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王卉卉
摘 要:新時期高校教育除了要“把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社會主義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外,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的生活學習各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不僅是立德樹人的人生楷模,還要做學生的心靈導師。本文擬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探討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變化以及高校輔導員應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來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輔導員工作;應用分析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成長中發(fā)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是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指導者、引路者。我國自始至終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隨著新時期教育的發(fā)展。要大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積極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優(yōu)良品質,提升學生的生活幸福感和前進動力,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對大學生日后的成長與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學生工作的積極影響和變化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心理學不同,是以積極的視角研究人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的積極價值和人文關懷。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确e極品質,關注人類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其良好的運用能夠幫助我們挖掘自身蘊藏的潛能,促使我們更好地發(fā)展自我,綻放自我,進而奔向幸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更是建立健康人格和走向社會的基礎,因此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積極良好的心態(tài)。因而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生活學習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積極心理學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模式。積極的情緒如快樂、滿足、自豪、愛等,能夠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心情,心理上更為自信。它可以開拓學生短暫的思維行動,進而提高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使學生提高對周圍事物處理的積極性,促使其和周圍同學朋友融洽相處,使人際關系更為和諧。其次,積極的情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身潛力,促使其在行動中充分發(fā)揮,有助于個體的成長與發(fā)展。積極的情緒情感會讓學生在工作學習上有更強的堅韌性和有恒性,有更強的信念和抗壓能力,做事沉穩(wěn),有條不紊,進而更容易獲得成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激發(fā)自身潛能,提升生活幸福感以及對未來的創(chuàng)造力。積極心理學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大力發(fā)展,使其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大力開展積極心理學,順應新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心理問題干預模式向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模式轉變的大趨勢,促進和實現(xiàn)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進而培育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升他們的幸福感。而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就需工作在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線的高校輔導員教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成長。為更好地應用積極心理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及提升幸福感,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要積極教育,增強幸福感。例如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可以多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倡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勇于展示自我、突破自我,結合專業(yè)特點及自身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特長,增加成功體驗,積攢正能量,讓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激發(fā)了內在潛力,綻放自身價值,從而提升了幸福感。第二,促進團結協(xié)作,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人格。對于個人的成功通常只是令人稱贊,而一個團體所獲得的成功往往更令人贊不絕口,意義深遠。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團體中愉快成長,發(fā)揮自身價值。因此輔導員可以運用團體活動來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團體中發(fā)揮相應作用,更好地和他人相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團體中激發(fā)自身蘊藏的潛能,培養(yǎng)愉快的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因此輔導員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積極心理學的優(yōu)勢,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師生。
三、結語
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健康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還能加深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理念,提高其工作能力,拓展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和教學手段,促使教育發(fā)展邁上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趙雪芬.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求知導刊,2017(19):152.
[2]嚴蘇丹. 積極心理學在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6(4):120-125.
作者簡介:王媛(1987— ),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