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利萍
【內(nèi)容摘要】為了探索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效率的具體方法,首先從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以及課堂教學開展三個方面論述了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并從分組需要合理、小組合作的選材要合適以及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機制三個方面論述了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 初中 歷史與社會 教學
引言
在素質教育不斷拓展的背景下,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影響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初中階段《歷史與社會》則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但是長期以來,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效率都不高,無法有效保障學生的發(fā)展。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認為將合作學習融入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中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分析
1.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傳統(tǒng)的中學教育過度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強調學生知識的輸入,而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發(fā)展存在著較為不利的影響。而合作學習則要求學生通過彼此合作完成自己學習,通過這種模式的教學,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2.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真正的深入到教學的全過程當中,通過積極探索去獲得必要的知識,而不是通過機械背誦的方式來記住相關知識。在這種學習氛圍之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時學生也更容易感受知識的熏陶,感受到知識背后所包含的文化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有利于《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開展
從《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許多內(nèi)容都適合采用合作學習進行教學,通過合作教學教師可以將具體的知識點融入到具體的任務當中從而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五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中國革命所遇到的阻礙,學生集思廣益,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1.分組需要合理
在合作學習當中,小組是彼此合作的基礎,只有實現(xiàn)小組的有效劃分才能使得合作學習的效率得到保障。許多教師認為既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屬于合作學習的目標之一,就必須要允許學生自主分組,雖然在理論上這種觀點并不存在明顯錯誤。但是由于大部分初中生在心智方面還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自由分組會導致學生只會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行分組,必然會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到小組中進行學習,并對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基于此種情況,筆者認為分組必須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盡量保持各個小組在實力方面要旗鼓相當。
2.小組合作的選材要合適
從《歷史與社會》的具體教學內(nèi)容來看,大部分內(nèi)容都適合采用合作學習進行教學,但是并非所有的內(nèi)容都適合采用合作教學。同時對于部分內(nèi)容采用其他方法進行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多元發(fā)展的早期文明》、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等內(nèi)容,如果采用合作學習,學生由于缺乏國外歷史知識背景,會導致學習開展存在著較大的難度,甚至完全無法完成。對于這部分知識教師則首先需要加強知識背景的講解,即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加強理論教學,之后再探索合作學習的應用。
3.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機制
在合作學習中必要教學評價也是較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要求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機制。合作學習教學評價必須要分為小組評價與學生個人評價兩個方面,但是不論是對小組的評價還是對學生個人的評價都必須要摒棄傳統(tǒng)只考慮成績的評價模式。在對小組進行評價的過程當中,不僅要重點考察小組所獲得的成績,同時還需要對小組的團結性、凝聚力進行考查,并結合小組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對小組進行評價。而對學生個人的評價則主要是針對其在團隊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學生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團隊合作能力。
結語
傳統(tǒng)的《歷史與社會》教學模式過度強調學生對具體知識的學習,而不強調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與綜合能力提升,逐漸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實際需求?;诖朔N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將合作學習應用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當中,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朱霄云. 開展合作學習 發(fā)展學生人際關系智能——淺談《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發(fā)展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7):143.
[2] 孫君芬. 風乍起 吹皺一池春水——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歷史與社會課中的實踐[J]. 成功(教育),2007(04):74.
[3] 江緒先. 構建《歷史與社會》“問題導引式”課堂教學模式——浙江省《歷史與社會》“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S1):24-26.
[4] 杜厚權. 試論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策略的調整[J]. 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2):46-52.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蓮花鎮(zhèn)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