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康園幼兒園 王禮林 李 瑩 計盼盼
皮亞杰強調“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的,沒有了材料,就沒有了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材料是開展區(qū)角活動的物質媒介,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材料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直接影響到幼兒能否有主動參與的興致。我園通過實踐活動發(fā)現運用區(qū)域材料的動態(tài)化投放策略,是區(qū)域活動健康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
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因此,教師應該從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需要出發(fā),及時地調整游戲材料,在內容上可以適當地刪減、添加與組合。
在區(qū)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豐富越好,有時過多的材料反而會束縛孩子的思維,這時候教師就應考慮刪減一部分材料,讓材料保持新鮮感,為幼兒建立新的挑戰(zhàn)。
例如:中班數學區(qū)游戲“圖形拼搭”,最先我們提供了顏色和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多種圖形,以及一個貼有各種圖形拼好的作品,如房子、大樹、機器人、烏龜等,幼兒可以根據提供的范例進行拼搭圖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fā)現幼兒已經掌握了多種圖形拼搭方法,這些范例對幼兒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價值了,甚至是對幼兒想象力的一種束縛。于是我們刪減了拼圖的范例(圖1),同時提供了空白的任務單(圖2),幼兒可以自由地進行創(chuàng)意拼搭。調整后,幼兒又重拾了對游戲的興趣,每個人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作品。
圖1:范例
圖2:空白任務單
當原有材料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需要,而材料本身尚具有開發(fā)、利用的空間時,教師可以策略性地添加新材料,重新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
例如:中班科學小制作“小電影”,調整前的投放材料有:一次性筷子、雙面膠、動物圖片、空白紙和記號筆,目標是在科學制作的過程中感知視覺暫留的科學現象。在游戲中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問題:材料過于單一,孩子的繪畫時間過長,不利于幼兒的操作和探索。于是我們對該材料進行了一些調整:采用直接打印好的彩色圖片,增加了動物圖片(圖3)、金魚和魚缸(圖4),紅、黃、藍等多種顏色的圖片(圖5)。經過調整,幼兒游戲的興趣增強了,在圖片種類增加的基礎上,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要制作的小電影,制作好之后能自己轉動感知科學現象。
圖3:小鳥和籠子
圖4:金魚和魚缸
圖5:多種顏色
當幼兒對游戲材料已經非常熟悉而失去興趣時,如果將兩組或者兩組以上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幼兒有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游戲情境,出現新的活動內容。
例如:中班美工區(qū)折紙活動中,投放的材料有各色手工紙和折紙步驟圖,經過觀察,我們發(fā)現選擇折紙的人越來越少,原因是幼兒對折紙已經不感興趣。因此對該材料進行了調整,除了增加一些有難度的折紙步驟圖外(圖6),還將手工折紙與繪畫的方式相結合(圖7),幼兒在完成折紙后可進行自由裝飾,增強了幼兒對手工折紙的趣味性。
圖6:熱帶魚步驟圖
圖7:折紙與繪畫相結合
當游戲材料的玩法過于單一,或者材料對孩子來說沒有挑戰(zhàn)性,教師需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游戲的難度,同時讓幼兒參與到材料玩法和規(guī)則的調整中來,從而生成一些不同的玩法和規(guī)則,賦予游戲新的生機,重拾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例如:大班數學區(qū)游戲“瓶蓋大作戰(zhàn)”(圖8),投放的材料有游戲操作板,紅色、藍色兩種顏色的瓶蓋各10個,上面標有1~10的數字。游戲的玩法是 “比大小”,首先將瓶蓋全部朝下放在游戲板上,自由決定是玩“比大”還是“比小”,如果是“比大”,則擁有數字大者就可以將小的拿走,然后剪刀石頭布決定誰先翻瓶蓋,最后贏得瓶蓋數量多者獲勝。通過觀察,我發(fā)現孩子們開始學會記住瓶蓋的擺放位置,游戲一開始就翻開最大的數字。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不滿足于現有的游戲玩法。于是幾個孩子在一起進行了討論,原來他們對游戲的規(guī)則進行了調整:首先是兩名游戲者相互為對方放瓶蓋(圖9),防止幼兒提前記住瓶蓋的擺放位置;其次是將“剪刀石頭布”的方式換成了“比大小”的方式。于是,我就將他們的規(guī)則在全班進行了推廣,看到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運用到了游戲中,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游戲的興趣。
圖8:瓶蓋大作戰(zhàn)
圖9:互相為對方擺放瓶蓋
