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杰
[摘 要]“底線思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改革方法論和科學思維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改革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以歷史選擇論為視角,分析“底線思維”在歷史選擇過程中內含的豐富哲學意蘊,對我們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指導治國理政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從“底線思維”的歷史辯證來看,底線思維下的危機選擇是對西方經濟學最優(yōu)選擇論的歷史超越;從“底線思維”的邏輯辯證來看,底線思維必然要求我們避免歷史選擇過程中的盲目性,變盲目選擇為自覺選擇;從“底線思維”的實踐辯證來看,現實的實踐活動要以高線為目標,底線為保障,二者辯證統(tǒng)一。自覺地把“底線思維”運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領域,對有效提升治國理政科學化水平大有裨益。
[關鍵詞]底線思維;哲學辯證;危機選擇;自覺選擇
[中圖分類號] B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7)12-0028-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講話中向黨員領導干部提出“底線思維”的概念,要求黨員干部要“強化底線思維”,提高“底線思維能力”?!暗拙€思維”無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員干部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治國理政也要堅持“底線思維”?其關鍵在于“底線思維”是一項重要的改革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改革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對我們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和指導改革實踐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唯物史觀下的歷史選擇論為視角,分析“底線思維”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內在依據,有助于我們增強自覺運用“底線思維”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一、“底線思維”的歷史辯證:從最優(yōu)選擇到危機選擇
唯物史觀揭示,歷史活動就是人類追求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它對社會集體意志進行選擇,淘汰掉不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集體意志,選擇與歷史發(fā)展方向一致的集體意志,進而形成改造全社會的集體行動。在理想狀態(tài)下,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為人們的意志選擇提供多種可能性空間,然后社會集體意志從各種方案中進行最優(yōu)選擇使其變?yōu)楝F實。這種在各種社會集體意志中選擇最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最符合人的生存發(fā)展的選擇方式就是一種最優(yōu)選擇。最優(yōu)選擇思想根植于西方傳統(tǒng)思潮,突出表現在西方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即“理性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完備地掌握所處環(huán)境的各方面知識和信息,并且具有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能根據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在備選方案中做出最優(yōu)選擇。①
我們不否認“理性經濟人假設”在經濟學理論研究中的重大價值,但這種假設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其現實基礎和現實適用性十分薄弱。由此產生的最優(yōu)選擇思想也不符合真實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客觀進程。首先,現實中由于個人理智的有限性,個人在社會地位、知識結構、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同時受到各種客觀力量的制約,個人很難在各種備選方案中做出最優(yōu)選擇,那種從先驗的人性出發(fā)來推演經濟關系存在的理論在現實中是站不住腳的。其次,從普遍聯(lián)系的角度看,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很難評判當前的選擇就是最優(yōu)的選擇,同時事物是多維的,外部世界的各種條件是高度復雜和不斷變化的,并不能任意選擇。最后,什么樣的選擇是最優(yōu)選擇,只有經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才能證明,但歷史是無法回頭、重復和還原的,不能說當時條件下的選擇就一定是最優(yōu)選擇。以俄國革命實踐為例,十月革命后,蘇俄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幫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挺過危機,但和平年代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卻造成了嚴重的危機,這時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使蘇俄擺脫了危機。但新經濟政策未必就是最優(yōu)選擇,它只是在具體歷史條件下使蘇俄擺脫危機的一種現實選擇,也不能把它定性為最優(yōu)選擇。
