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家-國進一步同構化的同時,一方面越來越突現了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在敬與養(yǎng)之外,往孝里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別的內容,特別是順,直至無條件的遷就、服從。對孝的這種附加與強化,與其說是出于尊孔,不如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培養(yǎng)、造就與之相應的國民性格。
黃裕生 清華大學教授
1912年1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簽發(fā)“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宣布“讀經科一律廢止”,儒家經典從此退出中國中小學生的課堂。迄今過了百余年?,F在,山東省在全國率先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并已編出多版教材供中小學生使用。這意味著,百年之后,儒家經典重歸國民教育。
如果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算起,那么中國人學習、實踐儒家經典有2300多年;如果從通過科舉制而使儒家經典成為所有學子必修的核心內容算起,也有了1300來年。相對于這千年不斷的學習史,被廢止的這一百年,只不過彈指一揮間。不過,正如一百年前的廢止令并不簡單一樣,今天儒家經典回歸中小學必修課堂,也并不是一件可以不周全慎思的事情。
在這一件事情上,我們首先要非常清醒、非常明確、非常誠實地面對并記住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修身立國的滿清王朝,修習儒家經典有千年之久的中國社會,在遭遇西方文化世界和西方政治社會之際,幾無自保之力,所有的抵制與反抗,都一敗再??;在如此存亡之際,自新自救乃唯一出路,而僅靠傳統(tǒng)文化資源,卻幾無自新自救之力。讀經科廢止令的背后甚至認為,儒家經典有礙中國自新自救。
這個離我們并不遙遠的歷史事實向每個中國人擺明,單靠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無法應對現代世界。因此,讓傳統(tǒng)文化,讓儒家經典,重歸國民教育,必須建立在誠實而勇敢地承認、反思中國近代史這個基本事實的基礎之上,以避免傳統(tǒng)在今天的回歸演變成簡單的文化復古。為此,在這一事情上,我們至少首先要考慮以下問題。
傳統(tǒng)文化回歸國民教育意味著什么
傳統(tǒng)文化作為必修內容重進國民教育,意味著傳統(tǒng)文化在國民教育中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意味著傳統(tǒng)文化在國民性格的塑造、國民人格的形成、國民價值觀的確立將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這是一項需要特別慎重的事情,是需要對未來中國負責的重大事項。我們的編者和教師,包括在這里對這件事情的討論,都有必要抱著極其謹慎的精神與負責的態(tài)度,特別需要一種超越個人與小團體的眼下利益的精神,來面對這一事項。甚至需要超越個人與行業(yè)的眼光和見識,因而尤其需要傾聽不同的意見與擔憂,并針對這些擔憂做出預防性的安排。
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回答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進教材的必要性。
必要性:為什么要讓傳統(tǒng)文化進教材?
我們讓學生學習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究竟是為了什么?有什么必要?為什么必要?我不知道其他人,包括倡導者、編者,怎么看這個問題。但,在我看來,讓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是因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是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我們自己的東西”很多,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也不少,但是,我們知道,很多東西是要丟掉,要淘汰的。比如,我們的舊衣服,茅草屋,我們的裹小腳和“三綱”等等。
之所以有必要學習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不應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是祖先留下來的,而是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開辟了具有世界史意義的東亞世界的文化,是與另外三大文化共同規(guī)定了世界史發(fā)展基軸的文化。我稱它們?yōu)椤氨驹幕薄?/p>
雖然世界有各種文化傳統(tǒng)而有各種“國學”,但是,并非所有文化傳統(tǒng)體系都具有世界性影響而具有世界史意義。如果從長時段歷史來看,也許可以說,有四大文化傳統(tǒng)規(guī)定了世界歷史的基軸。這就是古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印度文化與華夏文化。
這四大文化之所以具有長時段的影響力,塑造了世界歷史的基本格局,乃在于它們在兩個方面實現了突破而成為“本原文化”:在相對性與有限性之外發(fā)現了“絕對性”并堅守之,同時走出了各種特殊性關系,而自覺到了普遍性關系與普遍性原則,并自覺地加以承擔。簡單說,發(fā)現絕對者與自覺普遍原則是本原文化的核心要義。因發(fā)現了絕對者而能承受一切重壓與腐蝕,因而能開辟綿延不斷的歷史;因自覺到了普遍性關系而能踐行普遍性原則并堅守之,從而能教化萬族,而能開辟出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的普遍性世界,以及貫穿著普遍性“道-理”的歷史。
不同本原文化,乃是對絕對者與普遍性的不同面相或維度的揭示。換言之,本原文化的不同,原則的不同,也不是與之打交道的絕對者的不同,而只是對原則不同的普遍性內涵與絕對者的不同維度的揭示。因此,不同本原文化的相遇、融合是普遍原則內涵的豐富,因而是普遍性原則的普遍性的提高。
這意味著,對本原文化的傳承與堅守,既是對普遍性原則的傳承與堅守,也是承擔本原文化之間相遇、匯通,并據此提高人類共同原則的普遍性版本的使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學習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首先不是出于其他,而乃出于對普遍性的追求,出于提高人類普遍性原則版本的要求,出于匯通世界本原文化的使命。
就此而言,我們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并非出于一國一族之需要,也不應僅僅出于一國一族之需要,而是出于把人類文化和世界帶向更高普遍性的使命。
但是,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應當學習、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什么內容?當我們提“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課程時,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非優(yōu)秀的內容,那些不優(yōu)秀的部分,不能、不應進入教材。問題是,這個優(yōu)秀的標準是什么?哪來這個標準?這也就是我要思考與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標準:什么樣的傳統(tǒng)文化應進教材?
