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紅
“老師,老師!水桶太重了!提不動!”——放學的時候,侯××來找我,今天輪到他們組打掃班級衛(wèi)生,侯××要負責提水拖地。進入小學二年級了,孩子們還是不太會干一些看起來本該是很簡單、輕松的活兒。“請你自己想辦法。”侯××攤攤手,提了提,還是提不起來。做了努力沒能成功?!跋葐枂杽e的孩子,有什么辦法沒有?”我沒有馬上幫他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讓他先跟同學求助。終于,水提到教室里了。我問他,“怎么把水提到教室的?”他說,同學告訴他,可以把桶里的水倒出去一些,重量輕了,自然提得動了;還可以兩個同學一起抬水到教室。我又告訴他,提水的時候掌握身體的平衡,手放到桶柄中間,比較好用力。他照我說的,來來回回提了幾次水,滿頭大汗,但是表情很愉快。
以上是平時教學活動的一幅剪影。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理能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仍然有其必要性。尤其在這個孩子基本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時代。其實,在新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以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為目標的內(nèi)容比比皆是。比如,《周末巧安排》《我有兩件寶》《東西不亂扔》等。如果老師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注意結(jié)合這類課文,將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的目標貫穿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將品德學習與學生平時的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就一定能讓學生勤動手、善動手,小手動起來。
一、提高認識,事半功倍
一次思品課上剛好學到《我有兩件寶》。我有意識地對孩子們作了一次小小的調(diào)查:(1)早晨起床需要父母喊的同學有多少?(2)起床后自覺刷牙、洗臉的同學有多少?(3)能自己整理書包,清理書桌的同學有多少?(4)能自己疊被,收拾房間的同學有多少?以上這些都是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對小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的事務。在我的想象中,一個班級的學生應該有一大半可以做到。然而,根據(jù)同學們舉手的人數(shù)統(tǒng)計,結(jié)果讓人大吃一驚。上述幾項全部做到的學生還不到5人。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刻不容緩。而這需要學校配合,讓學生在學校學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為家里每天事無巨細,時時處處都可以讓孩子的小手動起來。為了家校統(tǒng)一,我在家長會上先統(tǒng)一家長的認識,使家長明白,如果生活中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指望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會依賴父母,不愿意動腦,不愿意動手,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將一事無成。
而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時機,比如思品課和班會課時間,給學生滲透自主、自理方面的思想,告訴他們自己動手才光榮,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現(xiàn)在還小,就盡量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自我控制、自主意識還比較薄弱,單靠老師口頭講道理還遠遠不夠,必須要知行合一。于是,我制作表格,要求學生每天在家做到自己穿衣、疊被,整理房間。個人衛(wèi)生也不能忽視,起床要自覺刷牙、洗臉等。家長監(jiān)督,每天做好記錄,填好表格。每周評比一次,評選班級“自理小能手”若干名進行獎勵,以此來促進學生。
二、依托教材,課中實踐
品德教材中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還配有惟妙惟肖的插圖。一翻開書,學生很容易就去看插圖,還能看得津津有味。此時,我就會不失時機地請學生講一講,“圖上畫了什么?小白兔為什么沒有白菜吃呀?”學生往往能答出小白兔自己不種菜,才會沒菜的答案。這時,我因勢利導,給學生分析,小白兔總是依賴別人,自己不愿意勞動,最后,自己沒有菜吃了。只有自己會勞動,自己有本領,才可以生存下去。就是這樣,通過講故事,并且讓學生演一演,說一說,加深學生的認知,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認識得到提高,情感得以激發(fā)。
學生明了了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但是,新的問題常常出現(xiàn),需要老師不斷強化認知,不斷鞏固,才能形成習慣。因此,我收集起平時家長們反映的一些問題,請幾個同學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確做法。如:(1)小紅主動收拾房間,動作比較慢,奶奶就說:“你現(xiàn)在還小,讓奶奶幫你干吧,等你長大再自己干。”小紅應該讓奶奶幫她干嗎?(2)明明正在玩樂高,媽媽在做飯,發(fā)現(xiàn)家里沒鹽了,想讓明明去買,明明怎么辦?(3)小蘭是學校的勞動標兵,可一回到家卻什么活也不愿意干。她這樣做對嗎?為什么?這些問題來自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有的學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家暢所欲言,在討論中明辨了是非,堅定了信心。
三、課后檢查,養(yǎng)成習慣
課前、課中、課后,夯實認知,落實到行動,再加上檢查、評價,才能形成習慣。經(jīng)與同學商量,在班級采取了如下措施:品德課提前十分鐘結(jié)束新課,留下十分鐘指導學生整理各自的學習用品,如整理抽屜,清理桌面;教室里小書柜的圖書擺放、小花盆的澆水、講臺物品的及時清理等等,安排全班同學輪值管理等。就這樣,依據(jù)教材,堅持實踐,一段時間后,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自理能力明顯提高。
良好習慣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孩子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需要家長一如既往地貫徹實施。讓我們廣大思品教師,依托我們的思品教材,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加油,讓學生的小手動起來!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