社會歷史前進的每一步從來不是最優(yōu)選擇,那么社會歷史發(fā)展怎樣選擇前進的方向?是“底線思維”指導下的危機選擇。只有當一種集體意志所形成的集體行為最后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可以明確預見到人類社會再這樣發(fā)展下去無法持續(xù),人類才會做出新的選擇。不達到威脅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危機狀態(tài),人類很難進行新的選擇。底線實際上就是一種危機狀態(tài),克服這種危機狀態(tài)就是守住了底線。底線的制定也并不是隨意的,底線是由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如果失去這個底線就會導致人類社會無法繼續(xù)生存下去。習近平提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對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設定各種底線,不要觸犯底線,推進改革開放各項事業(yè)更要守住底線,實際上體現的就是一種“底線思維”。比如中國的大氣污染狀況如果任由其發(fā)展必然持續(xù)惡化,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fā)展?,F實的環(huán)境危機加速倒逼中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推動低碳經濟發(fā)展。因為有了現實的危機,現實的發(fā)展道路無法維繼下去,就必需選擇另一條發(fā)展道路,這就是危機選擇。馬克思的思想中也內在蘊含“底線思維”,主要體現在“兩個絕不會”的論斷上,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雹谠鹊纳鐣贫冗€能容納生產力的時候,它是絕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只有當這個社會制度不能容納現存的生產力時,社會生產生活無法繼續(xù)下去,才會選擇另一條道路。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方向選擇從來不是最優(yōu)選擇,而是危機選擇,社會歷史在危機中進行,并在克服一個個危機中不斷前進,這才是體現歷史必然性的現實的選擇。每個人通過社會關系結構實現自己的意志,最后形成社會的集體意志和集體行為,當這個集體意志和集體行為已經危及到社會和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時,另外一種反對這種意志的集體意志就出現了,從而糾正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尋找到一種符合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新的集體意志。選擇的結果就是人類能夠擺脫危機,繼續(xù)生存下去。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困境,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無法繼續(xù)維持下去,必須要選擇一條新的道路,這時候有了羅斯福新政,通過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緩解了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革命和改革總是在危機中發(fā)生,這就是“底線思維”,危機選擇就是“底線思維”的運用。歷史并不是在最優(yōu)選擇中來表現他的歷史必然性,不是在最優(yōu)選擇中前進,歷史恰恰是在危機中,在不斷擺脫危機的過程中,來彰顯他的歷史必然性。必然性并不是最優(yōu)性,只有那些能夠擺脫危機的鐵的選擇才能形成鐵的意志,最后形成變革社會現實的集體行動。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新的危機,習近平提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五大發(fā)展理念下的治國理政新實踐,正是“底線思維”要求下的新的歷史選擇。endprint
綜上所述,“底線思維”指導下的底線選擇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最重要的選擇方式,選擇的結果就是擺脫危機。只有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歷史的必然性與客觀規(guī)律才會顯示出來,底線規(guī)律是客觀規(guī)律最鮮活的表現。
二、“底線思維”的邏輯辯證:從盲目選擇到自覺選擇
社會歷史的客觀進程是“底線思維”下的危機選擇而非最優(yōu)選擇,但在這個選擇過程中減少歷史選擇的代價,是“底線思維”的必然要求。很多時候危機選擇往往是一種盲目選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在盲目狀態(tài)中,人類即使不知道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也會被歷史規(guī)律所支配做出新的選擇。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戰(zhàn)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中華民族不想滅亡,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tǒng)一,就選擇了秦朝統(tǒng)一六國。但秦朝實行暴政,又產生了新的危機,歷史在危機中選擇了漢朝取代秦朝,歷史就在這種危機選擇過程中向前發(fā)展。但這種選擇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只是盲目地適應了歷史的需要。這種盲目狀態(tài)下的危機選擇缺陷就是代價很大,很容易造成新的危機。所以“底線思維”就必然要求人類自覺掌握怎樣降低歷史選擇的成本,從歷史的盲目選擇進到自覺選擇。
人類通過掌握自己的底線而自覺預言危機選擇的結果,這仍然是進行危機選擇,但這種危機選擇不是通過真實的過程,而是通過底線預言,自覺地按照這種危機選擇的規(guī)律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方向。自覺的危機選擇有以下要求:首先,需要掌握客觀規(guī)律,掌握真實情況,遵循經驗,分析客觀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科學地預見問題,從而確立底線,并努力做好應對未知風險的準備。其次,“底線思維”承認風險客觀存在,但更加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對風險或危機的影響,在“底線思維”的指導下預言各種可能的結果,在自身的能力范圍內做出積極的準備,選擇能使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進行底線選擇。最后,“底線思維”要求人類不斷增強對社會對自然的理性認識,以更好地預測風險和轉化危機。
危機選擇的路徑是社會實踐所得的理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們從探索性實踐中獲得的理性認識成果愈多,對未來實踐的自覺性、預見性和主動性就愈強?!雹廴祟惖睦硇哉J識來源于不斷的社會實踐,對社會歷史發(fā)展更好的理性認識離不開人類的實踐活動。人類要用自己有限的理性自覺進行危機選擇,根據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和把握去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與挑戰(zhàn),選擇一條能夠使自己擺脫危機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被歷史必然性所牽引。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有兩種合力,一種是通過自由市場意志形成的合力,它被資本所支配;還有一種是政府權力形成的合力,兩種合力的單獨作用都有其盲目性和弊端。這時候“底線思維”就要求我們進行自覺的危機選擇,深化認識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預言可能產生的結果,選擇一條適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道路,減少盲目選擇的代價,變盲目選擇為自覺選擇。
