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偉,邢存芳,盧志宏
(銅仁學院 烏江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土壤學是農、林業(yè)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面較廣泛,但掌握土壤學基礎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生產中的土壤問題是學習土壤學的重要目的[1].所涉及的土壤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土壤的合理區(qū)劃和利用問題;二是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問題[2].而土壤肥力(土壤能供應與協調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和水、空氣、熱的能力[3])的優(yōu)劣如何進行綜合評價,若能以數值化的形式直觀的體現出來,這將在土壤學評價土壤肥力的教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1 選取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肥力指標;
2.2 根據各肥力指標的隸屬度函數計算各肥力指標的隸屬度值;
2.3 確定單項肥力權重系數;
2.4 計算土壤肥力綜合指標值(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簡寫為 IFI);
2.5 根據IFI值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數值化綜合評價.
3.1 選取代表性的肥力指標10項,分別為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鉀、土壤蔗糖酶、脲酶、堿性磷酸酶、過氧化氫酶.
3.2 對土壤的養(yǎng)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等肥力因子建立相應的隸屬度數,計算其隸屬度值,以此表示各肥力指標的狀態(tài)值.由于壤的養(yǎng)分和酶活性的作用效應曲線呈S型,所以隸屬度函數也采用S型,并把曲線函數轉化為相應的折線函數以利計算,相應的隸屬度函數為:
式中,x為每個肥力指標含量(表1);x1和x2分別為每個肥力指標轉折點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表2),x1和x2根據土壤分級標準(表3)得出).
表1 土壤各肥力指標含量
表2 各肥力指標隸屬度函數曲線轉折點的取值
根據上述隸屬度函數以及曲線轉折點的取值,計算各肥力指標的隸屬度值(表4).隸屬度值大小在0.1~1.0之間,反應了其隸屬的程度,最大值1.0表示土壤肥力或酶活性最好,適宜作物生長,最低值0.1表示土壤肥力嚴重缺乏或酶活性較差.由于土壤中不可能沒有某種養(yǎng)分,為符合生產實際,同時消除各參數指標間的量綱差異,因此將最小值定為0.1.
表3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yǎng)分分級標準
表4 土壤養(yǎng)分的隸屬度值和IFI
權重系數的大小表征各項指標對土壤肥力的貢獻.為避免人為的主觀影響,根據土壤肥力各要素之間的相關系數來確定權重系數[8].計算步驟為:
(1)求單項肥力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數據表略);
(2)求某項肥力指標與其它肥力指標之間相關系數的平均值,并根據該平均值占所有肥力指標相關系數平均值總和的百分比(權重系數),作為該單項肥力指標在表征土壤肥力中的貢獻(表5).
根據加法法則,在相互交叉的同類指標間采用加法合成,求出反映土壤肥力狀況的綜合指標值IFI,IFI值越大,表明土壤的綜合肥力水平越高.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i和Wi分別表示第i種養(yǎng)分指標的隸屬度值和權重系數.計算得到的各土壤肥力指標的IFI,并用SAS在α=0.05水平下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表4).
由綜合評價的IFI可知,土壤肥力水平依次是處理三(IFI 46.84)>處理二(IFI 42.62)>處理一(IFI 30.06).說明處理二、處理三的土壤肥力顯著高于處理一.
表5 肥力指標的相關系數平均值和權重系數
在實際生產上,土壤質地、土壤類型及農田耕作模式等千差萬別,各肥力指標的簡單羅列僅能說明土壤養(yǎng)分的某一方面,某一肥力指標的高低也并不能全面的說明土壤的肥力水平,因此對土壤肥力的判斷應進行綜合評價.借助應用相關分析,采用模糊數學的原理對土壤肥力進行數值化綜合評價,并將其應用于土壤學教學之中,將會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劉世梁,傅伯杰.景觀生態(tài)學原理在土壤學中的應用[J].水土保持學報,2001,15(3):102-106.
〔2〕郭旭東,陳利頂,傅伯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對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進展,1999,7(6):66-75.
〔3〕黃昌勇,徐建明.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219-220.
〔4〕張麗瓊,郝明德,臧逸飛,等.長期定位條件下不同輪作系統的土壤肥力數值化綜合評價[J].核農學報,2013,27(8):1216-1226.
〔5〕張華,張甘霖.土壤質量指標和評價方法[J].土壤,2001,33(6):326-330.
〔6〕陸允甫,呂曉男.中國測土施肥的進展和展望[J].土壤學報,1995,32(3):241-251.
〔7〕沈漢.土壤評價中參評因素的選定與分級指標的劃分[J].華北農學報,1990,5(3):63-69.
〔8〕曹承綿,嚴長生,張志明,等.關于土壤肥力數值化綜合評價的探討[J].土壤通報,1983(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