在教材的編者說明中,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這也就意味著,衡量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與否的標準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且來簡單要分析一下核心價值觀。它包含著十二個價值綱目,其中的富強、文明、和諧,公正、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都是傳統(tǒng)的價值原則,中外概莫能外。因為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國家,所有的共同體,從古至今,都肯定這些,追求這些。這些價值原則自然也被包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但是其中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則是屬于現代價值原則,是傳統(tǒng)文化所沒有,或者至少是沒被自覺的。因為不管中國還是西方或任何其他地方,古代社會都沒有真正確立起這些價值目標并以之為原則,在這一點上,也是中外概莫能外。
所以,今天提倡什么樣的國學,學習哪些傳統(tǒng)文化,要有一個標準,一個原則,那就是必須能夠與自由、民主、平等、法治這些現代價值原則相協調,而不能與之相矛盾。凡是與這些現代價值原則相沖突的傳統(tǒng)文化,都不應成為今天人們學習的內容。不僅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如此,對于任何傳統(tǒng)文化也都如此。這在根本上意味著,我們今天要學習、要傳承的任何傳統(tǒng)文化,都要接受現代價值原則的洗禮!這實際上也就是接受前面所說的更高普遍性原則的洗禮。
在一百年前,進士與翰林院編修出身的蔡元培宣布廢止中小學讀經科,理由就是其某些內容與前面那些現代價值原則相違背。不管如何評價百年前廢止讀經科這一事件,不能違背現代價值原則這一點,在百年前是正確的,在百年后的今天一樣是正確的。
這意味著,在今天這個時代,對任何傳統(tǒng)的繼續(xù)與傳揚,絕對不應是簡單的回歸,這取決于這種重歸是否遵循與貫徹現代價值原則。在推動儒家經典重歸國民教育時,我們有必要記得,近代像梁啟超、魯迅、胡適、李大釗等敏銳思想家都曾經痛切地指出,傳統(tǒng)國人普遍存在著未老先衰、缺乏主見、守舊懦弱等嚴重的性格缺陷。他們的痛切之見提醒我們,要讓儒家經典重回國民教育,需要做好一個必要的準備工作,那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做出現代性解釋與現代性轉換。如果沒有在這一工作上做好多方面的準備,包括準備好足夠多擁有關于現代價值原則的意識與知識的中小學教師,那么,過于匆忙地讓傳統(tǒng)文化回歸國民教育,就面臨著復古的危險,面臨著培養(yǎng)出比前輩人更守舊、更蒼老、更無勇氣、更無獨立性的未來中國人的危險。
自廢止讀經科始,國民教育進入新時代已有百年歷史。在這一百年新式教育的實踐里,中國的國民性格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式教育造就出來的中國人顯然更具朝氣活力、更具獨立自主、更具冒險勇氣、更具革新精神;同時,由于新式教育以傳授和傳播現代科學知識為核心,所以還帶來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變化,那就是國民普遍擁有了必要的科學知識與科學觀念。這些方面對于形成、塑造健康、理性的國民性格無疑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們在反思與總結這百年新式教育時,特別是在試圖修正、修補現代教育的不足時,需要看到新式教育的這些核心成就,并加維護與強化。換個角度說,當我們試圖以召回傳統(tǒng)文化來彌補現代教育的不足時,需要警惕一點的就是,必得防止因這種彌補而損害現代教育的精神,以免百年新式教育在造就新國民性上取得的成就遭受損毀。
這里,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今天,讓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后輩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是要讓他們無反思、無保留地熱愛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不是要讓他們盲目地以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自高而無視其他文化的偉大,不是要讓我們的國人把眼光與視野封閉在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上而拒斥其他異域文化。簡單說,不是要培養(yǎng)、造就“文化義和團”。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或民族都必須敞開胸懷,打開眼界,做好迎候其他文化世界的準備。
概括地說,今天讓傳統(tǒng)文化重進課堂,重進國民教育,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有利于自由、民主、平等、法治這些更具有普遍性的現代價值原則的確立與貫徹;有利于培養(yǎng)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開闊的文化視野,以便有能力、有胸懷去理解、消化、匯通其他所有偉大文化、偉大傳統(tǒng),從而有利于繼續(xù)承擔起維護人類的普遍道德、普遍公義與普遍秩序的使命。為此,我們需要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自覺地轉換、提升傳統(tǒng)文化,在轉換與提升傳統(tǒng)文化中創(chuàng)造新文化、新傳統(tǒng)。
