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周代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政權,往往以宗教天命思想為背景,使其統(tǒng)治合理化。當時的“文化權力主要掌握在神職人員和帝王手里,教育的內容大部分也是關于人神溝通的,”這樣將“政治與宗教二合一,所以教育雖然是通過宗教來實現(xiàn),但其目的卻是為政治服務的?!睘榉€(wěn)固和延續(xù)其政權,周代統(tǒng)治者開始重視教育,但僅限于貴族群體。教育內容主要是六藝,將文化知識與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并重,以期培養(yǎng)出道德才兼?zhèn)?、敬天愛民的未來統(tǒng)治者。所以其教育屬性“是社會的、政治的,而非個人的、性情的。”自此,通過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政治人才的中國古代教育傳統(tǒng)形成并確立起來,并長期延續(xù)下來。
至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社會關系的建立,上層建筑作用加大,“‘士’脫離了生產勞動,成了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從事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并作出貢獻?!钡搅藨?zhàn)國時期,便出現(xiàn)了不同研究對象和觀點的“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白鳛閷W術思想流派,各家都不是遠離生活,而力圖在不同角度上‘務為治’(《史記·太史公自序》)”來鞏固新興地主所掌握的政權,教育便成為了當時“建國君民”的重要手段,只是其教育思想開始“或多或少地面向老百姓,不單純代表統(tǒng)治者的利益。”可見,我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從屬于政治的,為國家統(tǒng)治服務。這些都為《學記》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歷史基礎。
關于《學記》出處素有馮友蘭“荀派說”和郭沫若“孟派說”的辯證?,F(xiàn)在學界一般認為《學記》是思孟學派作品,但無論承自孟派還是荀派,他們都是同承孔子衣缽的早期儒家兩個學派,所以都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儒家教育重在培養(yǎng)“君子”“圣人”等政治能臣,來實現(xiàn)其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社會理想??鬃又鲝埻ㄟ^教育培養(yǎng)君子、圣人等治世賢才,來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孟子、荀子繼承孔子教育思想,并在其基礎上提出自己獨特見解。孟子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明人倫的君子,將孔子外在的社會治世需求轉化為通過個人內在的精神自我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治世。而荀況認為教育目的在于化性起偽,使人“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教育應該從培養(yǎng)“士”開始,到培養(yǎng)“圣人”,這里的“圣人”便是具有禮法且長于治世的統(tǒng)治者,也是荀子教育目的的最高層次。
孟、荀都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思想觀點盡管有“異”的一面,卻更要看到其“同”的一面,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承認環(huán)境的影響,注重后天的教育。而所謂行“王道”或行“霸道”又都“只不過是新興地主階級內部兩種思想、兩個策略之間的分歧,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封建政權?!?/p>
“《禮記》是“禮之記”,而“禮”作為我國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的上層建筑,有兩個基本內容:一是道德規(guī)范;二是典章制度,包括禮儀?!?/p>
《學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雖然《學記》專門講教育體制、教學內容與方法,但是也離不開“禮”,“即禮儀和典章制度——屬于教育范疇的禮儀與典章制度,所以,此時的教育是‘禮治’教育?!比纭按髮W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其中“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說明了士見師的古禮,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同時也是古代“禮治”教育的表現(xiàn),而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士,他們受教育的目的是“學為君”,即學習如何統(tǒng)治人民?!拔床范E不視學”中“禘”為祭祖(天子可用)之意,將禘祭和視學結合,說明最高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教育,并激勵師生繼承祖先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同時禘祭本身也含有“化民”的意蘊。所以“祭菜”“卜禘”,在形式上是為尊師敬祖,而實質上仍是為了忠君孝親。“孝親只是手段、過程,忠君才是目的,它是同政權直接聯(lián)系著的?!?/p>
《學記》將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而實現(xiàn)這一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徑就是“化民成俗”,即辦學興教,使人民遵守社會秩序,養(yǎng)成良風美俗。《學記》一開篇就指出:“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在儒家看來,“發(fā)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化民成俗”是三個不同的政治層次,“化民成俗”是其最高的政治理想,同時這也是不同的三種教化策略和結果,欲達到“化民成俗”這一最好的教化結果,要靠“學”這一教化策略,即發(fā)揮教育作用。(在古代“學”主要針對統(tǒng)治階層而言,小民是沒有機會接受“至道”的。)可見,教育具有培育人才、傳授道德、美化風俗多重功能,對于治國安民具有重要意義,是立國之本。這一章是《學記》的總綱,“它開宗明義揭示了新興地主階級掌握政權后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教育路線及其相互關系?!?/p>
