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適合的教育”呼喚適合的課程及其實施方式、方法。什么樣的課程及其實施方式、方法才是適合的,這取決于具體學校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具體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更取決于特定時代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新要求。雙語教育在基礎教育的學校中將越來越多地作為適合的課程與實施方式、方法,在學校辦學品質提升的過程中發(fā)揮其特有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適合的教育;辦學品質;課程改革;雙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0-0019-02
【作者簡介】龔海平,現供職于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江蘇張家港,215600),高級教師,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fā)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倡導適合的教育理念,發(fā)展適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決過去沒有解決或者沒有解決好的以及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要求與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保ǜ鸬绖P,2017)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基本載體。因此,在討論創(chuàng)辦“適合的教育”的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基礎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怎樣的適合的課程及其實施方式、方法,以提升其辦學品質和育人效果。
江蘇、江西、廣東、廣西的五位中小學校長分別撰寫的文章圍繞“實施雙語教育,提升辦學品質”這一主題,立足校情,緊密聯系各自學校開展雙語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認識、過程、舉措、成效和體會,擺事實、講道理,從不同維度對如何創(chuàng)辦“適合的教育”展開了論述,給人以極大啟示。
一、雙語教育是提升外語學習質量的理想路徑
雙語教育,在世界各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實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不盡相同。就我國當代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中的雙語教育而言,實施雙語教育的初衷主要還是為了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教學耗時多、效果差這一老大難的問題。
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主要原因是靠單一的開設英語課程來實施英語教學。在這種課程實施方式與過程中,學生因為缺乏綜合運用英語語言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客觀需要,學生的“英語學習”與“英語運用”就始終處于“兩張皮”的脫節(jié)狀態(tài),因而其運用英語進行英語真實思維活動的時空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龔海平,2014)
眾所周知,能否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進行思維活動是判別一個外語學習者是否掌握了這門外語的最佳“試金石”,也是最可靠的標準。而雙語教育的實施恰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英語學習”與“英語運用”緊密結合、聯系的場域,更確切地說,雙語教育使得英語的“學”與“用”融為一體,因而雙語學習者的英語的實際綜合運用能力就能夠快速實現大幅度的提升,自然也就產生了一般學校的英語教學質量根本無法與雙語教育實驗學校的英語教學質量“抗衡”的效果。這種英語學科教學質量的顯著優(yōu)異表征所反映的顯然是學校辦學品質的一個巨大提升。從五位校長的文章中,人們不難看清這一點。
二、雙語教育能夠適合不同辦學條件的學校
五位校長的文章的最大看點在于以其實踐宣告,一切都是“事在人為”,雙語教育能夠適合不同辦學條件的學校。
人們往往把雙語教育看成高、大、上的課程實施變革,因而認為其只能在所謂的民辦“貴族學校”或師資實力相對強的品牌公辦學校才能實施。五位校長的文章分別以鐵的事實否定了這樣的臆斷。
李廬清校長和陳曉東校長分別任職的學校都是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這兩所學校毫無辦學基礎,然而他們在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堅定支持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和銳意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的勇氣,以教育者的敏銳目光搶抓機遇,在“一張白紙”上進行頂層設計,在當地學校中率先走出了一條實施雙語教育、開展教育國際化探索的路子,使得新創(chuàng)辦的學校迅速贏得了當地百姓良好的口碑。
從吳靜校長和張建明校長的文章來看,他們分別所在的南寧市友愛小學和張家港市三興學校頗為相似,都屬于辦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然而,他們在困難面前既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抱著“等”“靠”“要”的態(tài)度,而是“窮則思變”,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引入雙語教育課程,扎實推進學校“改薄”工程,助力學校辦學品質的提升,并取得了階段性的可喜效果。
畢文龍校長所領導的中山市卓雅外國語學校是一所在珠三角地區(qū)有一定知名度的十二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在辦學質量處于當地學校前列的狀況下,畢校長及其團隊懷著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清醒研判珠三角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趨勢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未雨綢繆,在外出學習、考察、調研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前瞻性地實施雙語教育課程改革,試圖以此來促進學校的轉型發(fā)展,打造學校發(fā)展的新名片,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實施雙語教育就是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勢和更好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鄙蠈咏ㄖ醋饔糜诮洕A的基本要求便是上層建筑必須自覺而主動地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基礎。
那么,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范疇和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教育應該如何自覺而主動地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基礎呢?五位校長在文章中從世界經濟、貿易、文化、教育、旅游、交通、通訊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的發(fā)展的大勢、“一帶一路”倡議、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格局等不同層面分別有所側重地闡述了雙語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在基礎教育實踐中的現實價值與長遠意義。
五位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校長能夠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立足本地,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從中找到宏觀世界的發(fā)展與微觀世界的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學校辦學品質的提升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適應世界發(fā)展的大勢緊密聯系起來,準確定位學校課程改革的切入點,這樣的情懷讓人十分感佩!事實上,也只有這樣辦教育,教育才能不斷地通過自我變革來永葆青春和活力。
雙語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中的實施價值雖然已經一再為實踐所證明,但是要取得最后的成功還需要相關方面持之以恒的實踐和鍥而不舍的努力,還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其給予一以貫之、滿腔熱情的堅定支持,更需要做大量的實證研究,用大數據說話,以取得共識,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