例如:大班數學區(qū)“牌牌樂”游戲,投放材料為各種自制的實物卡片牌,最開始只有一種玩法“比大小”,時間一長,玩的人越來越少。通過與孩子們的交流,我們發(fā)現孩子們覺得游戲的玩法太少了,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因此,我們就組織孩子們在一起討論:“牌還可以怎么玩”。經過討論,他們給該游戲增加了三種新的玩法。玩法一為“小貓釣魚”(圖10):兩名或多名幼兒平分紙牌,輪流出牌連成串,遇見相同牌即可連成串收回。玩法二為“配對”(圖11),三人或四人合作游戲,輪流出牌,發(fā)現自己手中與他人手中的牌數量一致,就立刻按響搶鈴,搶走對應的那張牌。最后,擁有牌數多者獲勝。玩法三為“湊數”:幼兒平均分牌,各抽取三張牌做為公共牌,如定好湊4,則輪流出牌與公共牌相加或相減得4,即可收走那張公共牌,最后看誰得的牌多。經過調整后,“牌牌樂”現共有四種游戲玩法,滿足了不同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圖10:玩法一“小貓釣魚”
圖11:玩法二“配對”
例如:中班數學區(qū)“筆蓋找家”游戲(圖12),玩法是孩子們根據筆蓋上的實物數量找到相對應的筆。幼兒在操作時,開始一直是對比著筆蓋與筆身上的數是否對應,大部分都是對的,只有到數字比較多的時候會出現錯誤,比如四個猴子和五個香蕉蓋在了一起,但很快就能發(fā)現錯誤,并且進行更正。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游戲的難度過低,對孩子來說不具有挑戰(zhàn)性。因此,我們提供了不同種類的筆和筆蓋,增加了點物對應和點數對應,還提供了計時器(圖13)和記錄單,并設計成一個闖關性質的游戲材料,三關難度逐一遞增,速度最快、正確率最高者為勝。在游戲中計時器起到兩種作用:第一種是幼兒自己記錄完成的時間,然后每周評出游戲冠軍;第二種作用是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筆蓋找家,鍛煉幼兒快速對應的能力。通過材料的調整,不僅增加了游戲的難度,還增加了游戲的緊張感,幼兒的專注力也提高了。
圖12:調整前的游戲材料
圖13:調整后的游戲材料
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目標性是促進幼兒自主性發(fā)展的前提。因此,區(qū)域活動的投放材料要有一定的目標性,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相應的材料,同時還要將發(fā)展目標體現在各年齡班的區(qū)角活動中。
例如:同是建構區(qū),小、中、大班投放的材料是不同的。小班投放的是大塊的、輕巧的、軟質的、安全性高的軟積木,同時加入洋娃娃、毛絨小動物等,引導幼兒進行圍攏、平鋪、壘高的搭建技能,以及“我為小動物建房子”的情感體驗。中大班投放的是木制的積木、易拉罐、紙杯、紙板、紙盒等建構材料,以及小樹、房子、汽車、標志等場景材料。中班重點引導幼兒發(fā)展壘高、架空、下穿、連接等技能,并能結合搭建主題,如:各種各樣的橋、我們的小區(qū)(圖14)進行場景式搭建。大班則重點引導幼兒有目的搭建,投放“我要搭建”的計劃卡(圖15),引導幼兒事先設計好自己要搭建的圖紙,選擇好將要使用的材料,小組合作進行有目的搭建。
圖14:中班主題搭建
圖15:大班建構區(qū)計劃卡
例如:同是數學區(qū)游戲“急智快手”,投放的材料有操作板、響鈴、自制的數字(顏色)和形狀骰子各一個,以及36張自制的卡片,玩法都是根據兩個骰子的組合找到相應的卡片,誰先看到按下響鈴,可拿走該卡片,最后擁有卡片多者獲勝。中班和大班幼兒數學領域的學習目標是不一樣的,因此在中班上學期的時候,提供的卡片只有顏色和形狀兩種特征,重點是幫助幼兒認識常見的顏色和形狀。到中班下學期的時候,自制卡片的內容調整為10以內的數字(圖16);而到了大班上學期,幼兒的發(fā)展目標已經不滿足對數字的認知,所以卡片上的內容又調整成了6以內數字的加減(圖17);到了大班下學期,卡片上的內容會調整為10以內數字的加減。
圖16:急智快手(中班下)
圖17:急智快手(大班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選擇生動、有趣、可操作性的材料,依據實際情況投放區(qū)角活動材料,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欲望,推進其探索的意識,讓材料來影響幼兒,讓材料的投放具有動態(tài)性和目標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區(qū)域材料的動態(tài)化投放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及時了解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需要以及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把握幼兒在認知水平、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個體差異,分析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還要讓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游戲玩法和規(guī)則的制定中,讓幼兒成為游戲的真正主人,再根據動態(tài)化投放策略適時地調整區(qū)域材料。
[1]姚明敏.區(qū)角材料投放的層次性策略[J].幼兒教育,2008(3).
[2]靳潔.區(qū)角活動中材料的投放策略[J].學前課程研究,2008(5).
[3]陳云.區(qū)角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幼教天地,2013(6).
[4]周寧.區(qū)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策略[J].幼教天地,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