緊接著,《學記》又說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它上承“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既重視統(tǒng)治階層中人的教育,也不忽視普通平民的教育,雖然政治上都是為了“建國(鞏固封建地主政權)君民(統(tǒng)治和馴服老百姓)”。
《學記》在末篇又進一步指出:“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编嵭ⅲ骸耙詫W為本,則其德于民無不化”,孔穎達注:“先學然后至圣,是學為圣本也”。這就把教育提到“務本”上來了。可以看出,“君子”辦學“化民”的目的,說到底,也是為了鞏固自己既得的政權。
為實現(xiàn)“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局面,《學記》還提出了適應當時社會狀況的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措施,設計出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農村,從初級學校到高等學校,為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經濟服務的統(tǒng)一的教育體制。正如“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黨、術、國是地方各級行政單位,塾、庠、序、學都是古代學校名稱,即古代設學施教之所”。同時為實現(xiàn)政治教化和保證教育質量,《學記》還制定了一套相互銜接的學年制度(“小成——大成”)和嚴格的學生考核標準(“比年入學,中年考?!保?。它提出的這一套相對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學的辦學體制和學年及考核制度,為教育的順利進行和政治的鞏固提供了制度保障。
《學記》繼承了儒家尊師重教的思想傳統(tǒng),不僅在政治上給予教師崇高的地位,還將尊師視為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正如:“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p>
《學記》認為,“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把為師、為長、為君視為一個邏輯過程,使為師實際上成為為君的一種素質、一項使命。”“這說明了,教師本身也在學習和教人如何統(tǒng)治人民、治理國家,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蓖瑫r也說明了“中國古代政教合一、官師合一、學在官府、官守學業(yè)的狀況,因此《學記》警告統(tǒng)治者‘擇師不可不慎也’,說到底,師為治國安邦之本?!?/p>
不僅如此,《學記》還將“師”與“道”結合起來,把“師”視為“道”的傳播者,強調“師嚴然后道尊”,即“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所以尊師也”,只有尊師,才能實現(xiàn)用“道”來教化人民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
《學記》承襲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將教育視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百姓思想,教化人民的手段,這種思想使得我國歷代的教育始終沒能擺脫政治的制約。《學記》的“這些思想有近乎迎合統(tǒng)治者的意味,而不是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的,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局限性?!?/p>
在實現(xiàn)維護政治統(tǒng)治目的的同時,《學記》也說明了教育在人的個人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如同對美玉的雕琢一樣,“教育通過對人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yǎng),使每個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安定?!倍?,它還提出了“教學相長”“長善救失”“藏息相輔”等教學原則和方法,對我國教育的發(fā)展也是有重要意義的。但是盡管《學記》承認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但人的發(fā)展是服從于政治與社會發(fā)展的,且政治目的處于絕對地位。
[1] 徐娜娜.淺析中國教育傳統(tǒng)的特點[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32卷第4期
[2] 《學記》高時良譯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3] 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版
[4] 楊雪翠.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品讀《學記》教育智慧[J].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3卷第2期
[5] 劉愛云.《學記》中尊師重教思想的幾點思考[J].安陽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
[6] 李夢清.《學記》的教育思想研究[J].學周刊,2013年第2期
[7] 郭曉冬.《學記》與中國古代教育之道[J].大學教育科學,201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