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衛(wèi)華
繼承和創(chuàng)新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切不可對立起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也并非就是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的。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不能做過火,過了頭,就容易走極端。兩種教育模式要找到一個結合點,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才不致割斷歷史。課堂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們一線語文老師要重視和研究的問題,本人就自己的教學實踐從閱讀教學的角度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要抓住那些能轉化為能力的語文知識
能力是知識轉化而來的,當然不是所有知識都能轉化為能力的。語文知識的傳授只能是語文教學的憑借和手段,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的。因此,不能把傳授知識當作教學的終極目的,而要把語文知識當作深化、強化學生對語文言語的感應、領悟的武器。語文知識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概念性知識,一類是方法性知識,一類是規(guī)律性知識。其中概念性的知識占不少的比重,學生應當學會記住。但是,實踐告訴我們,這類概念性知識無論怎樣組裝,也難以形成切實指導讀、寫、聽、說能力訓練的知識結構?!罢Z素——詞——短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一整套知識掌握得再扎實,也不等于形成了讀、寫、聽、說能力。
語文知識雖不是構建語文能力的主要基礎,但它是構建語文能力的必要的輔助手段。該抄的要抄,該背的要背,該默的要默,一概否定也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知識要善于篩選,區(qū)別對待,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劃分主謂賓,而要教給學生,怎樣理解各種結構的語句的表達作用,怎樣根據(jù)表達的需要組織語句,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層次結構,而是要教給學生怎樣理清文章思路,怎樣梳理文章的語言脈絡,唯有如此,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就比較容易落到實處了。
二、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一般方法
閱讀教學并不只是為了教懂這一篇課文,而是要教會學生能閱讀一類課文,也就是葉圣陶所說的,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比教懂課文更要緊,要實現(xiàn)由“學會”向“會學”的轉變。試舉例如下:
如何學會閱讀說明文,要了解說明事物的特征,學會分析說明順序,學會辨析常用的說明方法,學會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平實性、簡明性。比如分析說明文的準確性,一要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為唯一可取的表達形式;二是分析用詞、造句的準確性;三是分析恰當?shù)厥褂眯揎椇拖拗频脑~語,準確地說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國石拱橋》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幾個石拱聯(lián)成一個整體?!边@一語段的準確性表現(xiàn)在選用確切的詞語和詞組表達。如“永定河上”不能說成“永定河中”;“石砌橋墩”不能說成“石堆橋墩”;“路面平坦”不能說成“道路平坦”;“與河面平行”不能說成“與河流平行”。
總之,要把學法指導有機地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大致可從四個方面有機滲透學法指導:預習設計要指導學生;講解過程中要示范學法和點撥學法;整個教學過程要重視指導學生自悟和總結學法;練習設計要助于學生運用學法,遷移學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提高閱讀能力。
三、要重視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
當前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普遍和嚴重的傾向是支離破碎,肢解課文,忽視語感,情思淡漠。這種直露的解釋,“嚴謹”的分析,貌似抓住了文章的精義,實則失去了文章的靈性。我們要給學生有“參悟”的時間,讓學生下“悟”的苦功。讓學生去感受語文——領悟語言,形成語感。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yǎng),是從長期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比較直接迅速地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聯(lián)系語境和學生的生活知識積累,加以點撥和指導,通過語感訓練。使學生習得和積淀語言的分寸感、和諧和情味感。比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先指導學生朗讀,讓他們推敲、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想象體會送別時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重點詩句,體會主人公觸景生情,吟詩抒情的感人情境,通過誦讀,學生就能悟出語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四、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
老師要善于在課文當中挖掘思維因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活動,課堂提問要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要“一石激起千層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揚課堂民主,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民主協(xié)商,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課堂氣氛。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上《變色龍》一課,分析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多變善變的特點后,提出有沒有不變的地方,這就是逆向思維,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卑微心理不變,善變的特點就永遠不變。從而使學生對全文整體及文章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比如許多老師在上完《皇帝的新裝》之后,要布置學生續(xù)寫練習。這不僅僅是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問題,更是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一種途徑。
五、要注重語文閱讀的延伸
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的逐步推進,學生的思想也在跟隨者社會的潮流而改變,他們過多關注于電視、手機、電腦,對實體書籍的閱讀已越來越少,尤其是與課件相關書籍的閱讀更是少之又少,他們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與生活實踐的關系,單憑課件中的幾篇文章根本實現(xiàn)不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問題。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負起責任,樹立學生的語文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提倡學生增加語文課外讀物的閱讀量。
首先,教師在課堂要借助課件內(nèi)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以利用課件中的相關字、詞來引申課外書籍中對其精彩的描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意識,帶動他們自主查閱書籍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利用課堂教讀指導學生自讀,通過教讀、自讀等課內(nèi)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最后,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和閱讀書籍的選擇,并做好閱讀總結,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會,將學生對閱讀的感觸進行分享,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實時閱讀、豐富學生的閱歷、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還可以促進學生交流,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總之,“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要努力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動、活潑、健康的良好環(huán)境,以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增長智慧,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