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磊
摘要 武運粳23為早熟晚粳良種,自引種以來,表現(xiàn)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抗倒、適應性強等特點,十分適宜在蘇州地區(qū)推廣種植,并深受廣大種植者青睞。根據(jù)幾年來的種植體會,簡述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并提出其主要栽培技術,以供廣大種植者參考應用。
關鍵詞 水稻;武運粳23;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015-01
武運粳23號(原名運2645)系武進農(nóng)科所最新育成的早熟晚粳稻良種,國家新品種保護公告號CNA004396E,由江蘇中江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獨占許可。推廣以來一直表現(xiàn)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質(zhì)優(yōu)早熟、抗病抗倒、適應性強等優(yōu)良性狀,適宜于江蘇省沿江地區(qū)及蘇南稻區(qū)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種植,其推廣面積一年比一年擴大,深受廣大種植戶青睞。
1 特征特性
武運粳23株高97 cm左右,植株較矮,長勢旺,分蘗力強,灌漿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強,落粒性中等,全生育期在158 d左右,屬早熟晚粳型品種。平均有效穗數(shù)306萬穗/hm2左右,每穗實粒數(shù)126粒左右(高的可達150粒以上),結實率在90%左右,千粒重26 g左右,一般產(chǎn)量在9 000 kg/hm2左右,高產(chǎn)田塊產(chǎn)量可達11.25 t/hm2,是目前早熟晚粳中抗病抗倒、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優(yōu)良品種。在抗病性方面:經(jīng)接種鑒定結果,表現(xiàn)中抗倒、中感白葉枯病,感穗頸瘟和紋枯病,條紋葉枯病病情指數(shù)低(抗倒中抗)。大田表現(xiàn)抗條紋葉枯病能力好,田間各種病害發(fā)生較輕,或沒有發(fā)生。經(jīng)米質(zhì)鑒定,達國標三級優(yōu)質(zhì)稻谷標準,燒飯燒粥品嘗,口感較佳。根據(jù)綜合抗性鑒定,表現(xiàn)較好。2014年自引進以來面積達166.67 hm2以上,平均產(chǎn)量達9 190.5 kg/hm2,高于對照品種,由此說明,在蘇州地區(qū)種植是取代武運粳7號較理想的品種。
2 主要栽培技術
2.1 適時播種,培育適齡壯秧
2.1.1 人工手插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大田用種量45~60 kg/hm2,秧齡30 d左右,6月中旬移栽,如果用于直播稻,一般在6月5—10日播種,用種量75 kg/hm2左右。
2.1.2 機插秧。一是壯秧標準。播種時間為5月28—30日,秧齡15~18 d,葉齡3~4葉,苗高12~18 cm,白根多且盤結度好(秧塊卷起不斷提起不散,盤根帶土厚度為2.0~2.2 cm)。二是苗床準備。秧田、大田比例為1∶100,畦田寬度為140~150 cm,溝深10 cm,溝寬30~40 cm,四周的圍溝深為15 cm,畦面要求達到“平”“實”“光”要求。三是育秧物資。大田用種量52.5~60.0 kg/hm2,需要塑料硬盤375張/hm2(硬盤內(nèi)徑為58 cm×28 cm)。育秧專用基質(zhì)1 200 kg/hm2,并準備幅寬160 cm的白色無紡布60 m/hm2。四是種子處理及播種。對應播品種搶晴天曬2~3 d,以促進種子發(fā)芽。藥劑浸種可用17%殺螟·乙蒜15 g+10%吡蟲啉20 g,兌水4.5 kg,浸種2.5~3.0 kg,浸足48 h,撈出即可催芽,如高溫催芽,破胸即可,如常溫催芽,則露白即可播種。根據(jù)機插秧要求,該品種確定播種期為5月28—30日,6月10—15日移栽。采用機械流水線播種,播后在塑料硬盤上覆蓋無紡布。水漿管理揭膜前秧田保持濕潤,灌平溝水爭全苗。揭膜后干濕交替,以干為主,保持不卷葉。育秧期一般追肥2次,第1次在揭膜煉苗1 d后施好斷奶肥,施尿素75 kg/hm2,第2次在移栽前2~3 d追施起身肥,追施尿素112.5 kg/hm2。在病蟲害防治上,用好2次藥,揭膜時防治灰飛虱1次,移栽時用好起身藥,確保秧苗帶藥下田。手插秧田在移栽前3~4 d秧田灌上深水,以利拔秧時少傷苗[1]。
