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世說新語》中有關(guān)女性形象的內(nèi)容相對較少,但足以凸顯出魏晉女性在時代潮流中的不一樣的性情特點和生活情態(tài)。無論是遵守傳統(tǒng)封建道德的賢德淑女,還是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貞潔烈女,在言行舉止中無不體現(xiàn)了帶著魏晉風骨的鮮明獨特的女性意識。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謝道韞這位奇女子了,她的超凡人格與特異才學成為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奇跡,是魏晉的一朵奇葩。
關(guān)鍵詞:《世說新語》 女性形象 謝道韞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志人小說。由于魏晉時期的獨特社會風氣,所以這一時期女性的言行舉止也受到了社會變化的影響。謝道韞作為魏晉時期的一朵奇花,在《世說新語》中也有展現(xiàn)她鮮明人格的筆墨,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也存有她的作品。雖然保存至今的史料不多,但是仍給我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深刻印象。
一.思想獨立 才學縱橫
所謂封建社會,其實是男權(quán)主義社會,女性一向是男權(quán)主義的附屬品,因此古代的女性不參與任何黨政交鋒和權(quán)力斗爭,更談不上什么獨立的思想,男女的平等。古訓即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是女性的標準像,若要表現(xiàn)出特別的才能,那就成了大罪。但是魏晉是一個特別的時代,那時的女性似乎特別擁有卓越的才學,風雅卓群、無所畏懼的精神,同時他們也有女子應(yīng)有的敏銳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斷力。這其中最耀眼的非謝道韞莫屬。
《世說新語》中講到謝道韞對自己丈夫王凝之的數(shù)落,首先這是一般封建女子都不會有的行為,但是謝道韞卻毫不避諱,直接數(shù)落:“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說新語·賢媛》)似乎其夫王凝之的存在簡直就是天大的怪事,真不該有他這樣的人出現(xiàn),更何況成為她謝道韞的丈夫!這樣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魏晉的女性不僅在婚戀上有表達自己看法的勇氣,直接數(shù)落自己丈夫的無能,其實間接表達了欲爭自己做主的權(quán)利,而且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也想進一步爭取男女平等的地位。這類行為完全可以視作是早期女性意識的覺醒和體悟。這樣的舉止言語,自然是出于她的內(nèi)心,而能夠產(chǎn)生并且表現(xiàn)出來,更可以看出她對生活,對人生,對婚姻肯定有過自己的獨特思考和認識,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截然相異,與社會習俗迥然不同,顯然得于自己的獨立思想。比較驚人的是,這類舉動在以后各代都沒有出現(xiàn)過,如何評價實在是很難的。
其次,謝道韞志向高遠、才學驚人,不僅丈夫王凝之不能與之抗衡,就算是學問再大、知識更廣闊的士子大多也不是她的對手:
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蹦耸┣嗑c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
這則材料《晉書》編撰者也收入《列女傳》中,可見其可信性。東晉名士以能談為尚,清談爭勝則是常見且比較彼此高下的現(xiàn)象。謝道韞在她的小叔子王獻之理屈詞窮之時,勇敢地站出來,為獻之解圍且取得辯論的勝利??腿瞬坏貌磺纱丝梢娖潆m為女流而不亞男士。這其中學識、口才、機變,盡在其中。作為一名女性,她不僅對自己要求甚高,對于她不上進的弟弟,也嚴格要求,嚴厲的指責道:“汝何以都不復(fù)進,為是塵務(wù)經(jīng)心,天分有限?”(《世說新語·賢媛》)謝道韞這里特地強調(diào)了弟弟精進學業(yè)的事,不僅反映出她個人超前的教育思想意識和對于家族的憂患和責任觀念,同時也深層次反映出魏晉時期世族大家對于其成員的家庭教育問題的關(guān)注。
謝道韞在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詠絮才”。事載《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蔽覀冏屑毱肺秲扇怂鶖M,顯然謝道韞的比喻更為貼切,甚合江南大雪紛紛之狀,難怪謝安要“大笑樂”了!這種當場考試能夠如此迅捷而準確的反應(yīng),實為難得,其才可見。
二.人格高尚 林下風致
“林下風致”最早是人們對“竹林七賢”瀟灑風流的概括,在文獻中,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世說新語·賢媛》中,在《漢語大辭典中》,指的是女子有姣好的面容和高雅的舉止。在古籍《宣和書譜》卷十中這樣寫到:“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當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逼鋵嵙窒嘛L致這個詞本是不單指女子的,只是后來被大多數(shù)文人用來表現(xiàn)女子類的超凡脫俗、不落塵俗的風度韻致。早在元代的《圖繪寶鑒》卷三中就提到:“王夫人神情散懶,故有林下風氣。”由于謝道韞具有“竹林七賢”的氣質(zhì),與一般的女子有不一樣脫塵的氣質(zhì),所以當時這也是人們對她最好的評價,在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始終傾慕著嵇康的才學和人格,贊揚嵇康無所畏懼、飄飄然的高尚節(jié)操和品行。
嵇康一生追求恬然安逸的歸隱生活,正如他的《游仙詩》中所說:“長于俗人別,誰觸睹其蹤?!憋低ㄟ^這首詩表達了不愿與當時世俗同流合污,抒發(fā)高舉遠行之志。六朝人都愛模擬古詩樂府借以來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謝道韞就模仿嵇康寫下了《擬嵇中散詠松詩》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
