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合
[摘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媒體的作用不可缺失,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媒體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新聞記錄者,它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本文探討了媒體如何在這一偉大工程中擔負起報道者、參與者、思想者的三重使命,特別介紹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立足廣播行業(yè),在講好絲路故事,建好合作平臺,當好絲路智庫方面所做的努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 媒體 使命 絲路智庫
“一帶一路”建設,媒體責任重大。今天,世人了解并認識千年古絲路的輝煌,是從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意大利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游記》、摩洛哥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等眾多先賢的精彩記錄中讀到的,記錄讓歷史變得可讀、可歌、可傳承。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比古代絲綢之路范圍更加廣闊、影響更為巨大、意義更為深遠,媒體理應寫出更美的篇章、做出更大的貢獻。
筆者認為,正如今天的“一帶一路”已遠遠超越古代絲路一樣,當代媒體也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新聞記錄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媒體應該擔負起報道者、參與者、思想者的三重使命。
一、媒體要做優(yōu)秀報道者,講好絲路故事
這是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首要分工和使命。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秋天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兩國時提出的。倡議提出四年多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和響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lián)合國大會、聯(lián)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有關“一帶一路”建設內容。目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取得多領域、多層次的豐碩成果。
媒體作為時代記錄者,與“一帶一路”建設這樣一個人類“共商、共建、共享”的偉大實踐相遇,毫無疑問,首先應做忠實的記錄者,充分講好絲路故事。
從廣度上講,“一帶一路”涉及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qū),這些地方每天都上演著眾多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精彩故事,“一帶一路”是座豐富多彩的“新聞富礦”。從深度上講,“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五通”,即做到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將涉及眾多行業(yè)和參與者,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方方面面,為媒體的報道提供了豐富的深度內容。從技術上講,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交通和通訊更加便捷,媒體的報道手段更加豐富、多樣,可以使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鮮活的全媒體形式報道“一帶一路”。這三方面有利條件為媒體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多來,中外媒體,不管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新興媒體,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給目標受眾帶來了大量高品質報道。筆者2017年11月21日15點在百度首頁搜索關鍵詞“一帶一路”,相關結果達到1360多萬個,其中大量都是媒體報道。
以廣播報道為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中央電臺)作為中國國家電臺,除了做好“一帶一路”建設動態(tài)新聞報道外,還注重發(fā)揮廣播特色,推出多種“一帶一路”報道拳頭產品,受到受眾好評。2014年2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不到半年,中央電臺即推出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絲路新春》,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等多個廣播頻率播出,并在央廣網推出專題,融匯記者大量訪談音視頻,用全媒體形式為廣大聽眾和網友呈現了“一帶一路”建設起步階段的進展。2015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越來越多,中央電臺傾力推出百集主題采訪報道《絲路故事》,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民族之聲、藏語廣播、維吾爾語廣播、哈薩克語廣播以及央廣網強力推出,聲勢規(guī)模巨大。這些報道以講故事的方式,追求“新、近、活”,從情感上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如《為尼泊爾修建通訊基站的中國人》《僑鄉(xiāng)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再啟航》《吉爾吉斯斯坦留學生馬學真的“中國情”》《馬來西亞的“廈門大學”》《越南留學生阿勛的三個夢想》《通往歐洲的貨運快鐵》等眾多報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聽眾和網友高度評價。
不僅如此,中央電臺還發(fā)揮廣播直播優(yōu)勢,從2015年到2017年連續(xù)三年推出“‘一帶一路進行時”系列大型直播,直播團隊先后走進福建泉州、陜西西安、新疆烏魯木齊、甘肅蘭州、湖南長沙、廣西北海、浙江義烏、內蒙古滿洲里等全國20多個特色城市,介紹當地“一帶一路”建設最新成果,回答聽眾的相關問題,節(jié)目生動活潑,可聽性強,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媒體要做積極參與者,建好合作平臺
做好報道者只是媒體的基本使命。在完成這一使命的前提下,媒體更要做好參與者,主動匯人“一帶一路”建設大合唱之中。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搭好“合作舞臺”,二要做好“合作產業(yè)”。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民心相通。所謂搭好“合作舞臺”,是指除了通過新聞報道推動民心相通,媒體本身的對外交往合作也應是民心相通的一部分。媒體可以通過開展人文交流、媒體合作等多種方式,來增進彼此了解和溝通,推動民心相通。四年多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早已經行動起來,建立起了多種多樣的相關合作機制,如采用高層互訪、業(yè)務研討、聯(lián)合采訪、合辦活動、人員培訓、技術協(xié)作等形式,大力推動媒體之間的深度合作。這些都已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民日報社舉辦的“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耙粠б宦贰泵襟w合作論壇從2014年首次舉辦,到2017年已經是第四屆。目前,這一論壇已成為中國媒體主辦的規(guī)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多、參會外媒最多的全球性媒體盛會。通過這一合作機制,參會各國媒體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媒體合作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xié)議,對于推動各國經濟優(yōu)勢互補、政策信息互通、文明傳統(tǒng)互鑒,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再比如,為了讓全世界讀者更好地了解“一帶一路”,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發(fā)揮新加坡作為東西方世界交互點的優(yōu)勢,與新加坡工商聯(lián)合總會合作,在2016年3月8日開通了“一帶一路”專網。這個專網成為東南亞地區(qū)第一個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設立的綜合信息平臺,成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橋梁。
