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銀平+林濱
[摘 要]加強課下輔助教學成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論文論述了利用微信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輔助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圖像和影像與教科書的關系,認為選擇圖像和影像需要注意其開放性、互動性、暗示性和深度性這四個原則。在圖像和影像選擇上需要注意:課前一定要拋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問題,課程結束后在微信中推送的影像和圖像一定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關鍵詞]圖像和影像;微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1-0092-04
微信是現(xiàn)代最流行的社交軟件,是一種方便、實用、高效地與他人聯(lián)系的工具,已成為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據統(tǒng)計,其國內外用戶已達5.49億之多,大學生的使用率為95%。
微信具有零資費、移動性、互動性、即時性、網絡性、跨時空性、可訂閱性等特點。它深受大學生喜愛,是他們保持在線時間最長的移動應用軟件。微信提供了語音通訊、圖像通訊、視頻通訊等功能,這使得微信成為用戶之間最好的、最及時的交流溝通軟件。微信的信息傳播范圍是可限定的,既可以點對點地傳播,也可以點對面地傳播,還可以群體聊天。微信的這些特點恰好為學生參與式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平臺。它還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幫助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及時交流,為學生的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一、雙重編碼理論為我們引入微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提供理論支撐
當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所用時間越來越多,他們接受信息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數字圖像為主。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第二版(1843年)的前言里就“我們的時代”評論道:“它偏愛形象勝過實物,偏愛摹本勝過原型,偏愛再現(xiàn)勝過真實,偏愛表象勝過存在”。[1]他在19世紀預言式的抱怨到21世紀已經變成現(xiàn)實。21世紀圖像作為信息載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突出,數字圖像正在改變人們對傳統(tǒng)視覺語言的接受習慣。數字圖像時代的來臨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生活。數字圖像具有直觀性、豐富性、趣味性。雖然圖像在遠古時代已經存在,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形成一定的影響,但現(xiàn)代圖像技術是一種高度集約化的圖像生產方式。隨著現(xiàn)代視覺技術的發(fā)展,技術操作的便利,感官效果的刺激,廣泛傳播的可能……圖像技術越來越成為規(guī)劃和影響青年日常生活的東西。95后的大學生正是在這一社會變遷中成長的,受這一傳播方式的影響,無論傳統(tǒng)政治理論課還是其他課程,其教學方式都無一例外地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詹姆遜在《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的邏輯》中這樣認為,“一種嶄新的平面而無深度的感覺,正是后現(xiàn)代文化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特征。說穿了這種全新的表面感,也就給人那樣的感覺——表面、缺乏內涵、無深度”。[2]這是圖像化時代的特征。但雙重編碼理論為教學中運用圖像教學法提供了理論支撐。
雙重編碼理論是加拿大心理學家佩維奧提出的。他強調在認識過程中,語言與非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具有同等重要性。因為人的認知系統(tǒng)由兩套編碼組成,一套是語言編碼,一套是非語言編碼。語言編碼對應著以語言系統(tǒng)感知的信息,而非語言編碼對應著圖像感知的事物。語言編碼是根據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組織的,非語言編碼是根據聯(lián)想與層級組織的。以后的學者Mayer和Anderson發(fā)現(xiàn)描述問題時用一幅圖片來輔助聯(lián)結有助于回憶、問題解決和知識轉化。
雙重編碼理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可通過同時用視覺和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信息來增強對信息的回憶與識別。雙重編碼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既不能偏離文本教學的抽象性,又不能忽視現(xiàn)今青年癡迷手機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輔助性的圖像影像教學。具體說來,可通過課下的圖像影像教學和課上的語言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柏拉圖自從提出著名的“洞穴假說”后,哲學家都試圖通過脫離生動形象理解真實性,來減輕我們對圖像的依賴?;趯υ摾碚摰恼`解,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一直強調文本學習,理解文本是其課堂學習的主要任務,師生的中介是文本。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并不完全令人滿意。隨著互聯(lián)網一代的大學生進入讀圖時代,手機微信的使用,使得教學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可以在課余時間適當地使用圖像和影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思維方式。通過微信平臺傳播課程學習有關的圖像和影像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對于引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有益的。雖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偏重于抽象思維,而圖像和影像的表達方式偏重于感性思維,但這并不表示兩者不能相通。實質上,數字圖像、影像不僅生產出一定的意義系統(tǒng),而且產生相應的解讀和認同。圖像、影像背后的解讀和認同有著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支撐。在圖像、影像壓倒文字的社會中,圖像、影像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輔助中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層含義,影響學生的認知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理解一個命題時,想象與其相關的一切與畫出它的素描同樣必要”。[3]
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平臺推送英國著名畫家約翰·?!っ兹R的《盲女圖》。其畫面是英國鄉(xiāng)村雨后天晴的景象,在畫面的最前端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是盲人,緊緊摟抱著女兒,在給女兒講述大自然的美麗。教師在講授感性認識時談到感覺是我們認識的來源,但是由于學生難以理解認識的本質,這時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解釋完圖像后直接提問:盲女看不見身后的彩虹,無論她的孩子怎樣描述彩虹的顏色,她的大腦都不能形成彩虹的畫面。假如她的孩子也看不見,假如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就沒有眼睛,我們知道有色彩存在嗎?
