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稚霞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最近經常有朋友問:為什么總是提不起精神,干什么都沒勁,生活懶散,疲乏無力;吃東西也沒有滋味,但不吃就餓,吃一點就飽;睡眠不踏實,要么睡不著,睡著了都是夢,起床后感覺還很累,就像沒有睡覺一樣;白天時不時感到頭昏、頭痛,后背就像背著一塊石頭,壓在脖子和肩胛骨之間。
我會問他們:最近有什么煩心事嗎?有什么壓力嗎?這時候他們就開始抱怨了。他們每天周而復始地工作,整個人就像上了弦的機器在不停工作,要么與人打交道,要么與電腦打交道,一天下來就像撒了氣的皮球,回到家里,為了不讓家人和孩子看見自己疲倦的樣子,還得強打精神投入到家務事兒中,如此惡性循環(huán),常常感覺身心俱疲。
如果這些人到醫(yī)院去做常規(guī)檢查,檢查結果大致是正常的,其實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疲勞。
目前社會競爭壓力比較大,很多人總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就像陀螺一樣拼命工作,沒有時間休息、放松,取而代之的是想依賴酒精、煙草、游戲、聊天等來緩解,這樣真的能緩解嗎?不會的,只能雪上加霜,只能加重對身體的損傷,影響臟器功能。人體五臟功能受損,相應的神、魂、魄以及喜、怒、悲、憂、思等情志、心神也會出現問題,就會產生精神疲勞。
在我的門診患者中,中青年人居多,他們出現精神疲勞的幾率高一些。
有人會說孩子不會有精神疲勞,他們整天無憂無慮。其實不然,需分情況,有些孩子,每天生活在父母冷戰(zhàn)、爭吵甚至家庭暴力的氛圍下,令他們的身心承受折磨;即使在溫暖的家庭里,受到眾星捧月般待遇的孩子,在以分數為評判標準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學習的壓力,家長的壓力,同樣也令他們喘不過氣來。
再來看看老年人,有些老年人沒有人陪伴,內心的孤獨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們認為自己是家里的負擔,不斷自責,亂發(fā)脾氣。
在我的患者群中,有一大部分老年人,年輕時生活的重點是工作和家庭,一旦退休了,孩子長大了,突然沒有事情做了,同時也沒有興趣愛好,他們的生活出現了空白區(qū),就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問題,心理上也會產生疲勞。
保證身體陽氣充足
很多人的陽氣被壓抑在身體的內部不能正常運轉,就會出現生活懶散、乏力疲倦等狀態(tài)。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規(guī)律的作息,放下手機,管住嘴,邁開腿,不熬夜,養(yǎng)精蓄銳,可把陽氣調動起來。
修心靜心,放下欲望
精神疲勞主要就是心累,這里的心指的是心和腦。
心累就是想的事情多了,牽掛的事情多了,消耗的心血也就多了。
思慮多了,傷了脾,就像臨床上常見的心慌,主要表現是莫名的心里撲騰,憋氣胸悶,嚴重的會出現瀕死感,什么事情都往壞處想,不能自控,都是心累的表現。心累要適當的調節(jié),學會“放下”。放下欲望、牽掛。
有人會問,每天有那么多事怎么能放下呢!都放下了,又怎么生活呢!其實大家可以先用休息緩沖一下,調整呼吸,聽聽自己真正的心聲。
現在都在談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其實就是讓己心舒服。只有這樣幸福指數才會提升。很多人被欲望蒙蔽了心竅,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忘了初心。要找回初心,只有把蒙在心竅外面的欲望一層一層剝下去,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
制定適合自己的奮斗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每個人實現目標的標準可以不一樣,要用適合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不急不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怎樣才能做到不急不躁呢?只有看到目標不斷地實現,才會有信心走下去。所以要把大的目標分成可行性強的小目標,按部就班地完成,不斷積累,知足常樂,自信心也就慢慢增強了,自然就不會輕易發(fā)脾氣了。整個人平和了,自然也就不覺得心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