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奇
【摘 要】 音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豐富多彩的聲響組成了色彩斑斕的聽覺世界,和諧優(yōu)美的和聲讓音樂更加立體飽滿。作者主張從小學就開展和聲教學,并提出“泛和聲”的概念,將生活中的多聲響音效納入廣義和聲范疇,引導學生對這些音效進行發(fā)現(xiàn)、感受和表現(xiàn),以培養(yǎng)興趣和能力,為早期和聲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本文對早期和聲教學的現(xiàn)狀、成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更從“發(fā)掘生活元素,啟蒙和聲概念;聽奏打擊音樂,感受立體音效;創(chuàng)設多元活動,體驗和聲魅力;創(chuàng)編和聲音樂,構建和聲思維”四個層次,以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紹了巧妙運用“泛和聲”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和聲知識和技能,啟蒙構建立體音樂思維的觀點和做法。
【關鍵詞】 泛和聲;立體音樂思維;和聲教學;小學中低段
和聲,是較高層次的音樂藝術表現(xiàn)形式。要求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甚至欣賞者有較高的素養(yǎng)和能力,具備良好音樂思維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很多學者認為,小學低段是孩子掌握音樂技能的黃金時期,也是構建科學、高級的音樂思維模式重要的啟蒙階段。開展和聲教學也應在這個時期開始,由淺入深,潛移默化,為構建立體音樂思維奠定基礎。
一、小學低段和聲教學的現(xiàn)狀
對和聲的感知、表現(xiàn)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具有難度的音樂能力。教育部門已經在眾多文獻中多次強調要加強和聲知識、技能的教學,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積淀和模式,從教學理念、資源等各個方面制約了系統(tǒng)的初級和聲教學開展和實施。
1.當代教育有要求。新《課標》總目標指出:要“學習并掌握音樂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和聲等)、常見結構、體裁形式、風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識譜、編創(chuàng)等基礎知識。”在提及合唱教學時,也提到“要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這些都要求我們的學生能通過感受、了解、表現(xiàn)和創(chuàng)作等手段,掌握和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構建立體的音樂思維能力??梢娙缃竦囊魳氛n更著眼于孩子內在感知、分析的能力,要幫助孩子們鍛煉一雙音樂的耳朵,和聲學習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學會聽辨、尋找豐富音樂元素,關注它們的表現(xiàn)及相互的作用,探索它們的構成關系,逐步構建立體音樂思維,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歷史傳承有缺憾。由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重旋律輕和聲的思維模式在很長時間和很大程度上都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創(chuàng)作、欣賞、表演等過程中,主要傾向于單一的旋律或者節(jié)奏,對和聲的關注和利用比較少。直至20世紀初才逐漸開始真正將和聲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長此以往,這種單線程、平面化的音樂思維模式已經被寫進了我們的基因里,代代相傳,影響深遠。
3.當前教育有短板。目前,小學階段的和聲教學較為薄弱,相關研究也不多,兒童和聲教學教材的開發(fā)非常匱乏,一線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早期和聲教學的開展和推進。
同時,不少教師對和聲教學存在誤解,認為和聲太高深,涉及太多內容,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實施難度過大;或者把和聲教學簡單地等同于合唱教學;在教學中遇到和聲教學的內容或者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甚至干脆忽略不計、閉口不談。這對和聲教學的推廣、深化是非常不利的。
二、定義“泛和聲”,推進低段和聲教學
1.緣起。新《課標》多處要求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使教學更生動、有效。同時,由于目前和聲教學比較欠缺,學生相關知識積累較少、音樂實踐相對簡單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應泛化和聲概念,從身邊的綜合聲效著手,通過觀察、感受生活中多種聲響交織形成的音效,初步接觸、感知被泛化的和聲現(xiàn)象,然后逐步引入音樂學意義上的和聲知識,開啟小學中低段和聲教學的大門,實現(xiàn)和聲啟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筆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泛和聲,并為這個概念進行了定義。
2.定義。泛和聲:由兩個及以上不同的可聽到的聲音同時或交替發(fā)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
此概念,由音樂學意義“和聲”泛化而來,是為在小學,特別是中低年級開展和聲教學啟蒙而定義。此概念不局限于樂音,也不拘泥于和聲法則。以此作為教學、研究的基礎,并為相關實踐明確方向和范圍,以及實施的路徑。
三、巧用“泛和聲”,構建立體音樂思維
利用“泛和聲”開展和聲啟蒙教學,就是希望通過“泛和聲”的介入和引導,激發(fā)學生對縱向的音響效果產生興趣,拓寬音樂視野,由生活音響到音高和聲,由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對和聲的感知、分析、表現(xiàn)、創(chuàng)編的能力,構架立體音樂思維模式。
1.發(fā)掘生活元素,啟蒙和聲概念?!墩n標》多次指出,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音樂的要素,要幫助學生探尋音樂與生活的關系。那么學習和聲,尋找泛和聲,也應該帶著孩子們先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這些聽覺感受。
公路是孩子們很熟系的生活場景,這其中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音效素材。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回憶“在公路上你可以聽到哪些車輛發(fā)出的不同聲音?”孩子們模仿各種車輛的聲音,大卡車的“吧吧”聲、小轎車的“嘀嘀”聲、自行車的“嘀鈴鈴”——接著,我又問學生“這些車發(fā)出的聲音在音色、長短有什么特點,節(jié)奏是怎樣的?”孩子們思考后又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案,并把這些聲音節(jié)奏的形式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曲簡短的《公路之歌》。在表演這個作品的時候,孩子們顯得非常興奮和自豪。
