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川
【摘 要】他是令我駐足的存在,沒人贏得了他。人人都怕他,女人怕他倏倏走過老了顏色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男人怕他兀自前行駝了脊背涼了熱血。他是時光,是馮唐的青絲與白發(fā),是孟郊的白日縱馬。你許是秦皇漢武功蓋四方,我只知道,古往今來,皆是輸給了時光。我努力跑著,渴望與他并肩,只是皆是徒勞。青春怎樣,你耗得過他嗎?可是耗不過也得耗,因為一旦他落了你很遠,他便再也聽不到你的聲音,你的氣息,命運能在我手里,也皆是由此。
【關(guān)鍵詞】經(jīng)典;霸王別姬;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083-01
那美目,蹁躚流連于江山之間,恍惚間,一聲“大王”哀轉(zhuǎn)凄涼。濃墨重彩下的,唯有那不滅的摯愛,火一般的灼燒著自己,也火一般的,灼燒著那個時代的灰色天空。
終是不愿意承認《霸王別姬》反映的是那對小師兄弟的愛恨情仇,我更寧愿相信這位華語電影史上風華絕代的戲曲名伶娓娓道來的,是程蝶衣們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的哀歌。張國榮雌雄難辨,無我無他的表演讓世人真正相信程蝶衣的存在,也讓旁人的眼從他們兩個的人生中挪到了那個時代的硝煙中,以至于讓人對兩個戲子產(chǎn)生莫名其妙的崇敬感。這也是,華語電影史上十個經(jīng)典不可超越的角色中程蝶衣得以傲立云巔的理由。
經(jīng)典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典,離不開像張國榮如此生來便是為了演戲的演員。同樣離不開的,還有影片自身的魅力,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上。感官刺激,情感認同還有就是哲理意義。
從感官刺激的角度上講,《霸王別姬》以京劇雍容繁華的驚艷為基礎,加之以原汁原味的念詞選段,讓人哪怕只看一眼也會被這影片牢牢的吸引住。電影中許多原始血腥的鏡頭,如小豆子娘拿菜刀砍去小豆子的第六指,張?zhí)O(jiān)扭曲的形象和菊仙身著嫁衣上吊而亡也如一雙雙隱形的大手一下子就抓住觀眾的眼睛。其實在這方面,現(xiàn)在市場上的許多“巨制”做的要更好,動輒就上億的好萊塢級特效,讓那個年代的渣像素和暗黑色系的電影遜色許多??墒乾F(xiàn)在許多賣好不賣座的文藝片卻始終不懂這個道理,他們堅守著文藝小制作的原則,單純的以為不沾上商業(yè)氣息的電影才是他們最純凈的初心。其實他們和程蝶衣一樣,著實是愛戲,可最終也會被自己逼死。用段小樓的話說,你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啦?拿叫好聲一片的《百鳥朝鳳》來說,上映6日不過300萬的票房惹得制作人都下跪,8000萬的總票房也著實對不起這個好故事。制約它成為經(jīng)典的便是那人人看不起的商業(yè)因素?!栋嬴B朝鳳》的故事發(fā)生在黃土高原上,可這全篇上下也沒有幾個鏡頭能拍出黃土高原的雄渾壯闊。唯一有的是水莊的農(nóng)村小景,打動人心的功力也就大大減弱。始知電影的商業(yè)氣息終歸是為了發(fā)展電影,要成經(jīng)典,若是少了感官刺激,觀眾不買票,你文藝給誰看呢?
情感認同要求電影能夠反映時代,刻畫人性,引起觀眾的共鳴?!栋酝鮿e姬》講述的一介戲子的悲歡離合,這本就是基于生活的,有著人間煙火的味道,再加上對恐怖黑暗的封建社會(通過張?zhí)O(jiān)的扭曲形象表現(xiàn))及黑白顛倒的文革時期(通過小四表現(xiàn))的著重描寫,寫出了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人們內(nèi)心的迷惘,這便勾起了諸多觀眾的情懷。這一點另一部經(jīng)典《拯救大兵雷恩》做的也同樣不錯,《霸王別姬》反映時代,而它戰(zhàn)場上生死營救反映人心。反觀《百鳥朝鳳》,與《霸王別姬》題材相似,怪就怪在它的樂器過于有地域特色,這也讓它在更好的表現(xiàn)風土人情的時候丟失了一部分觀眾群體。試想如何讓溫婉的江南女子感受到嗩吶嘶吼中的含義呢?所以它雖反映時代,反映情感,卻無法引起全部觀眾的廣泛認同。情感認同,便是要擴大受眾群體,贏得盡量多的觀眾群。
最后是哲理義。簡而言之就是得留得住。很多電影能 做到上述兩點,最后卻淪為平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哲理,看電影的時候是讓觀眾是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出了電影院觀眾卻什么也不記得了?!栋酝鮿e姬》以程蝶衣一生的悲劇作為切入點,向這世間提出了疑問:究竟是程蝶衣在戲里,還是世上眾人在戲里。這種扣人心弦的疑問,讓觀眾回味無窮,也為這個世界帶來無窮盡的思考。這也才能做到,基于時代,而又超越時代。
紅衣廣袖,玉露瓊漿,抖落風塵,婉轉(zhuǎn)間 ,虞姬淚眼,寒光間,笑看那世人醉在花田不愿醒,,是戲,是夢,罷了,已成瘋癲,鮮血漫過,只剩個,一世蒼涼……
參考文獻:
[1]周尚琴,吳德利.《霸王別姬》小說文本和電影文本的敘事學比較[J].閩江學院學報,2011,32(03):48-54.
[2]程慧琴.霸王別姬——歷史經(jīng)典時刻的文學藝術(shù)演繹[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