2.2 適時移栽
武運粳23在大田耕翻曬伐后,再灌水進行1次土壤旋耕,水耙平整,做到田平寸水棵棵到。人工插田的5月中下旬播種,6月中下旬移栽,規(guī)格為13 cm×23~30 cm,栽24萬~27萬穴/hm2,基本苗90萬~120萬株/hm2。機插秧田采用高速插秧機移栽,5月28—30日播種,6月13—15日移栽,秧齡15~18 d,采用株行距15 cm×30 cm的寬行,密植栽插21萬穴/hm2,基本苗達67.5萬株/hm2 [2]。
2.3 科學施肥
武運粳23大田栽培全生育期需純N 270~300 kg/hm2,并做好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施肥原則:應掌握“前重、中控、后補”的原則,基蘗肥與穗粒肥之比為7∶3為宜,結合促花肥,施氯化鉀150 kg/hm2。具體運籌為基面肥施碳銨750 kg/hm2+三元復合肥375 kg/hm2。分蘗肥分2次追肥,第1次在移栽后2~3 d結合施除草藥,追施尿素150~180 kg/hm2,18~20 d后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120~150 kg/hm2,穗肥在8月初追施,追施尿素75~90 kg/hm2 [3]。
2.4 水分管理
武運粳23品種的灌水原則為“淺水插秧、深水活棵”,活棵后淺水勤灌,促分蘗發(fā)棵。中期灌水以淺水勤灌為宜。7月20日左右夠苗擱田。擱田標準為“田邊麻絲天、田中不污腳”,基本達到清水硬板的要求。后期灌水以濕潤灌溉,干濕交替為主,割稻前1周放干田中水,以確保該品種水稻青秀挺拔、稈青籽黃、活熟到老[4]。
2.5 認真抓好病蟲害防治
播種前抓好藥劑浸種,可用17%殺螟乙蒜15 g+10%吡蟲啉20 g兌水4.5 kg浸種2.5~3.0 kg,浸足48 h,以防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條紋葉枯病及白葉枯病。秧田期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 g/hm2+25%吡蚜酮300 g/hm2兌水900 kg/hm2噴霧,以防治秧田期灰飛虱、白背飛虱、薊馬、大螟、二化螟。移栽前施肥起身藥,移栽后3~4 d施30%芐嘧磺隆·丙草胺2 025 g/hm2,采用二次稀釋法拌化肥均勻撒施并保持水層3~5 d。大田前期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 g/hm2+25%吡蚜酮300 g/hm2+30%苯醚甲環(huán)唑300 mL/hm2+8%井岡霉素3 000 mL/hm2兌水900 kg/hm2噴霧,以防治大螟、二化螟、飛虱、薊馬、稻縱卷葉螟及紋枯病。大田后期及孕穗期施用25%甲維·茚蟲威187.5 g/hm2+25%吡蚜酮600 g/hm2+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3 750 mL/hm2+24%井岡霉素750 mL/hm2兌水900 kg/hm2大機噴霧,以防治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紋枯病。穗期病蟲害用40%二嗪辛1.5 kg/hm2+25%甲維茚蟲威187.5 g/hm2+25%吡蚜酮750 g/hm2+20%井三環(huán)1 500 mL/hm2+24%井岡霉素750 mL/hm2兌水900 kg/hm2噴霧,以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褐飛虱、稻縱卷葉螟、大螟。孕穗前必須認真抓好大田拔草工作。但是特別要注意做好穗頸稻瘟病的防治。
3 參考文獻
[1] 穆再芹.云南省水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J].河南農(nóng)業(yè),2017(11):1.
[2] 朱金鳳,文德明,任哲,等.水稻機械化插秧栽培優(yōu)點與關鍵技術[J].作物研究,2016(7):818-819.
[3] 朱德峰,張玉屏,陳惠哲,等.中國水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8(17):3404-3414.
[4] 劉士玢.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研究[J].農(nóng)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