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生富+蔡士棟
[摘 要] 大學生空心病核心在于缺乏支撐意義感和存在的價值觀,其成因主要是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功利主義的教育模式、沉重壓力與脆弱個性的反差。有效治理大學生空心病,就要建立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確立合理的期望值,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
[關鍵詞] 大學生;空心??;成因;干預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8) 02-0052-02
在一項北京大學一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調查中發(fā)現,有30.4%的學生討厭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實際上,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常常感到焦慮、迷茫、不知所措、心里空蕩蕩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以致患上“空心病”。這是一個大學生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一 空心病的含義與特征
(一)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個比喻說法,其正式表述可稱之為“價值觀缺陷所導致心理障礙?!弊钤缡怯杀本┐髮W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徐凱文提出。空心病患者相關癥狀與抑郁癥十分相像,往往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無目的地活著,覺得人生絲毫沒有意義,不知努力的方向在何方。
(二)空心病的主要表現
總體而言,空心病患者主要有7種表現:第一,常常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明顯特征,與抑郁癥相符合。第二,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強烈,感覺生活在虛擬世界,存在價值觀和意義感十分缺乏。第三,通常人際關系良好,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第四,典型藥物治療不敏感,無藥可救。第五,自殺意識時刻存在,比較傾向選擇暴力較小的方式結束生命。第六,困惑是長時間各因素綜合的結果。第七,傳統(tǒng)心理治療方式效果不佳。
(三)空心病的核心
空心病患者看起來與抑郁癥十分相似,往往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對所有藥物治療不敏感,藥物失去本效。最核心在于空心病患者缺乏支撐意義感和存在的價值觀。
二 大學生空心病的原因分析
(一)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
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是導致大學生空心病形成的重要原因。首先,經濟方面。一方面,經濟快速轉型導致行業(yè)結構發(fā)展不穩(wěn)定、不平衡問題突出,導致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的產生。另一方面,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如教育消費、高昂的房價等早已把人“奴化”。不拼命掙錢就被時代淘汰,掙錢成為最重要的事。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往往看他社會財富的擁有量,社會功利氛圍十足。還有,經濟焦慮時代打破大學生“好大學=好工作=好未來”循環(huán)模式,看不到未來在何方,心也就空了。其次,文化方面。大學生淺閱讀數量增加了,卻缺乏一定營養(yǎng)價值。深受網絡流行文化影響,閱讀經典的學生越來越少。缺乏正確三觀和存在意義感,心空就不難理解。最后,學校急功近利火藥味十足。普遍存在的量化科研評價機制導致一些高校教師科研壓力沉重,無暇顧及學生的思想、心理和三觀教育。父母盼子女成材心切使寧愿坐冷板凳靜下心來搞科研的大學生屈指可數。
(二)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
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是大學生“空心病”生成不可忽視的因素。在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生存成本日益增長的今天,巨大的生活壓力致使人們忙于掙錢、忙于花錢。據有關統(tǒng)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中只有1個人患精神障礙,而到了2005年已經達到了17.5%,爆發(fā)式增長。焦慮癥和抑郁癥問題空前嚴重,焦慮癥的發(fā)病率從上世紀的1%到2%增加到13%,抑郁癥從0.05%到現在的6%,增加了120倍。在巨大生活壓力面前,人們普遍存在著焦慮心理。大學生因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因素影響,往往存在就業(yè)焦慮、學業(yè)焦慮、社交焦慮甚至戀愛焦慮等。
(三)功利主義的教育模式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這本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fā)展里程碑的著作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反觀我們的教育,不難發(fā)現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首先,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評價教育是否成功主要以分數、升學率、上重點率為標準,忽視學生品德、素質、美德教育。其次,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送進名校,陪讀也就成了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不顧實際,壓迫式教育、茫然式教育、想象式教育隨處可見。其次,教育嚴重商業(yè)化和功利化早已把老師和學生培養(yǎng)成功利主義者,單純視教育為謀取地位、名利、金錢的手段。最后,教育的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另一方面,大學教育專業(yè)化太早,而后學習的東西狹窄、單調,學生沒有較多的選擇余地。更槽糕的是,對大學定位認識存在誤差,不管是職業(yè)技術院校還是綜合型大學都過度強調就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自然是功利主義者。
(四)沉重壓力與脆弱個性的反差
由于受到計劃生育政策影響,這一代大學生大部分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越,極少經歷重大挫折。從小在父母處處貼心呵護下成長,生活能力和自主能力較差,但父母把最無私的愛奉獻給子女的同時往往寄予的厚望也是極大的,恨不得自家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出類拔尖的。父母更多在乎的是上名校、學好專業(yè)、找好工作、有美好未來卻忽略孩子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感受。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學生肩上壓力十分沉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社會不知如何干預,學校缺乏有效干預,家庭無法干預導致大學生脆弱個性形成。在沉重壓力之下,學生往往選擇逃避現實或沉溺于虛擬網絡世界里。經不起現實打磨考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就覺得活著失去了意義。
三 大學生空心病的干預措施