我們隨之通過微信平臺進一步推送馬克思主義相關認識理論,然后提出:費爾巴哈說過“我們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好夠認識這個世界”,[4]請同學們思考這種說法對不對。學生這樣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其探索興趣得以激發(fā),師生共同探索得出結論:感覺既是認識的屏障,也是認識的橋梁。雙重編碼理論較好地解決了教學中的抽象性,使學生從直觀和抽象兩個層面認識到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endprint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通過微信平臺推送的圖像和影像的選擇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圖像和影像并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形象語言,而且還是一種傳播多元信息的媒介。圖像學研究專家W.J.T米歇爾認為:“把一些線索巧妙地植入一幅畫,促使我們從事一種腹語行為,一種賦予圖畫以雄辯力,尤其是非視覺的和語言的雄辯力的行為。一幅圖可能用寓言形象表達抽象的思想”。[5]學生在微信中所看到的本課程推送為圖像和實際上是與文本有關的生動形象。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畫面的形象和特點,在教師的微信推送的文章閱讀中突破讀圖的束縛,升華對原有的知識點和信息源的認識,深入思考原有知識和現(xiàn)有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圖像給學生的信息量與思考空間是文字和語言無法比擬的。學生通過讀圖所獲得的信息量遠遠大于來自文字和語言的,而且讀圖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想象的能力。另外,微信推送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傳送教學的觀點,學生可以選擇性地接受教師的觀點和思想,也可以獲得自己的認識和思維。
要達到上述目的,保證圖像和影像正確相當重要。作為具備一定思維能力的大學生,尤其在讀圖時代成長的他們對圖像理解的程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教師。正規(guī)課堂教學通常選擇教材中那些難以理解或難以表達的核心知識及其延伸部分來進行教學。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首選課下的微信平臺作為教學的補充環(huán)節(jié)。微信平臺內容的選擇必須特別注意,可以一個主題內容為核心,選擇那些超越教材,能真正打動學生心靈,面向生活和面向社會,而且有利于理解文本的圖像、影像。
(二)深度性原則
圖像和影像具有很強的信息承載力,其以豐富的色彩、構圖和情節(jié)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我們必須注意所選擇圖像的深度性,也就是說推送到微信平臺中的圖像和影像必須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重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主動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預見人類命運及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并能理解社會變遷的發(fā)生,而且積極參與各種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社會實踐。展現(xiàn)在微信平臺中的圖像和影像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使大學生通過深入思考獲得感染力和提升思考力、理解力。
(三)暗示性原則
保加利亞的心理治療醫(yī)生喬治·洛扎諾夫在20世紀60-70年代創(chuàng)立了暗示教學法,又稱“洛扎諾夫教學法”,即運用暗示手段,激發(fā)學習者的心理潛力,提高其學習效果的方法。根據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微信平臺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要注意以下幾點:1.材料要具有可讀性。微信輔助教學有別于正規(guī)的教學方式,它沒有任何紀律可以約束學生學習。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學生愉快地、自愿地學習,就要求微信平臺的材料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讓學生快樂地學習。2.顯意識和潛意識的統(tǒng)一。觀看圖像和影像的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地被代入,但以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又無法解釋圖像和影像內容時,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發(fā),這時教師再加以文字的解說,就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作用。3.暗示作用。推送圖像和影像的方式要達到顯性教學無法達到的目的,提高學生對圖像和影像的理解力。微信平臺中圖像和影像運用也是消減學生的抵觸心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情境并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有效手段。教師在微信所推送的學習材料中并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圖像和影像,從而改變了以往用一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段插圖和一個小事例來開展教學的方式。課下的微信所推送的影像和圖像服務于課堂主題教學,給學生的感覺是一種思想從“高度統(tǒng)一”的禁錮中得到解放出來,使學生擺脫了課堂學習的無趣和無聊狀態(tài)。
(四)互動性原則
