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荃
摘 要 在如今的一些文學(xué)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無鹽女”等用詞,來指代相貌丑陋的女子,也用“無鹽”來表示相貌丑陋等相關(guān)意思。那么,關(guān)于這種指代的原因,似乎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本文將對“無鹽”這個詞進行溯源,來探究“無鹽”的得義之由。
關(guān)鍵詞 無鹽;溯源;顏;艷;得義之由
中圖分類號:Q969.36+2.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9-0232-01
“無鹽”在當(dāng)下的一些網(wǎng)絡(luò)小說中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常用來代表面容極其丑陋的女人。但是當(dāng)問及“無鹽女”這個名詞的來源時,很多人只是知道這個詞源自古代,卻不知道來自于具體的哪一部文獻中,在當(dāng)時的文獻中代表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流變到如今的意思,以及在現(xiàn)今有什么的應(yīng)用。因此,下文筆者將展開相關(guān)的探究,對“無鹽”這個詞語進行一番具體的分析。
一、“無鹽”的來源
在尋找一件事物的流變過程時,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它的源頭,這樣才能順著線索往下找它的發(fā)展過程。所以,如果我們要找到“無鹽”產(chǎn)生“相貌丑陋”這個意思的演變過程的話,我們就要先找到這個詞的源頭。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進行“無鹽”關(guān)鍵詞的檢索時發(fā)現(xiàn),“無鹽”最早出現(xiàn)在班固的《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下中“宿國東平無鹽縣是也”,據(jù)考證,在這個句子中,“無鹽”是一個古地名,是漢代的一個縣城。根據(jù)《漢語大詞典》中“無鹽”的詞條解釋,“無鹽”在“戰(zhàn)國時為齊邑,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東平;北齊時廢”。《史記·項羽本紀(jì)》:“﹝宋義﹞乃遣其子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在這之后的文獻中,大部分對于“無鹽”的使用都是作為古地名出現(xiàn)的,直到在漢代劉向的《古列女傳·齊鐘離春》中記載道:“鍾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爲(wèi)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指大節(jié),卬鼻結(jié)喉,肥項少髮?!边@里的“無鹽”似乎出現(xiàn)了一層與“相貌丑陋”相關(guān)的意思,但是還不是抽象地概括為“面容丑陋”這個意思。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二》:“鍾離春者,齊婦人也,極醜無雙,號曰無鹽女?!睍x代葛洪《抱樸子·論仙》:“不可以無鹽宿瘤之醜,而謂在昔無南威西施之美?!币陨系奈谋纠又?,“無鹽”可概括為指代了齊宣王的王后丑女鐘離春這個具體的人物,因為鐘離春來自于無鹽縣,所以稱她為無鹽女,但是又因為齊宣王的這位王后的相貌實在丑陋,只要提起無鹽女,就會想到鐘離春,所以無鹽女成為了這位王后的代稱,“無鹽”也就指代了鐘離春這位丑女。在這之后,人們逐漸淡化了“無鹽”這個典故中最初的主人公,“無鹽”的意思開始泛化,“無鹽”開始用來指代那些貌丑而有賢德的女子。元楊暹《西游記》第十八出:“把西子比無鹽,那裏有佳人將四德兼?”
所以,從以上探究來看,“無鹽”最初是一個古地名,是漢代的一個縣城,叫無鹽縣。后來,在齊宣王時期,無鹽縣出了一位王后,但是這位王后是一位極丑無雙的女子,全國無人不知,人們稱她為“無鹽女”。此時“無鹽”僅僅指代的是齊宣王的王后鐘離春,無鹽女即鐘離春,鐘離春即無鹽女。一直到后來,“無鹽”漸漸成為了貌丑而有賢德的婦女的代名詞,這個意思也沿用至今。
二、“鹽”與“顏”、“艷”之間的關(guān)系
雖然說“無鹽”的詞條解釋中有“無鹽女”這一點,包含有面容丑陋的意思,那么是不是就表明“無鹽”詞義中的“丑陋”的得義之由就單單只是來源于無鹽女鐘離春這個典故呢?我們可以試著找一些與“鹽”字音相近的一些字來考究一下,比如說“顏”和“艷”。在宋代尤袤的《全唐詩話·施肩吾》中有一句“顛狂楚客歌成雪,媚嫵吳娘笑是鹽”,這句詩講的是楚國來的游人唱的歌很動聽,千嬌百媚的吳地娘子笑起來的聲音十分好聽。其中“鹽”我們對它的解釋是認為這是一個通假字,通“艷”。在《漢語大詞典》中檢索“鹽”我們可以得到兩個讀音的詞條,根據(jù)這句詩來看,這里的“鹽”應(yīng)該念成“[yànㄧㄢˋ]”,這個詞條中,有一點解釋是這樣說道:通“艷”,美好。宋尤袤《全唐詩話·施肩吾》:“或云:關(guān)中人謂好為鹽。”這樣看來,“鹽”與“艷”的關(guān)系就在此:兩者音近,有通假關(guān)系,在關(guān)中方言中“鹽”表示美好。
那么對于“鹽”與“顏”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進行一些猜測。前面我們已經(jīng)通過溯源得到“無鹽”這個詞語的意思中包含著“面容丑陋無雙”這類的解釋,那么,它與“無顏”是否有一定的聯(lián)系呢?首先,在《漢語大詞典》中對“顏”的解釋中首條即為“額頭,即眉上發(fā)下、兩額角間部分?!笨追f達疏:“顔,謂額也?!比缓蟆邦仭钡慕忉屩饾u泛化為“面容,臉色”、“形貌”,以及引申為“面子,體面”等字義,也就是包含著“容貌”的意思,相關(guān)的“顏華”“顏采”等詞語也表示面容姣好?!盁o鹽”的解釋詞條中除了隱含著用來形容容貌這一點之外,與“顏”似乎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雖然聲同,也不能一定說兩者通假。所以“鹽”和“顏”之間的關(guān)系還有待考證,目前不能確定兩者為通假關(guān)系。
三、總結(jié)
在古今的文學(xué)作品之中,無論是大文豪李太白《于闐采花》中的“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還是今人郭沫若《王昭君》第一幕:“只因王待詔沒有賄賂給我父親,所以他便故意把她畫成了無鹽一樣”,“無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筆下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經(jīng)典意象。
本文通過借助《漢語大詞典》以及檢索相關(guān)的古籍資料,找到了“無鹽”這個詞語在語言史上的演變過程,從漢代的古地名到無鹽縣出身的丑女王后,再到后來貌丑而有賢德的婦女的代稱,這些演變在文獻上都有著相關(guān)的記載。除此之外,本文還對“鹽”與同聲的“顏”、“艷”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探究,找到了相關(guān)的聯(lián)系,這些都使我們對于“無鹽”這個詞語有了一個更明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