(一)建立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有效治理大學生空心病,建立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刻不容緩。首先,必須重視大學生思想建設工作,用優(yōu)秀的、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學校要定期開展大學生思想調研,掌握其變化趨勢,制定有效合理的干預機制。正確衡量通識教育、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度,合理增加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在課程學習中的比重。其次,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成長史,應鼓勵大學生閱讀經典,吸收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使其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充實。可以通過相關競賽激發(fā)大學生對經典熱愛,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自我意義感和存在價值。再次,對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要有辯證認識。一方面要辨證看待微信、微博、互聯(lián)網流行的文化,指導學生取其精華。另一方面對西方流行文化應有全面認識,大學生由于受到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容易受到新鮮事物刺激而對西方文化缺乏全面統(tǒng)一認識。最后,建立大學生思想檔案庫,對出現異常、遭遇重大挫折、變化幅度較大學生給予思想上指導。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深度認識,明白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endprint
(二)確立合理的期望值
治理大學生“空心病”,社會、學校、家庭必須給予合理的期望值。首先,社會應逐漸改變對大學生苛刻要求,給予合理期望。十全十美的大學生是不存在的。一方面,社會要創(chuàng)造容納大學生的寬松環(huán)境。辨證看待大學,大學并不是無所不能。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一些大學尤其是普通地方高校能夠提供的有效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導致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中介,大學生自身發(fā)展受到學校、家庭等因素影響,難免存在不足。真正成才需要時間洗禮,社會應提供大學生學習、適應的機會。其次,學校應統(tǒng)籌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與教學實踐。提高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實踐中的可行性而不是互相矛盾。更重要的是,學校要發(fā)揮自身在大學生教育和培養(yǎng)中的獨特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明白自身優(yōu)缺點,給自己一個合理定位。最后,要更加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國原教育部長查德·賴利提出,牢固的教育能夠而且必須建立在家庭這塊基石之上。家庭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應是自私的,家庭不僅要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一切及時有效幫助,發(fā)揮家庭教育本有的作用,而且父母要多抽出時間參與孩子成長,理性看待孩子學習成績和未來,對孩子的期望要與其自身實際相符合。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
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反思學生的個性是什么?教育最終目的是什么?大學究竟是干什么的?首先,轉變大學教育理念,加快大學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大學要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對讀書、研究、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的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其次,大學教育目的應當是培養(yǎng)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的人才。要根據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尊重生命。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個性思考。要改革大學現有學分制度,個性化發(fā)展應按照一定比例算入學分。更重要的是要為大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機會,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制定可行有效的機制。再次,教育發(fā)展方式應當是多樣化的,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驅動下,應鼓勵學生走出傳統(tǒng)課室、走出校園,去尋找可以實現個性化發(fā)展的空間。最后,大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唯一目的,應當是讓所有學生最大個性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個性化、與眾不同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四)重視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
大學生“空心病”的存在警醒我們必須重視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首先,對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學校應根據學生生源地、年級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條件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對可能出現“空心病”傾向的學生進行及時預警和有效干預。其次,從學校到年級再到班級要建立統(tǒng)一可行的心理危機干預制度,發(fā)揮輔導員、班主任、心理教師等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一是學校應加大對心理教育課程建設的投資力度,開展心理咨詢,定期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相關活動。二是在制定年度教學計劃時,應根據不同年級、專業(yè)、男女生比例開設針對性心理教育課程與干預活動。三是輔導員要加強與班委干部的聯(lián)系,定期開展心理教育班會,發(fā)揮朋輩心里輔導作用,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再次,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要綜合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參與學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最后,學校要借鑒國內外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預可行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創(chuàng)新開設獨特教育和干預制度,還大學生心理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徐凱文.空心病也是一種心理障礙[N].大眾衛(wèi)生報,2017-07-25(16).
[2]刁生富,李香玲.基礎教育焦慮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3]鄭也夫.我們該怎樣讀書怎樣思考[J].領導之友,2015(02).
[4]歐內斯特·L·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涂艷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