中央電臺則立足廣播行業(yè),為推動“一帶一路”中外廣播行業(yè)合作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中央電臺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廣播隨行”國際論壇。參加論壇的共有阿富汗、柬埔寨、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24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播機構代表,以及中國17家相關省級廣播機構代表。論壇對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廣播合作展開深入研討,與會代表認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根基,廣播作為重要而便捷的傳播平臺,是聯(lián)通各國聽眾的橋梁和紐帶。
另外,中央電臺還積極運用亞洲一太平洋廣播聯(lián)盟、全球華語廣播網等合作機制,有的放矢地推動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廣播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2016年,亞洲廣播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大會由亞洲一太平洋廣播聯(lián)盟主辦、中央電臺承辦。會上,中央電臺臺長閻曉明做了題為《共建“一帶一路”上的媒體合作之路》的主旨發(fā)言,就推動和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廣播合作提出倡議,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全球華語廣播網是全球華語電臺交流協(xié)作平臺,到現在成員臺已經接近40家,遍布世界五大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這一合作機制也成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聲音舞臺”。
媒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個抓手是做好“合作產業(yè)”。媒體具有文化產業(yè)屬性,所謂做好“合作產業(yè)”,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在人文交流的基礎上與相關國家媒體進行媒體產業(yè)和貿易合作,在相關項目上共同經營、共同贏利,讓參與者更有獲得感,使媒體間合作進入“五通”中的“貿易暢通”層面。目前有很多媒體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取得成果。
以版權交易為例,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tǒng)計,2014年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版權貿易量保持高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20%,中國版權貿易總量比重由2014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15%。再比如產業(yè)合作,2013年11月,安徽新華發(fā)行集團與新加坡友聯(lián)書局共同出資創(chuàng)立了新龍圖(新加坡)貿易公司,并共同在新加坡打造文化電商網站“來買網”。目前,“來買網”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中文文化電商平臺,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qū)華人搭起了一座了解中國文化的橋梁。這都是新聞出版行業(yè)進入“一帶一路”建設“貿易暢通”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秀案例,值得其他傳媒機構學習與借鑒。
三、媒體要做深刻思想者,當好絲路智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廣闊而美好,但“一帶一路”建設參加國家多、涉及面廣,工作千頭萬緒。因此,在建設過程中也必然會面臨一些挑戰(zhàn)、困難和問題,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媒體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做“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嘹望者和思想者,加強對“一帶一路”建設前瞻性研究,善于從媒體的視角發(fā)現問題,推動困難和問題的解決,當好絲路智庫。
從宏觀上說,“一帶一路”建設覆蓋地域廣,沿線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千差萬別,各國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如經濟層面,沿線既有發(fā)達國家,也有發(fā)展中國家;政治層面,既有資本主義制度國家,也有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既有“總統(tǒng)制”“議會共和制”國家,也有“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文化層面,各國文化傳統(tǒng)不同,信仰不同;社會層面,有的國家尚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沖突較多。這些都顯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復雜性,需要媒體精準研究,認真分析,冷靜把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從微觀層面說,在“五通”中的一些具體合作項目和建設工程中,也可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記者在實地采訪中及時發(fā)現和反映。
新聞媒體的特性,決定了它與政府部門、工廠企業(yè)、社會團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都有密切往來和合作,接觸范圍廣、了解行業(yè)多,各方面信息靈通。媒體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一特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整合各類采訪報道資源和研究資源,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現象,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和關切,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具有媒體特色的解決方案和智力支持,成為“一帶一路”上不可或缺的媒體智庫,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