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華
(玉溪衛(wèi)生學校,云南 玉溪 653100)
輸液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操作,合理使用輸液的溶液則是輸液安全的基本保障?!暗蜐B、等滲和高滲溶液”選自高教出版社(醫(yī)藥衛(wèi)生類)《化學》第三章第四節(jié),從醫(yī)學上溶液的分類、不同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及其臨床應用等幾個方面為輸液溶液的選擇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是護理專業(yè)的重要基礎知識[2]。
根據新大綱要求,結合專業(yè)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2.1 知識目標 掌握醫(yī)學上對等滲、低滲和高滲溶液的判斷依據;理解3種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熟悉臨床上常用的等滲溶液[3]。
1.2.2 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使用等滲溶液、低滲溶液和高滲溶液。
1.2.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職業(yè)責任感和職業(yè)自豪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醫(yī)學上溶液的分類方法、3種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及其臨床應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及教學經驗,確定教學難點為3種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中職護理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滲透現象、滲透現象產生的條件及滲透濃度的計算,具備學習本課內容的必要知識儲備。青春期的中職學生缺乏耐心,對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缺乏興趣,而對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易于接受,尤其對臨床護理充滿好奇。
整個教學過程應用新穎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揚長避短,達成目標。課前通過問卷調查評估學生認知水平、明確任務,并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網絡教學資源、教學輔助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預習。課中,用微課及多媒體課件解析知識重點,用動畫流媒體突破教學難點,用信息化溝通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臨床,用信息化學習平臺實現及時評測與反饋。課后,繼續(xù)通過信息化學習平臺開展師生互動,完成知識拓展。這樣的全程交互式信息化教學過程,為“教”帶來便捷與高效,為“學”帶來活力與樂趣。
2.2.1 教法 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演示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2.2.2 學法 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練習反饋法。
3.1.1 問卷調查,評估學情 課前,教師通過學習平臺向學生推送電子問卷。第一個問題就是“印象中你有過輸液的經歷嗎?”以調查學生輸液經歷的一系列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教師掌握學生認知水平,為確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提供可靠的學情依據。同時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有關輸液的臨床案例,在學生對輸液及其溶液產生疑問及興趣時,進一步讓學生掃碼觀看教學輔助視頻。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1.2 師生互動,完成預習 在學生掃碼觀看教學輔助視頻以及通過網絡收集臨床案例的過程中,師生互動,幫助學生預習本課內容并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2.1 導: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任務(計劃用時:3分鐘) 直接采用學生收集的熱點新聞案例進行導課。提出本課重點問題:“醫(yī)學上的溶液是如何分類的?進行大量輸液時應選擇哪種溶液?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導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同時肯定學生預習成果,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3.2.2 析:形式新穎,激發(fā)興趣(計劃用時:10分鐘) 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微課向學生解析醫(yī)學上溶液的分類方法。微課以紅細胞的卡通形象“小血”串講課程,形式新穎,主線清晰,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容易抓住學生眼球,將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轉變?yōu)橹鲃拥摹拔乙獙W”,扎實掌握醫(yī)學上等滲、低滲和高滲溶液的分類方法及其判斷標準。
3.2.3 引:任務驅動,合作探究(計劃用時:8分鐘) 繼續(xù)應用情境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初探知識難點。緊扣案例中的急救情節(jié),將學生分成“低滲隊”“等滲隊”和“高滲隊”三個學習小組,布置任務:當發(fā)生視頻中急需大量輸液或擴充血容量時,應該派出哪個隊去執(zhí)行任務?各隊的優(yōu)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后由小組代表報告學習結果。
3.2.4 探:動畫演示,突破難點;信息整合,達成目標(計劃用時:15分鐘)小組匯報結果顯示,學生基本能利用滲透壓的知識分析3種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但由于該知識點抽象難懂,學生存在分析不準確、不到位的情況,對3種溶液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模糊。對此教師利用動畫流媒體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題。以動畫形式進行的演示教學及啟發(fā)式教學,變靜為動,明了易懂,符合中職學生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切實理解了3種溶液對紅細胞的影響,明確了其臨床應用范圍[4],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對等滲溶液這部分內容,與醫(yī)院實習生在線視頻,由實習生介紹臨床上實際應用于輸液的溶液,讓學生走進臨床實踐,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強化知識點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情感。緊接著,將學生在視頻中看到的實物進行展示。學生意外看到臨床上真實的溶液,都表現得興致勃勃,爭先學習。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效幫助他們完成枯燥的記憶任務。
3.2.5 評:現場評測,及時反饋;展示成果,享受快樂(計劃用時:8分鐘)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學習平臺向學生推送課堂檢測習題。檢測結束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同時完成知識小結,配合板書,突出重點。最后顯示由學習平臺自動統(tǒng)計出來的答題正確率,展示學習成果,師生都享受到了“教”與“學”的快樂。
3.3.1 師生互動,拓展知識 課后,通過學習平臺向學生推送知識拓展任務:為什么血漿蛋白質減少可導致水腫?在教師逐步引導下分析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在水鹽平衡中的作用。力求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3.2 順勢引導,提升核心素養(yǎng) 課前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有過輸液經歷的比例高達96%,引發(fā)教師對學生健康以及過度輸液的關注。繼而進行知識拓展:生病就要輸液嗎?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過度輸液的危害。鼓勵學生增強體質,引導學生樹立合理治療的觀念。
(1)將師生互動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各階段,使教學的計劃、實施與評價更趨于合理化、科學化。
(2)適時、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讓教學變得高效、便捷,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同時,課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可供學生隨時使用,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靈活、更便捷。
(3)緊扣專業(yè)特點,踐行“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充分詮釋了教材“體現職業(yè)特色,服務專業(yè)”的理念。
個別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在知識拓展中對知識點的靈活應用表現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通過師生互動,著重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