通過這樣的觀察、分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泛和聲”,再通過記錄、創(chuàng)編和表現(xiàn),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聲音跟音樂之間的關系,學習如何用音樂的方法發(fā)掘、利用和美化生活中的聲音,得到具有音樂性的聲效;初步了解“和聲”的簡單含義,為進一步學習和聲奠定基礎。同時通過有趣的創(chuàng)編和表現(xiàn),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聽奏打擊音樂,感受立體音效。打擊樂器雖然被歸類為沒有固定音高的“噪音樂器”,但其豐富的音色變化,還是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和層次感的。《課標》中也提出,要引導學生“能夠聽辨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并能用打擊樂器奏出強弱、長短不同的聲音”。因此通過打擊樂的欣賞和演奏也是和聲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endprint
欣賞是感知音樂的重要途徑,人音版音樂教材第二冊和第四冊中的《鴨子拌嘴》《老虎磨牙》兩首學生非常喜歡的打擊樂作品,樂曲充分發(fā)揮每件樂器的獨特性能,通過音色、音量的對比變化以及自然節(jié)奏的模擬,奏出旋律,敲出情節(jié),打出音樂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了鴨子和老虎不同的性格和神態(tài)。在欣賞過程中,引導孩子們分辨樂曲中的各種樂器的音色,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由不同的聲音同時或先后發(fā)出,相互影響和作用,構成的“和聲”效果。
3.創(chuàng)設多元活動,體驗和聲魅力?!皩W習常見的課堂打擊樂,參與演奏活動;能夠用打擊樂器或其他聲音資料合奏或為歌曲伴奏”是《課標》對1、2年級提出的目標要求,也是利用“泛和聲”概念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形式。旨在通過為音樂進行打擊樂或其他聲效的伴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表演,通過與音樂的互動,探索音樂、音效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同時關注多個聲部的能力,以此培養(yǎng)立體的音樂思維能力。
《小紅帽》是學生都很喜歡的一個作品,歌曲活潑且富有畫面感,用它作為練習的素材非常合適。完成教唱后,問學生,小紅帽走進郊外的小樹林里,能聽到哪些聲音?“腳步聲”“樹葉的‘沙沙聲”“小鳥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拔覀兛梢园堰@些聲音加入到音樂中嗎?”于是孩子們開動腦經,為歌曲創(chuàng)編了一個音效伴奏(譜例2)。
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關注旋律的基礎上,根據情景的需要、音樂的特點,尋找合適的音響、節(jié)奏型,將這些聲效音樂化,運用簡單的對位方式把伴奏安排在恰當的位置,創(chuàng)編出具有和聲功能的音樂作品。再在表現(xiàn)中驗證,同時感受和聲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聲的積極性。
4. 創(chuàng)編和聲音樂,構建和聲思維。慢慢地,學生對音樂的縱向布局開始有了一定的了解,逐步具備了同時關注多個聲部的能力,立體音樂思維逐漸形成。這時我們就可以著手推進純音高和聲的欣賞及表現(xiàn)了。
在學生的音高概念還不是特別鞏固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豎笛、口風琴等小樂器為音樂配伴奏的方式進行學習?!洞蠛!?,是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為歌曲編配簡單的和聲聲并用豎笛和打擊樂器伴奏是不錯的選擇。(譜例3)
同時,我們還可以進行一些有趣的創(chuàng)編和表現(xiàn)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比如,根據下雨時的情景,啟發(fā)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出一個簡單的和聲音樂作品,并進行表演。首先請學生觀察、回憶并回答:下雨時都有哪些聲音?這些聲音分別都有什么特點?可以用什么樣的音高、音色和節(jié)奏型來表現(xiàn)?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一位孩子說:小雨打在樹葉上、房頂上,發(fā)出“沙沙沙、沙沙沙”的聲音,很輕柔,可以用XX X|XX X|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音高嘛,我覺得所有聽見的聲音中比較高的那個。其他同學也紛紛形容了自己觀察到的雨天音效。然后我們先創(chuàng)編了《雨季》的節(jié)奏組合。
由于學生的音高概念并不是特別鞏固,直接創(chuàng)作音樂比較困難,于是我想到了讓學生選擇的方式:我先設定了最低音 “1”,然后順著音階逐個用鋼琴彈奏,展現(xiàn)于基礎音所構成的和聲效果,請學生用聽辨、比較的方式,找出和諧的音來構成和聲聲部。我分別用C調1和6進行試驗,最終構成了C和Am兩個和聲。
在構建Am和弦時,當6、1的小三音程形成,尋找第三個音高時,同學們在3或者4上產生了爭議,認為兩個音在這個和聲中都是和諧的、適合的,于是我?guī)е⒆觽兝^續(xù)向上構建,當同學們選定6作為最高聲部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選擇使用3還是4,最終很多孩子投票給了3,說這樣構成的和聲聽起來更有下雨天陰郁的感覺。
利用“泛和聲”概念,讓教學回歸生活,再從生活出發(fā),運用和提煉生活元素開展和聲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及一些可行且可復制的實施路徑。但這距離嚴格意義上的和聲學習還有一段距離。要在現(xiàn)有基礎上開展更深入和聲教學,還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
予人魚不如予人漁,教給孩子們一些實際有效的方法,以便在今后有效提升自我音樂能力和素養(yǎng),是我們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所必須要肩負的職責,更是值得我們始終進行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杜曉十.和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魯道夫·尼卡林(翻譯:關璐).小小音樂通——兒童簡易和聲學[M].吉林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