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五小學 張佑生
新課標明確指出: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題組成員,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一直致力于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探討,在暑期的校本培訓中,我們將重點放在整合點上,并觀摩了一節(jié)蘇教版三年級的《24小時記法》,之后各位教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與教學內容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提出了各自的見解。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談一點自己的拙見,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節(jié)課的開始學生就沒有興趣,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就不會好到哪兒去,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選擇了學生熟知的新聞聯(lián)播片頭視頻,讓學生說是在什么時間播出,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說出是晚上7時,也有的學生從視頻畫面上,說出是19時,晚上7時和19時,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呢?你們想知道嗎?這樣的導入,運用多媒體截取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并制造認知上的沖突,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導入的激趣作用。
接著教師就出示了鐘面圖,轉動鐘面,并介紹0-12時,到第二圈時,讓學生說是幾時,注意兩種說法,并直接出示了整張兩種顏色的彩條圖,此處沒有組織學生探討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轉換方法,而是出示生活中的場景圖,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記時法說出時間,板書并讓學生比較,得出轉換方法。
突破重難點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完成的,沒有體現新課標中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此處本人認為可這樣設計:首先設計一個學生熟知的0時、12時、24時的視頻,讓學生了解0時與12時的關系,接著用鐘面直觀演示一天時間的變化,出示鐘面的同時出示彩條圖,并隨著時針的走動,彩條一格一格的延伸,讓學生直觀感受鐘面上的記時法和彩條圖上的記時法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鐘面上的記時法是普通記時法,彩條圖上的是24時記時法,再組織學生討論,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直觀演示及小組合作,基本能說出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轉換方法,教師可簡單進行總結,并讓學生說一說0時、12時、24時之間的關系,并讓學生簡單說一說24時記時法的好處。這樣一來,重難點變成了多個小點,學生自己就能輕而易主搞定。
在接下來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選取了豐富的生活場景,有的安排非常巧妙,但卻在部分場景的選擇時,忽視了貼近學生生活,如:水西門站牌,換成汽車東站站牌。就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親切感。
最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從古代記時法到現代的記時法的發(fā)展過程,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知識提供了動力,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容量大、跨越時空長的特點。
總之,如何運用多媒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