我想,在讓傳統(tǒng)文化重回國民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這是需要非常明確、非常堅定的。但是,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編好教材,更需要有大批合格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他們不僅需要擁有關于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知識,更需要擁有關于現代性價值原則的理論知識與明確的自覺意識。為了防止在教育領域復制古代社會的國民基礎,在傳統(tǒng)文化回歸國民教育這一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可能需要改進的幾個問題
我看到的幾冊都很強調孝,其中有一冊目錄里的標題是“孝乃人之本”。這樣的提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這并不合文本的意思。文本說的是孝乃“行仁”之本,而非人之本。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不是孝,而是仁,也即有仁愛之德——不僅對家人、親人有愛,而且對他人、陌生人也有愛。而培養(yǎng)這種愛,很自然地,是從與最切近的人的關系中開始學習如何愛他人,當然也是從這種最切近的關系中體會到被愛。所以,在孔子的倫理思想里,孝之“本”乃行仁、學仁之開始,而非根本、基礎的意思。
自漢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家-國進一步同構化的同時,一方面越來越突現了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在敬與養(yǎng)之外,往孝里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別的內容,特別是順,直至無條件的遷就、服從。對孝的這種附加與強化,與其說是出于尊孔,不如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培養(yǎng)、造就與之相應的國民性格。所以,這種被附加了內容的孝逐漸也就成了立國之本。而在這種孝背后的實質內容卻是無條件的服從。因此,這種孝表面上是事父齊家的私德,而實際上則不僅如此。
漢之后對孝的加注,實際上是把帝王訴求直接插入了最底層、最私人的家庭關系,直至凌替了人倫關系,侵凌了倫常之情。這意味著,儒家在歷史上所倡導的孝,有必要加以區(qū)分,這就是孔子確立的人倫之孝與漢后加注的政治之孝之間的區(qū)別。人倫之孝的核心是敬與養(yǎng),而不管是敬還是養(yǎng),都是基于仁愛原則,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因此,在孔子的人倫之孝里,也即在父子關系里,是有原則,有是非,有界限的。在這里,父子關系不是單向度的子順父,而是有相互性的約束。但是,加注了政治訴求之后的孝,至少在歷史上的實踐中,被特別加以強調與突現的是順服,甚至是無條件的順從,于是,才會有“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樣的說法。倡導與實踐這種孝的結果就是,造就了順從懦弱、守舊迂腐、是非不分而喪失獨立的國民性格。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這種“孝”對中國的影響更大更深,雖然它打著孔子的旗號。因此,在把儒家倡導的孝重新作為規(guī)范要求引入國民教育時,必須區(qū)分清楚兩種孝,需要澄清自漢之后對孝的附加,恢復先秦之孝的仁愛原則,以免誤導今人。把孝當作為人之本或立人之本,都有這個危險。把孝作為“行仁之始”轉換成“為人之本”。
我還看到有一個綱目叫“事師如父”。這樣的規(guī)范性教導即使在歷史上也是很夸張的,在今天則更不切實際,甚至有違現代原則。古代社會,師生之間,老師于學生很可能有很多私恩,很多溫情,很多寬容與忍耐,在這種情況下,事師如父還勉強說得通。但是,現代師生關系則沒有這些。所以,非要學生對老師懷著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一樣的態(tài)度,那必是一種扭曲,反而不利于師生真實關系、真實情感、真實情誼的建立。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教師是社會分工體系里的一個行業(yè)性職業(yè),在這個職業(yè)里,師生關系不是自然的人倫關系,而是職業(yè)性的契約關系;而就這個行業(yè)來說,教師與學生的任務就是傳授、學習、探索知識與真理,如果師生之間附加上過多本來沒有的倫理情感,顯然不利于保持客觀態(tài)度。比如,如果學生對老師懷著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那么,學生如何能與老師展開客觀的討論,又如何能夠大膽地反駁老師,甚至樹立新說異論?
實際上,就是父子之間的人倫關系,在今天也要接受自由與平等這樣的現代價值原則的洗禮。雖然父子在倫理身份上有差異,不一樣(不平等),但是,作為自由人格,他們則是平等的,也即說父子之間的身份差異不能否定他們之間的人格平等。正因為這樣,在引導、教育子女過程中,父母既不可以高高在上,以施恩者姿態(tài)動輒責罵訓訴,甚至暴力相加,因為這樣的家教最終多造就出懦弱順從的自矮人格;同時,也不可以以仆人的心態(tài)媚寵子女,并以愛的名義加以抬寵,因為這樣的對待必導致渴望凌駕他人之上的自高人格。
在讓傳統(tǒng)文化回歸國民教育這方面的工作上,山東省走在了全國前面,可謂“回歸先鋒”。先鋒有先鋒的機會——可能爭得先功,但也要做好承受先行風險的準備。如何把這先行風險降到最低,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不過,這里要衷心期待,山東省率先實施的傳統(tǒng)文化回歸國民教育的工程,終究能利于健康的國民人格的培養(yǎng),有利于現代性社會的改善。
(本文為作者根據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入山東必修地方課程研討對話會”上的發(fā)言補充修訂而成,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