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笙清
“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云濤煙海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碧拼笤娙税拙右坠P下的“三神山”,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處海上神山,均為人間向往的仙境。其中居首的蓬萊,在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八仙過海即發(fā)生于此。因地理位置和光的折射、全反射而形成的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奇觀,加上山上有長生不死藥的種種傳說,更是令蓬萊在歷史上一直充滿神秘的色彩。歷史上,蓬萊既是古人向往之地,又是文人墨客恣意走筆吟詠的題材,更有歷代書畫名家不吝筆墨,將之繪于水墨丹青,賦予了神山仙境美好的意蘊。清代畫家張若靄的山水畫《蓬萊仙閣圖》軸,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張若靄(1713年-1746年),字晴嵐,號景采,別號甚多,主要有煉雪道人、蘊真閣、晴嵐居士、梅花納等。安徽桐城人。出生于官宦名門,父親張廷玉曾任職宰相,其家學(xué)淵源,仕途順達(dá),官至禮部尚書。張若靄自幼聰慧,才華出眾,工書善畫,尤以山水、花鳥成就最大,長期以書畫供奉內(nèi)廷,圣寵無衰,直至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在他三十余年的短暫人生旅途中,很多作品都是承旨應(yīng)對皇帝的“命題作文”,如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高宗御筆秋花詩》軸、收藏于天津博物館的《蓮塘浴鴨圖》軸等,曾繪《二十四節(jié)氣圖》山水畫二十四幅,充滿院體工筆意韻,從立春至大寒的歲時節(jié)氣風(fēng)景蘊含其中,蔚為大觀。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分別收藏有他的《花卉圖》扇頁、《二十四節(jié)氣圖》之
一、《五君子圖》等作品。
張若靄的這件《蓬萊仙閣圖》軸,縱128厘米,橫53厘米,絹本,設(shè)色。主題取自我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蓬萊仙山。作品以工筆青綠山水技法,刻畫出一幅茫茫大海上峭崖絕壁、仙閣幻境、仙人樂居的福地風(fēng)光。畫面布景宏大而不滯塞,中下部以波瀾壯闊的海浪烘托出左右相對的峭崖、遠(yuǎn)峰,以繚繞的云霧襯托出山峰的險峻與陡峭,以海浪、云霧、蒼松翠柏營造出蓬萊仙閣的神奇虛幻,讓人不禁吟詠起蘇軾的詩句:“東方云??諒?fù)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敝灰娚喜苛舭滋幵铺烀C?,遠(yuǎn)峰突立如壁立的石筍,倒映在平靜的海面上,與下方云遮霧繞、海浪喧囂的意境迥然各異。峭崖左低右高遙遙相對,怪石嶙峋嵯峨,樵采之徑難覓,蒼松雜樹植被其上,葳蕤蓊郁,給單調(diào)的巖石峭壁平添出幾分勃勃生機。畫面中部右側(cè)為作品主題所在,蒼松翠柏掩映之下,一座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的樓閣背山臨水而建,樓臺高聳,飛角翹檐,黃瓦朱柱,白玉圍欄。高處樓閣之中,與樓閣相連的下方白石仙臺之上,幾位仙人或相對而坐談?wù)撜龤g,或憑欄觀景悠然自得,青峰峭崖抱仙閣,白石雕欄隱仙臺,與拍岸的海浪、繚繞的祥云、翠綠的松濤和山澗垂練似的清泉,一起組合成一片令人向往的神仙境界。
觀《蓬萊仙閣圖》,作者對景物色彩描繪的掌控令人驚嘆,以淡墨勾勒遠(yuǎn)山峰影,以青綠墨彩刻畫懸崖峭壁及古松茂葉,以黃色繪傳說中的蓬萊仙閣和松柏枝干,以黃白繪祥云繚繞,五彩繽紛,艷麗不俗,仙境風(fēng)光,美不勝收。在繪畫技法上,張若靄展示了精湛的宮廷院體筆法,既有文人畫氣韻,又吸收了明代青綠山水大師仇英的墨色意趣。取景得宜,構(gòu)圖細(xì)膩,遠(yuǎn)近、虛實相生,景色平遠(yuǎn)。用筆沉著細(xì)秀,工中帶寫,墨色濃潤多變,皴染工細(xì),以院體細(xì)勁的筆法繪松石樓臺,骨力盡顯,如山石陰陽向背,嶙峋嵯峨而又富有立體感;古松虬曲蒼勁,癭結(jié)自然,渾樸厚潤,清潤秀麗,刻畫逼真;仙閣樓臺工筆細(xì)致,有界畫工整精細(xì)之妙。畫中人物比例雖小,但衣飾自然,或交談或賞景,面部表情豐富,呼之欲出。整幅畫作布局嚴(yán)謹(jǐn),將雄偉壯闊的海天山色與傳說中的富麗堂皇的亭臺仙閣很好地融為一體,層次分明,精細(xì)入微,又氣勢磅礴,仿佛一幅鳥瞰式的全景構(gòu)圖,營造出人們心中無限向往的仙境。畫心右下有作者款識:“臣張若靄恭繪?!毕骡j“若靄”朱文方印一枚,可見此幅作品為張若靄內(nèi)廷供奉畫作之一。
作為宮廷繪畫作品,這幅《蓬萊仙閣圖》軸被藏于深宮,畫角、畫側(cè)等處分別鈐有朱文“古希天子”、白文“壽”、朱文“八徵耄念之寶”、白文“乾隆鑒賞”、白文“樂壽堂賞鑒”等多枚鑒藏印。
張若靄生活的乾隆時期,繪畫領(lǐng)域也因“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而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景象,在皇室的扶植下,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名家輩出,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豐富多彩。張若靄20歲即中進(jìn)士踏入仕途,未散館即特授編修,歷任內(nèi)閣學(xué)士、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入值南書房,在繁忙的事務(wù)中仍不忘丹青繪事,以書畫供奉內(nèi)庭,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諸多傳世佳作。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