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倩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在世界各種語言中,都存在各具特色的在該語言長期使用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并固定下來的慣用語,這些慣用語把某些詞匯通過比喻等修辭手法豐富,形象地表達了人類最基本的喜怒哀樂等情感以及世界上各種復雜的事物和概念,其含義深刻、形象生動、富有表達張力。而體現(xiàn)語言藝術(shù)魅力手段之一的比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更是人類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的體現(xiàn),喻體的選擇與應用更能集中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人類共性與獨特個性。
目前日語和漢語詞匯學研究對“慣用語”的定義眾說紛紜,日語中的慣用句、諺語、四字熟語,漢語中的諺語、俗語、成語、歇后語等均可以稱為慣用表達,因此均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統(tǒng)稱“慣用語”。本文認為,日漢慣用語的喻體選擇基本均可分為四類:身體、動植物、人造物與自然現(xiàn)象。
日漢慣用語中有許多以身體為喻體的慣用語,而在身體喻體的選擇上,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人類相似的生理結(jié)構(gòu)和認知共性決定其共性,認知、思維習慣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則表現(xiàn)在了語言的差異上。
喻體相同且喻義相同,例如日語的“歯を噛む”(咬牙)與漢語成語“咬牙切齒”都表示憤怒,兩個慣用語的喻體都是牙,字面意思都是咬牙。還有漢語的“脊梁骨冒涼氣”和日語的“背筋が寒くなる”(背脊發(fā)冷),兩個慣用語的喻體都是后背,字面意思都是后背發(fā)涼,引申義都表示恐懼。
喻體不同而喻義相同,例如漢語中往往用“趾高氣昂”來形容人在春風得意時的走路姿勢,日語卻說“鼻が高い”。對于同一個動作漢語關(guān)注的是高抬的腳,以“高揚的腳”為喻體,日語關(guān)注的是因為昂著頭而看起來比平時高的鼻子,以“高昂的鼻子”為喻體。
日語中有一部分以動植物為喻體的慣用語,喻體和喻義與漢語完全相同,只不過改成了日語說法。例如秋高く馬肥ゆ(秋高馬肥)、井戸の中の蛙(井底之蛙)兎死すれば狐これを悲しむ(兔死狐悲)、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児を得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還有一些喻體部分稍有不同,但喻義相同。例如虎を野に放つ(放虎歸山)、竜頭蛇尾(虎頭蛇尾)、竜攘虎搏(龍爭虎斗)、枯木に花(枯木生花)等。
喻體不同而喻義相同,例如日語的“鮨詰め”,比喻擁擠不堪,而漢語常用“沙丁魚罐頭”來形容。日本雖然大量地捕捉沙丁魚,但是很少用這個詞來表示擁擠,而是用“鮨詰め”,“ 鮨”讀作“すし”,“壽司”盛到食盒里時,為了不松散有意塞得很緊,因此日語形容很擠時為“鮨詰め”,還有袋の鼠(甕中之鱉)、犬に論語(對牛彈琴)等。
喻體相同而喻義不同,例如日語的“蛇が蛙を呑んだよう”與漢語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都以“蛇為喻體”,日語的意思是蛇吞蛙肚子大,比喻人有氣量,而“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比喻人貪心欲望之大,意思完全不同。
喻體相同且喻義相同,例如隔靴搔癢(隔靴搔癢)、金城鉄壁(銅墻鐵壁)等。
喻體不同而喻義相同,例如棚からぼた餅(天上掉餡餅)。比喻遇到想象不到的喜事?!挨埭匡灐笔嵌股仇W的糯米甜點,這句話的意思是,甜點意想不到地從高處的架子上掉下來。不論是中國的餡餅,還是日本的甜點,都是人們期望得到的美味的食物。人們用各自用熟悉的好吃的東西來形容期望幸福的降臨。
喻體只存在于日語中,例如日語的焼き餅を焼く,漢語應為“吃醋,醋壇子”,比喻嫉妒、猜忌。日語中的“焼く”一詞的意思是烤,單純“烤”說明不了問題,日本人最熟悉的是烤年糕,于是就變成了「やきもちを焼く」,簡稱「焼き餅」,漢語中用“醋”,主要是形容其“酸”勁。而“餅”(年糕)成為了日語中獨特存在的喻體。還有豆腐に鎹(瞎子點燈——白費蠟),比喻某種行為或舉動勞兒無功,毫無意義,“鎹”是鋦子,用來補鍋、缸等硬東西,如果鋦子用在豆腐上就完全使不上力氣,一點用也沒有。
喻體相同且喻義相同,例如一日千秋(一日千秋)、馬耳東風(馬耳東風);雨後の筍(雨后春筍)等,還有日漢都用“玉”比喻美好、珍貴;用“金”比喻貴重;用“花”比喻美好等。
喻體不同而喻義相同,例如油に水(水火不相容)、一つ穴の狢(一丘之貉)、火のない所に煙はたたぬ(無風不起浪)、鬼に金棒(如虎添翼)、水の底の針を捜す(大海撈針)等。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物質(zhì)世界,經(jīng)歷了大體相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物質(zhì)世界的共同性、社會發(fā)展的相似性、人類思維和情感的共通性形成了各種文化和語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因此,盡管中日兩國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及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存在差異,但仍然會用相同的概念稱謂事物、解釋詞義,這種人類的共性使講不同語言的不同民族的人們對自身及外部環(huán)境達成了一定共識,這種共識亦會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從而使日漢兩種語言產(chǎn)生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比喻,在喻體形象和喻義上甚至完全一致。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有長達2000多年的友好往來歷史,在中日兩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給予了日本文化很大影響。因此,日語中有一些日語慣用語從漢語借用而來,但是又稍加改變,不過喻義未變,僅在個別用字方面稍有不同,和漢語的差別極小。甚至有一部分比喻是直接從漢語中借用而來,意義和字面上都完全相同。
運用比喻的客觀條件為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中日兩國的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中日兩國人民對外界的感知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角傾向,即使對同一內(nèi)容表達,也往往采用不同的習慣說法。因此,由于中日兩國人民關(guān)注、選擇的相似點各不相同,日漢語言中有一部分比喻,雖然喻體形象不同,喻義卻完全相同。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心態(tài),而人類對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有著天然的認同感,并逐漸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即使對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人們也會有不同的視角與好惡感。日漢慣用語中有時盡管使用同一個形象事物作為喻體,其喻義卻不盡相同即是如此。
比喻是通過“相似聯(lián)想”來對本體進行設喻,受思維定勢和社會心態(tài)影響巨大,因而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由于中日兩國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民族風俗習慣、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皆不同,各自有其不同的民族特點及特色,在一些慣用語的表達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喻體及喻義均不對應的情況,為本民族所獨有,這亦是兩國民族特色的體現(xiàn)。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由于兩國民族自然及社會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日、漢語各自都有其不同的民族特點,各自并非必然有對應的比喻說法,反之亦然。本文在對比方面僅進行了例證,并未進行完全具體的量化分析,應是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