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曠詠梅 葉小聰
帕金森?。≒arkinson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痹,是由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變性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的進展性中老年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該病典型臨床癥狀為靜止性震顫、肌僵直、運動遲緩及姿勢平衡障礙[1]。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帕金森病患者服藥的種類會越來越多,次數(shù)和劑量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F(xiàn)lorent 等[2]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有將近50%的帕金森病患者未按照醫(yī)囑處方正確用藥??梢妰H通過常規(guī)住院宣教及出院指導對患者進行知識的普及和行為的督促是不夠的。作者采用微信平臺跟進式出院指導對提高帕金森病出院患者用藥依從性、生活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微信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58~80歲,平均年齡(67.8±5.5)歲。病程5個月~13年,平均(6.1±1.6)年。微信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9~81歲,平均年齡(68.1±5.8)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5.9±1.5)年。入選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診斷標準[3]。(2)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3)有良好語言溝通能力,會使用手機微信功能。(4)自愿加入本項目。排除標準:(1)神志不清,有其他器質性疾病。(2)不配合及患者家屬拒絕的。(3)不能堅持,中途要求退出或死亡。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情況、文化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本項目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對帕金森病出院患者進行常規(guī)電話隨訪,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1次/4周,持續(xù)約10min/次,內容包括:病情轉歸、飲食、服藥、自我監(jiān)測、功能鍛煉、大小便、睡眠、情緒、皮膚的完整性,了解住院期間的滿意度等。隨訪后進行記錄。(2)微信組:在對照組干預措施基礎上實施基于微信平臺輔助的延續(xù)護理干預。兩組實施時間均為6個月。評價兩組患者在出院時及出院6個月后的服藥依從性、生活自理能力、護理滿意度。由一名醫(yī)師和一名護士共同采集,共發(fā)放問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①微信公眾平臺及出院指導團隊的建立:由科主任、護士長、一名教授組成專家顧問小組,由一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組成隨訪小組,1名護士及一名文員組成資料整理小組,共計10人組成一個團隊。將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打印在KT板正反面上,微信組患者在入院當天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通過微信“掃一掃”等功能加入公眾號,患者住院期間由小組成員指導,責任護士督促下熟悉微信使用方法。②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群的建立:公眾號為出院患者提供通知群、公告群及學習群。其中通知群定期更新科室醫(yī)師門診排班信息,方便患者定期門診隨訪,公告群由后臺管理者每周推送微信內容,推送內容由顧問團隊審閱,內容涵蓋帕金森病常見健康問題,如何安全有效康復鍛煉、預防跌倒等,內容發(fā)送完后可以重復發(fā)送鞏固強化,學習群3次/周進行在線咨詢,由一名護師通過微信群為患者答疑解惑,主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讓患者學會自我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可以通過微信以視頻、圖片或文字的形式聯(lián)系醫(yī)護人員,醫(yī)護人員會于24h內給予回復。若患者有隱私問題不方便在微信群里說,也可以通過微信私聊的方式與醫(yī)護人員進行聯(lián)系,醫(yī)護人員也會于48h內給予回復。另外鼓勵患者與患者進行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對于在微信群未積極發(fā)言的患者及家屬,可進行微信私聊,或打電話詢問病情并告知積極參與,必要時上門回訪。
1.3 觀察指標 (1)用藥依從性評價量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8個條目(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4]是一種簡單實用的評估出院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工具,被證明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和較高的敏感度,量表測量信度在0.40~0.85。該表經(jīng)過改良后用于本課題。用藥依從性的8個問題:①是否忘記過使用帕金森藥物?②最近2周是否忘記過使用帕金森藥物?③病情加重時,是否不告知醫(yī)師就減少糖尿病藥物劑量或停止使用帕金森藥物?④旅行或長時間離家時,是否忘記過攜帶帕金森藥物?⑤昨日使用帕金森藥物了嗎?⑥感覺帕金森已得到控制時,是否自行停止使用帕金森藥物?⑦您覺得自己遵從帕金森病治療方案嗎?⑧您認為記得使用帕金森病藥物有困難嗎?計分方法:條目 1~4、6~7“是”計0分,“否”計1分;條目5反向計分;條目8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計分。各條目評分之和為總分。8分為依從性佳;6~8分為依從性中等;<6分為依從性差。(2)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定量表: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分評定,包括穿衣,修飾,如廁,洗澡,上樓梯,活動,轉移(床、輪椅),大小便控制等,滿分100分。每項得分0~15 分,分數(shù)越低自理能力越差,反之生活自理能力越強。總分為100 分。評定結果分為3 級,≤40分生活自理能力為差,41~60分為生活自理能力為中,預后≥61分為生活自理能力為良。(3)護理滿意度量表: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量表為本院自制,包括健康教育及指導、服務態(tài)度、服務質量、入院接待、出院指導等5個方面,滿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本量表效度經(jīng)專家評審,測量信度在0.74~0.8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帕金森患者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評價量表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比較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比較(x±s)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已有帕金森病患者約200萬例,且中老年人居多,該病的危害程度已經(jīng)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2014年出版的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中特別指出,藥物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主要的治療手段;鑒于該病長期服藥的特點,出院后保持良好的用藥依從性是有效控制癥狀、減少并發(fā)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關鍵。帕金森藥物在服用時對時間、劑量、用法等要求的嚴格性,但目前臨床仍采用常規(guī)電話隨訪及門診復診進行出院后干預效果不佳。微信作為時下最熱門的社交信息平臺,兼顧短信的通訊功能,集合圖、文、音、視頻等幾乎所有的受眾接受信息方式,同時兼具互動特性,有效避免文字枯燥難懂,不同護士表達能力缺陷講解不清或遺漏的情況,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出院健康教育及隨訪方式。同時應用微信平臺能給予患者更大程度的個性化、實時性、科學性的隨訪,能有效指導患者自我護理和服藥、飲食計劃,及時幫助患者建立正面心態(tài),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從而明顯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生活自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
對于該項目作者認為有幾項內容應重視:(1)項目成員要選擇業(yè)務水平高、責任心強、溝通能力良好的護士,同時對所有參加人員必須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2)每周微信公告群發(fā)送的內容必須經(jīng)由科室專家顧問團隊審閱審核后推送至平臺。(3)微信學習群分A、B兩組,A組為討論群,周一至周五患者及家屬在群內討論出院后對于該疾病康復及護理所存疑惑,由一名護士負責記錄共性問題,B組為禁言群,定于每周日晚上18:00~20:00由一名高年資護師通過微信群為就患者共性問題答疑解惑,講解時需要患者及家屬禁言,方便患者可以反復學習。
總之,帕金森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好與差直接影響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和生活質量的高低。護理人員應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綜合各種干預手段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療效果,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服藥依從性,日常生活能力,護理滿意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應用微信平臺跟進式出院指導能使帕金森患者得到持續(xù)性康復指導,對提高帕金森患者出院的服藥依從性、生活自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有重要影響。
[1] 原曼. 帕金森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管理策略的研究進展. 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 563-566.
[2] Florent F, Richy, Guilhem P. Compliance with pharmacotherapy and direct health care cost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a retrospective claims database analysis. Appl Health Econ Health Policy, 2013(11):395-406.
[3] 張振馨. 帕金森病的診斷.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06,(06):408-409.
[4] Morisky DE,Ang A,Krousel-Wood M,et al.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medication adherence measure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J Clin Hype rtens(Greenwich),2008,10:348-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