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錫蘭
摘 要:職業(yè)“高原”現象存在于各類組織中,而在教師行業(yè)職業(yè)“高原”現象的牽涉面很廣泛,不僅會影響自身對所任科目的態(tài)度,還會波及學生,從而影響到教學成果,因此教師的職業(yè)“高原”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就其改變的重點是教師自身的一個心態(tài)調整。
關鍵詞:高中教學;教師職業(yè);“高原”現象;心理調適
職業(yè)“高原”現象描述個體由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停滯所引發(fā)的一系列諸如疏離感、效能感、挫折感、失落感、枯燥和乏味等對于自身職業(yè)生涯認同危機。而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教師行業(yè),高中的政治教學進度偏快,而且政治課程安排也很少,沒有三門主課的教時多,在這種情況下不止學生有學習上的壓力,教師同樣也面臨巨大的教學壓力,而很多政治教師的壓力爆發(fā)就易形成“高原”現象。因為職業(yè)高原不僅包括晉升發(fā)展機會的停滯,而且由于個體長期處于同一職位,使其職業(yè)變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政治教學的高原現象表現
“高原”現象下教師通常會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和行為,一個是對其專業(yè)認同感和情感方面的影響,基本一個教師可能終身都在教一門學科,而且大多都是在教師崗位而不是在行政方面工作。如“教政治很枯燥無聊”“為什么我當初要選這個專業(yè),真后悔”等一系列的抱怨與后悔,有些教師僅僅停留在書本,不關注時政,拒絕接受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另外就是教學過程中的抵觸和消極行為,如上課突然缺乏熱情,忘記教案的準備而讓學生自習等等,而其中忘記教案的準備可能是潛意識層面上的抵觸情緒,這是教師并沒有發(fā)現自己的不在狀態(tài)是職業(yè)倦怠的“高原”現象。這些教師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對學生進行體罰來抒發(fā)自己的不安,也會對學生的提問講解進行粗略的回復,尤其是在政治中有關哲學層面的提問需要高介入的認知,這個時候對于接觸時間短的學生而言,認為這位老師就是這種教學模式與風格,長時間相處的學生則簡單認為老師這段時間心情不好。學生不會去深究,老師也沒有這方面的自知,而把問題越拖越大,對于這種現象出現的時間都不一致,有的教師可能會提前出現,有的可能會稍微晚些時候出現。
二、政治教學“高原”現象形成的原因
這種現象的形成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1)社會因素,包括他人對這個職業(yè)的認同,即社會地位方面、社會期望造成的壓力、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方面的單一性以及教師薪酬體系的統(tǒng)一化等。不可否認,雖然教師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yè),但卻因為學校的名氣,授課科目與之而來有政治色彩的教學所帶來的關注,并且在外面的一舉一動都被貼上了一位政治教師的標簽。(2)個體因素,對政治學科的態(tài)度,認為政治教學就是灌輸知識的單向傳播;自身扮演角色的多重性既是教師又是家長;而政治的分值不及主科,所以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較少并且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努力認真程度等。這些都是導致政治教師“高原”現象的原因。
三、政治教師如何突破“高原”現象
雖然有的政治教師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職業(yè)倦怠現象,但又苦于缺乏合理正確引領,加之教學負擔較重,自身的精力和能力有限,無法重新構建與創(chuàng)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出現了對自身職業(yè)的不認同和對學生的教學缺乏耐心和熱情等現象。
對于如何突破“高原”現象,首先,正確認識“高原”現象的實質和原因才是突破問題的關鍵所在,教師應正確認識這一現象,理性歸因而不是胡亂找借口或者歸咎于某一方,畢竟這是一個大眾的心理現象,并及時地調整情緒狀態(tài)。其次,可以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找資深人士或者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求助,而不是遮遮掩掩、羞于啟齒。畢竟現在大多高中都配置了心理咨詢方面的人員,他們的工作也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輔導,教師如果有這方面的需要也是可以向他們尋求幫助的,與其他人溝通交流有時會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收獲。另外,教師應該就“高原”現象的認識而意識到,自我調整在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時,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后者就涉及每一位教師在求學期間都是接觸過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導論等科目的學習,而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實踐,就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枯燥的政治學習產生動力,如何面對周圍帶來的壓力等問題進行有關心理咨詢師的相關培訓。畢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政治教師學習到更多自我調適的方法,那么更易克服“高原”現象。
通過以上對于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職業(yè)“高原”現象的原因和調整方法的探討,應該對政治教師的“高原”現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可以看出其中政治教師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才是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
參考文獻:
[1]惠善康,陳洪廣,葛崇英,等.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生涯高原現象的現狀、成因及應對策略[J].學校管理與發(fā)展,2010(2):33-34.
[2]李子華.教師教育:改傳統(tǒng)模式為反思模式[J].教育與現代化,2002(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