這里的互動既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還包括學生與圖像、影像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在公眾平臺上的點評互動。為了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教師在微信推送短影像和圖像時要注意留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或者辯論。這種圖像既可以是靜止的畫面圖案,也可以是流動的影像,還可以是學生自做的DV。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圖像、影像的互動,可以實現(xiàn)課下的影像和圖像與課堂文本的良性互釋。
三、微信影像和圖像教學探究
微信交流是當下最好的實時交流、及時參與的方式。利用微信可以進行語言交流、文本分享、視頻分享,可以進行一對多、多對多的聊天,因此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利用微信可以進行實時討論式學習。但手機每天收到的圖像與影像良莠不齊,如何利用微信恰當開展圖像、影像教學,用圖像、影像闡釋文本,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課前提供影像和圖像時一定要拋出問題,而且所提供的影像和圖像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關注點主要在實用課程以及專業(yè)課程上,希望大學生課前預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確實不現(xiàn)實。但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授課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平臺推送影像和圖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視頻和圖像要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和吸引力。
比如,教師在教學《真理與價值》這個內容前可用微信提問學生:是毛毛蟲的圖片美麗還是蝴蝶的圖片美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是蝴蝶美麗。教師繼續(xù)推送幾段影像呈現(xiàn)不同文化視閾對美和丑的價值判斷。課堂上教師再次呈現(xiàn)微信推送的圖像和影像,引入美麗與丑陋的價值判斷,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下美丑標準差異如此之大,學生被影像和圖像引入思考中,教師再順勢推出教學內容《真理與價值》。
微信推送影像和圖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文本,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推送,而且這種推送必須與教學進度相一致。
比如,“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這個內容難以取得學生的認同,因為他們耳聞目睹的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繁榮和所宣揚的人道主義,不能理解馬克思為什么要對資本主義進行徹底批判。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產生認同感,教師可以在課前用微信推送新版插圖本《資本論》的圖片和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電影和圖片以生動、形象的畫面解釋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
(二)課程結束后在微信中推送的影像和圖像,一定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課堂教學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在微信平臺推送一些影像和圖像,但是這些影像和圖像一般是對教學內容的點睛之筆。所選擇的圖像既可以是漫畫、圖畫之類,也可以添加直觀的圖表。比如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課堂講授結束后,教師可以推送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的漫畫《老子說》來加深學生對這個規(guī)律的理解。
教師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時輔之以生動的圖像、短視頻不會降低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水平。2008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發(fā)生后,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彩圖形式發(fā)行出版,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該書每頁都附有兩到三幅彩圖,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視角,能夠讓讀者不但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也能夠減輕閱讀的疲勞。
手機微信時代,學生癡迷于使用手機和微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教師,非常有必要讓學生掌握好相關的理論。面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嘗試利用微信平臺來對課程進行輔助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9.
[2] [美]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陳清僑,等譯.三聯(lián)書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440.
[3] [美]W.J.T米歇爾.圖像學[M].陳水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
[4]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30.
[5] [美]W.J.T米歇爾.圖像學[M].陳水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8.
[責任編輯:龐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