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永泰路小學(210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課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豎笛作為簡單、入門快的器樂被引進小學音樂課堂中,成為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音樂教材的必選內(nèi)容。為提升豎笛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豎笛教學活動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豎笛學習容易入門,多吹多練雖必不可少,但反復練習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豎笛教學存在障礙。因此,教師要對豎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多元優(yōu)化,以提升豎笛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進行范奏,通過直觀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其次,教師讓優(yōu)秀學生進行豎笛表演,旨在樹立學習榜樣,使學生參與豎笛學習的自覺性慢慢提高。再次,教師依據(jù)不同學生的練習情況,隨時給出針對性的指導。
例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豎笛練習(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七個小兄弟》的歌曲,引導學生對歌詞展開認知。在學生認識七個音符,了解到七個音符可以變化出成千上萬不同的曲調后,教師運用豎笛為學生演奏這首兒歌,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是對七個音符的吹奏,引發(fā)學生的關注。這七個音符不僅可以唱出來,還可以吹出來。那么,豎笛是怎么吹奏出七個音符的呢?”于是,教師順勢先介紹豎笛,講解吹奏技巧,再教授學生吹奏前三個音符——do、rai、mi,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在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教師讓演奏標準的學生進行展示,為練習活動注入新的活力。
豎笛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和美感。為提升學生參與豎笛訓練的興趣,教師在豎笛教學方式上要進行科學選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散教學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堂課的前10分鐘時間,避免高密度訓練,確保學生訓練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深化豎笛教學。多媒體具有操作性強等特點,可以隨意停頓,并能夠配備精彩的畫面,還可以呈現(xiàn)豎笛與其他器樂組合演奏的視頻,給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的沖擊,使學生體驗到豎笛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參與豎笛學習的積極性,深化學生的音樂體驗。
例如,教學《春天來了》時,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豎笛演奏基礎,照著樂譜可以演奏這首歌曲,但是個別地方還存在不通順的情況。因此,在課堂教學展開后,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豎笛的伴奏視頻,分句為學生呈現(xiàn),分析難點、疑點,講解斷音記號和休止符號的不同,強調注意單吐音和氣息的把握。在學生認知系統(tǒng)化后,教師播放鋼琴旋律,讓學生用豎笛伴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豎笛與鋼琴組合帶來的旋律美。在學生吹奏豎笛的節(jié)奏穩(wěn)定后,教師讓學生配合演奏,如男生唱這首歌曲時女生用豎笛吹奏,最后角色交換。通過多種演奏方式,使豎笛教學不再枯燥,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器樂學習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訓練。為激發(fā)學生對豎笛學習的持續(xù)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競賽活動來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如教師把班級學生按一定標準分組,采用小組齊奏賽、小組接奏賽等形式,定期組織競賽活動。學生參與競賽的熱情一旦被調動起來,必將產(chǎn)生學習內(nèi)驅力,不僅課上會認真學習,而且課后也會積極練習。另外,在比賽中可以提升豎笛演奏的能力和技巧,有助于學生音樂品質的提升。
例如,教學丹麥歌曲《豐收之歌》時,在學生熟知這首歌的旋律后,教師先用豎笛進行范奏,并強調豎笛吹奏的注意事項,再讓學生分句練習。接著,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先進行小組齊奏賽,評出哪個小組吹奏的效果最好,然后展開小組接奏賽,即一個小組一句,兩個小組一起吹奏整首歌曲。在學生吹奏完成后,教師及時評出最優(yōu)小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音樂豎笛教學中存在很多難點問題,如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差異、注意力時間長短不同等,這些問題都對豎笛教學順利展開形成一定的制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和教材內(nèi)容展開調研,明確教學目標,通過組織競賽活動等策略,調動學生參與豎笛學習的主動性,構建精彩的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