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歐龍輝 吳家騰 程軍圣
摘要:目前對齒輪裂紋的診斷研究多采用定性診斷,而工程實際中往往更關注定量診斷。由于齒輪裂紋信號往往表現(xiàn)出非線性非平穩(wěn)特征,處理這類信號通常采用時頻分析。自適應最稀疏時頻分析(Adaptive and SparsestTime-Frequency Analysis,簡稱ASTFA)是一種新的時頻分析方法,相比于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簡稱EMD)方法,ASTFA方法能更好地抑制端點效應和模態(tài)混淆,但ASTFA方法也存在分解得到的分量排列不規(guī)律的缺陷,從而給特征提取時分量的選擇帶來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ASTFA算法,即基于主模態(tài)分析(Principle Mode Analysis,簡稱PMA)的自適應最稀疏時頻分析(PMA-ASTFA)方法,該方法可以根據(jù)所選擇的故障特征參數(shù)(一個或多個)對內(nèi)稟模態(tài)函數(shù)(Intrinsic Mode Function,簡稱IMF)分量進行排序。根據(jù)齒輪故障實驗臺建立齒輪動力學模型,選擇對齒輪裂紋敏感的故障特征參數(shù),再把PMA-ASTFA方法用于實測的齒輪裂紋故障信號處理。實驗信號的分析結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齒輪裂紋故障的定量診斷。
關鍵詞:故障診斷;改進的自適應最稀疏時頻分析;主模態(tài)分析;齒輪裂紋;定量診斷
1概述
齒輪裂紋故障信號具有非線性非平穩(wěn)特性,針對這種非線性非平穩(wěn)的信號,往往采用時頻分析方法對信號進行處理,并進行故障特征參數(shù)提取分析,實現(xiàn)齒輪的故障診斷。在齒輪故障診斷方法中,常用于故障信號分析的時頻分析方法有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簡稱EMD)、總體平均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簡稱EEMD)等方法,但是EMD方法存在模態(tài)混淆和端點效應等缺陷。受EMD方法和壓縮感知理論啟發(fā),2011年10月Thomas Y Hou與Zuoqiang Shi提出了自適應最稀疏時頻分析(Adaptive and Sparsest Time-Frequency Analysis,簡稱AsTFA)。該方法將信號分解問題轉化為優(yōu)化問題,以分解的分量有物理意義為約束條件,以分解的分量個數(shù)最少為優(yōu)化目標,在由內(nèi)稟模態(tài)函數(shù)(Intrinsic Mode Function,簡稱IMF)組成的過完備字典庫中尋求信號的最稀疏表示,從而把信號分解為多個IMF及余量之和。相對于EMD、EEMD方法,ASTFA方法能更好地抑制端點效應和模態(tài)混淆,并在齒輪箱復合故障診斷方面已得到了應用。采用ASTFA對信號分解后,進行濾波或提取特征值等不同處理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分量和排序,但是ASTFA方法存在分解出來的分量排列不規(guī)律的缺陷,從而給分量的選擇和排序帶來困難,針對這一缺陷,本文提出用主模態(tài)分析(Principle Mode Analysis,簡稱PMA)對ASTFA方法進行改進,即提出基于主模態(tài)分析的自適應最稀疏時頻分析方法(Principle Mode Analysis based Adaptive and Sparsest Time-Frequency Analysis,簡稱PMA-ASTFA)。PMA方法根據(jù)所選擇的故障特征參數(shù)(一個或多個)對IMF分量進行排序,從而為齒輪故障特征提取時分量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本文采用如圖1的流程實現(xiàn)齒輪裂紋故障定量診斷。首先,根據(jù)搭建的齒輪故障實驗臺建立10自由度的齒輪動力學模型,以不同裂紋程度(裂紋在齒根厚上的投影占齒根厚的百分比)的時變嚙合剛度為激勵求得動力學響應信號,提取響應信號的故障特征參數(shù),找出對齒輪裂紋故障敏感的特征參數(shù)。接著,在搭建的實驗臺上,采集不同齒輪齒根裂紋故障下的振動信號。然后,應用ASTFA方法對實測的齒根裂紋故障信號進行分解,根據(jù)找出的敏感故障特征參數(shù),用PMA方法對ASTFA分解的分量進行排序。最后,運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對齒輪進行裂紋故障程度定量分析,實現(xiàn)對齒輪齒根裂紋故障的定量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