小到原來的70%,因為70%×70%=49%≈50%。
生3:對!如果是71%,它就大于50%了,因為71%×71%=50.41%。
師:同學們真厲害!我們放學后,就把你的方法告訴文印店的老板。
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探尋,激發(fā)學生思維。學生在矛盾沖突的驅使和學習單的引領下,通過自學,自主尋找到“縮小到50%不是一半”的原因所在,從總體上認清“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本質:是對應線段長度的比,不是面積的比,并且和以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溝通、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使學生經(jīng)歷從矛盾、疑惑到清晰的過程,在學習中體會到數(shù)學的嚴密有理和數(shù)學魅力。
數(shù)學的根本就是發(fā)展思維。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學生充分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本質后,讓他們嘗試解決“復印圖紙”的問題。這既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應用,又是數(shù)感的培養(yǎng);既是知識的應用,更能體會數(shù)學思考的魅力。
三、思維的結構圖:建立新的平衡
案例3:梳理知識,建立體系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了: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指把圖形的每條邊都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
生2:我知道了,圖形放大或縮小后,圖形的大小會發(fā)生變化,但形狀不變。
生3: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這個比的前項是變化后的圖形。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讓你想到過去學習的哪些知識?
生1:我想到了比和比例。
生2:我想到了圖形的邊擴大a倍,面積就會擴大到它的a2倍。
師:如果將一個長方體的模型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長方體體積應該是原體積的多少倍?
生:放大后的長方體體積應是原體積的3×3×3=27倍,這是因為:放大是指把長、寬、高都放大到原來的3倍。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可以引導得出圖1。
數(shù)學學習就是不斷地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在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過程中,會從線段的關系認識到面積的關系,再上升到體積的關系,獲得系統(tǒng)、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多維的知識模塊,建立上位的數(shù)學模型。
通過有效的問題情境,激活大腦,“勾住”舊知和經(jīng)驗,在矛盾沖突下經(jīng)歷抽象、推理、轉化的過程,進行系統(tǒng)化思考,獲得新的平衡,體現(xiàn)原汁數(shù)學的特征:從數(shù)學本質出發(fā),學真數(shù)學,做真思考。
(作者單位:湖北武穴市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zgjssjh@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