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龔旭華 段 偉 慕長英
1.重慶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江北區(qū)人民醫(yī)院)(400020);2.重慶市江北區(qū)玉帶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屬于一種臨床常見且多發(fā)的婦科疾病,其發(fā)病可局限在一個部位,也可累及至多個部位[1]。臨床常采取藥物灌腸治療,但灌腸過程中選取不同體位會產(chǎn)生不同的治療效果。為此,本研究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分別選取左側(cè)臥位與俯臥位藥物灌腸并進行效果觀察,為選擇最佳灌腸治療體位提供臨床參考。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②依從性較好;③知情后自愿簽署同意書;④年齡18~55歲;⑤抗生素治療(使用種類僅有頭孢及硝基咪唑類,療程<7d)。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55歲;②哺乳期、月經(jīng)期;③已知對藥物保留灌腸組成成分有過敏;④長期便秘、慢性腹瀉者;⑤合并其他原發(fā)疾病的,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變、代謝類疾病等。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通過。
灌腸前囑兩組患者排空小便,盡量排空大便,做好灌腸準備姿勢,墊一次性治療單,暴露肛門。選取灌腸用肛管,經(jīng)潤滑、排氣處理后緩慢插入肛門。對照組患者采取左側(cè)臥位灌腸,觀察組患者采取俯臥位灌腸,藥物灌腸液體溫度為39~41℃,液面距肛門距離25~30cm,插管深度15~20cm,控制灌腸速度,10~20min勻速滴注150ml藥液。待藥液注完后,對照組平臥位保留藥液,觀察組繼續(xù)俯臥位保留藥液。每日治療1次,每療程7d。兩組灌腸所用藥物均為紅藤湯,其組成成分為苦參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黃柏15g、敗醬草30g、紅藤30g。
比較兩組藥液在腸道內(nèi)保留時間、灌腸后便意感積分、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盆腔包塊、積液改善情況、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情況及臨床療效。灌腸后便意感記錄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便意感越強得分越高;記錄治療前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得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與體征越嚴重。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相關癥狀徹底消失,婦科檢查后陽性體征(子宮活動度受限及粘連固定、炎性包塊、附件壓痛、增厚等)徹底消失;顯效,臨床相關癥狀減輕,婦科檢查發(fā)現(xiàn)子宮及附件粘連與壓痛癥狀減輕,包塊明顯縮?。粺o效,相關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更嚴重,婦科檢查無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痊愈+顯效。
共納入對象120例,其中對照組60例,年齡(37.3±5.9)歲(21~47歲),病程(3.14±0.85)年(0.8~5年);觀察組60例,年齡(37.9±6.2)歲(21~48歲),病程(2.83±0.81)年(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藥液在腸道保留時間(45.7±16.3 min)較對照組長(30.7±5.7 min),便意感積分(0.8±0.5分)較對照組低(1.9±1.0分)(t=14.382、17.827,P=0.000)。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未見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所下降,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盆腔包塊、積液改善情況觀察組56例(93.3%)、57例(95.0%)均優(yōu)于對照組[48例(80.0%)、45例(75.0%)](χ2=4.615、9.412,P=0.032、0.002)。
治療前后,兩組WBC、NEU和LYM比較均未見差異和變化(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水平比較
近年臨床發(fā)現(xiàn)很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的盆腔組織在炎癥刺激下產(chǎn)生病理性增厚癥狀,甚至形成囊性積液,直接影響到抗生素等藥物的滲透[2]。臨床常采取中藥治療、物理治療、抗生素治療及手術治療等,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但還是有很多患者久久不能痊愈[3]。因此,采用何種方法治療成為臨床棘手問題。
近年來,有相關研究指出,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采用藥物灌腸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4]。既往有較多學者對不同體位下藥物灌腸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傳統(tǒng)的左側(cè)屈膝臥位僅作用于直腸,無法達到乙狀結(jié)腸以上,但結(jié)腸吸收藥物活性成分主要在橫結(jié)腸和升結(jié)腸,因而藥效較差。程曉鳴等研究胸膝臥位藥物灌腸的臨床效果發(fā)現(xiàn),與左側(cè)屈膝臥位相比患者療程顯著縮短[5]。左側(cè)臥位是目前臨床藥物保留灌腸時常采用的體位,灌腸后藥液容易潴留于此,刺激患者排便感,保留時間較短,降低了治療療效。而當患者采取俯臥位接受直腸給藥時,讓患者肛門方向保持在斜上方向,使直腸位置抬高,保持直腸位于子宮上方,且骶曲凸面向上,使灌腸液不潴留于此,灌腸液可流入乙狀結(jié)腸,其容量較大,不僅增加灌腸液保留時間,還保證了藥物在直腸內(nèi)的濃度與直腸粘膜對藥液的吸收量[6]。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藥液在腸道保留時間較對照組更長,便意感積分較對照組更低;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更大,盆腔包塊、積液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WBC、NEU%和LYM%均未見明顯變化。表明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采取俯臥位藥物灌腸療效確切,通過延長藥液在腸道內(nèi)保留時間,減輕便意感、癥狀與體征積分,同時改善盆腔包塊、積液情況,但對WBC、NEU%和LYM%無明顯影響。綜上所述,采用俯臥位藥物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延長藥物保留時間,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