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憶在其書中摻入了“殘酷”的元素,以此映照現(xiàn)實。此舉卻遭不少教育家詬病,并呼吁讓孩子更多地感受真善美。而我以為,殘酷與溫存正如天平兩側(cè)的砝碼,唯有平衡輕重,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卡夫卡曾說:“待在原地別動,大千世界會主動向你走來?!?書,便是建立孩子對現(xiàn)實世界認知的一條捷徑。但如今的兒童文學(xué),大多過多地渲染人性之至美,以期讓孩子感受世間的極大溫存。這樣的做法需要辯證地看待。誠然,對兒童內(nèi)心真善美的價值觀的建立的重視,值得肯定。但與此同時,避“殘酷”而不談,卻又到了另一個極端——使孩子缺少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過于簡單地將善與惡剝離開來,以致無法建立對現(xiàn)實世界的正確認知。現(xiàn)實絕非童話故事那般黑白分明,有太多的灰色地帶混雜在黑與白之間。因此僅僅通過兒童讀物的引導(dǎo),則往往無法磨礪孩子的意志,反而使孩子置身在童話與現(xiàn)實間的虛幻世界中,不易對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歸屬感,從而顯得格格不入。因此,適度地反映社會中的殘酷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我們能逃避的只有逃避本身”,唯其如此,我們更需正確對待溫存與殘酷的關(guān)系,把握好二者的尺度。孩子們終究是要長大的,我們永遠無法使他們活在一個只存在真善美的烏托邦內(nèi),也無法代替他們直面現(xiàn)實的丑惡。與其讓他們被動等待“殘酷”的襲擊,倒不如主動出擊,沖破它的壁壘,攻城略地。提及此,便不得不說到兒童文學(xué)界的一朵奇葩——王爾德。他一反傳統(tǒng)兒童文學(xué)對真善美的高歌,反用極盡華麗的辭藻,極度憂郁沉痛的筆調(diào),將筆鋒直指殘酷的丑惡本身。在悲戚的故事中,你反能靜默沉思,捕捉到那縹緲卻又確實存在的隱藏著殘酷的背后的美好。正如他所言:“我們都活在陰溝里,卻仍有人仰望星空?!奔词刮覀兩钤跉埧岬默F(xiàn)實中,仍能感受到這世間的溫存。而作為現(xiàn)實世界縮影的書,也應(yīng)有這樣的品質(zhì)。
因此,在表達“殘酷”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溫存”的重要性。只有在天平兩端加上相同的砝碼,我們才能擁有一顆清醒的心。所以,對殘酷和溫存的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選擇適合孩子的,可接受性強的殘酷與溫存,從而使二者達到恰到好處的效果,而不致過猶不及——既保護孩子的天真與對這世間的一顆赤子之心,又使其能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的殘酷性與人生道路的跌宕起伏。這正是幾千年前的中庸,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盡管道路且艱且長,我們也不致踽踽獨行,迷失方向。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笨v然書無法使我們獲得對現(xiàn)實世界的最直觀的感受,卻仍如遠方的燈塔,指引迷途之人的方向。
溫存與殘酷只有尋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