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首先題目就表明了她對嵇康的贊美和崇敬,和他一樣有著對自由的渴望,人格獨立的向往?!斑b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這一句表面上是在贊美松樹不畏嚴寒、萬年長青的人格,實際上是在贊美嵇康像松樹一樣無所畏懼的高尚節(jié)操,同時也是希望自己能像嵇康一樣擁有美好的品德。嵇康在自己的詩中寫道“王喬棄我去,乘云駕六龍”,看到王子喬騰云駕霧,騎鶴升天之后的羨慕及崇拜,于是謝道韞就發(fā)出了:“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的感嘆,寫出了自己不能騰升高飛,只有等仙人王喬來接引,內(nèi)心的煩悶。最后兩句才是真正謝道韞想要借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搖”,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人生苦短,只能隨命運擺布,同時她也希望可以遠離世俗,過只屬于自己的閑云野鶴的生活,由此更增添了對自己前路遙遙無期的內(nèi)心的迷茫之感。endprint
謝道韞保存至今的詩作雖然不多,但從上面那首就可見一斑。她作為古代的一位女性,仰慕竹林名士嵇康,足見其超凡脫俗的人格,而作品中表露的鄙視現(xiàn)實庸俗人生的情緒,可以讓讀者想見其高標出世的品格和偉岸不群的自身形象。在搖搖欲墜的東晉,一般名士比較傾向的是如山濤那樣與世俯仰,和光同塵的富貴榮華而虛偽萎縮的人生。至于嵇康這種高蹈出世,鐵骨錚錚的人格,文人只能高山仰止,不敢以現(xiàn)實踐行的。謝道韞雖為女性,卻有著嵇康一般內(nèi)質(zhì)和行為,實在是可欽可敬。
三.運途坎坷 熱愛生活
在魏晉的這個思想沖擊的時代,女性更是在追求自身才學的同時,在社會中初露頭角,展現(xiàn)出有別于其他時代女性的別樣風姿。她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格,用獨特的女性視角來看待這個社會。同樣,她們對于這個時代帶給他們的傷痕,在反抗的同時更多的是自己的無奈。
上引《世說新語·言語》的記載,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一句而流傳千古。其實這里首先體現(xiàn)了她在詩歌才學上卓越的成就;其次她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往往帶著獨特的女性視角,她對于景物有著細致的觀察和具體靈活的運用想象加以聯(lián)想,賦予物象別致的色彩;同時,將北風飛雪的嚴寒冬景比做東風吹綿的和煦春風,表現(xiàn)出作者開朗樂觀的胸襟和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由此也看出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從歷史記載來看,謝道韞高壽,這一定程度上與其熱愛生活,精神積極有關(guān)。不過,她的人生旅途并不平坦。時代動亂,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謝道韞先是因為家族的政治聯(lián)姻,她嫁給了一流貴族瑯琊王氏。王羲之自身才學非凡,他的幾個兒子也多為時代翹楚,然而王夫人的丈夫卻是其中最為窩囊的一個,整天只會求神拜道,在歷史上既無家族的書法優(yōu)勢成績,也無文學佳作膾炙人口。后來因?qū)O恩農(nóng)民軍的攻擊,丈夫與其他家人悉數(shù)被害。家破人亡之后,她選擇了遠離世俗,在會稽獨居,終身未改嫁。獨自一人,度過余生。她晚年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在其《泰山吟》中窺見一斑:“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fù)非匠,云構(gòu)發(fā)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贝嗽娋褪窃跂|晉晚期,政治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的政治環(huán)境中寫下的。“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全詩一開篇就吟詠泰山的巍峨高大,直刺云霄。在贊美高娥逶迤的泰山時,發(fā)出了:“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的“謝道韞之問”,敢問自然,為什么讓我一生如此播遷?雖不乏沉悶之感,然而女詩人還是希望寄寓(宅)于自然之中,甚至勇敢地享盡天年。其豪爽之氣和熱愛生活的熱情至老不衰?!胺枪?fù)非匠,云構(gòu)發(fā)自然”,在形容泰山的同時折射出鮮明的魏晉時代特色,從對泰山的景仰和贊嘆的同時聯(lián)想到個人身世的坎坷與艱辛。面對如此的泰山和神秘莫測的造物者,沒有因為自身遭遇而哭泣,而是決心投身于雄壯奇?zhèn)サ目諝庵校槕?yīng)時代自然,與山相守,以此終享天年:“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在表現(xiàn)她對大自然真摯而熱烈的愛的同時透露出她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堅強不屈的人格魅力。
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是一個思想開放的大時代,也是一個沒有任何塑造模式的朝代。這一時期的女性沖破了封建倫理道德中的三綱五常,打開了女子自由獨立思想的枷鎖,在追求男女獨立平等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對女性的內(nèi)在美的欣賞和追求。
(作者介紹:曹楚悅,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論文指導老師:周海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