此外,自覺的危機選擇并不等同于危機意識。危機選擇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是主觀設定人為制造危機。危機選擇是一種現實的危機,現實的危機在盲目狀態(tài)中已經被表現出來了,成功的危機選擇都是現實危機的擺脫或解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紅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給中央紅軍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這時候才有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遵義會議,挽救了黨和革命,挽救了紅軍,選擇了一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道路。這就是現實的危機選擇。另一種是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對潛在危機的感知及應變能力,具有主動性、預見性的特點。危機意識也分兩種情況,有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是對諸多因素和條件做出綜合性的考察與分析,從而制定出抑制危機的策略和戰(zhàn)略,這就是通過危機意識實現的自覺的底線選擇。還有一種是錯誤夸大的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意識并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只是盲目夸大可能產生的危機。
綜上所述,“底線思維”要求人們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對社會歷史規(guī)律進行自覺理性的預言,從而提出合理的選擇,而不是被盲目的危機選擇所牽引。
三、“底線思維”的實踐辯證:底線為保障,高線為目標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边@個“預”就是有備無患、遇事不慌,充分估計可能引起的最壞結果,這是古人對底線思維高度凝練的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在面對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核訛詐時,也曾強調“問題要放在最壞的基點上來考慮”④,并據此提出了我們的應對之策,使中國不至于面對其他國家的核訛詐而處于被動地位。此外“底線思維”除了對預知的風險進行積極的防范,其重心更在于防止突破底線的最壞情況發(fā)生?,F代社會環(huán)境越發(fā)復雜,隨時需要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和挑戰(zhàn),除了可以預見的隱患,人們面對的往往是更多不確定甚至不可預知的風險因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提前做好防范完全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人們從大局出發(fā),更多地從自身的需求和能接受的最糟糕的結果入手確定底線,在行為選擇和決策制定時以底線安穩(wěn)為前提,做好充足的準備,提前預防預警,避免因底線失守而造成難以接受的后果。
同時“底線思維”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一種關注矛盾轉化的思維和決策過程,它著眼于負面后果,建立防范體系;在防范的同時,更在于積極轉化,從壞處準備,向好處努力。郭化若在研究《孫子兵法》時指出,面對戰(zhàn)爭,“孫子認為要把主要方面放在兩種準備上,即必須看到有最好的可能,提高勝利的信心;同時又要做最壞的打算,準備應付不利情況的發(fā)生?!雹菀虼?,凡事做了最壞打算,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再在底線的基礎上追求好的結果,最終結局經常有很好的收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⑥這里告訴我們善于運用“底線思維”不是守著底線過日子無所作為,而是以底線作為牢固的保障,才能有信心有動力去追求高線和更好的結果,做到“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統(tǒng)一。
以危機選擇為底線,朝最優(yōu)選擇方向努力,這樣的選擇才最具有現實可能性。最優(yōu)選擇只能作為一個號召和努力的方向,不能作為強制性的要求,更不能以強制性的最優(yōu)選擇形成的社會集體意志去要求每一個人,這種集體意志形成下的社會反而是沒有自由度的,在沒有選擇自由度的情況下,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就完全被扼殺了,這種最優(yōu)選擇是無法實現或無法維持的。只有在“底線思維”的要求下守住底線,才能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才有達到好的結果的可能性??梢源_定最優(yōu)的目標,但要給人一定的選擇自由度。但自由是有邊界的,自由度的邊界就是底線,底線之上就是人們可以追求的廣闊的自由空間。與最優(yōu)選擇不同,底線選擇恰是給人類社會一定自由度的選擇,有自由度的選擇才是現實可能的選擇,才能真正形成集體意志,形成變革社會的力量。底線已是能接受的最差情況,突破底線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底線之上可以適當放松,逾越底線的行為是絕對不可以縱容放任的。表面上看底線是最低要求,最不起眼,似乎最不重要,但事實上只有守住底線,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才能建立起來,人才能享受社會關系帶來的自由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底線思維”,但也講最好的狀態(tài),有了底線做保障,人們才可能在自由空間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追求高線目標。endprint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fā)展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面對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底線思維”作為一種邏輯嚴謹,適用性、實用性極強的科學思維方法論,對指導經濟社會轉型、謀改革發(fā)展全局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更清醒地認識中國社會改革發(fā)展的現狀。運用“底線思維”可以克服改革發(fā)展過程中的恐懼和畏難心理,鼓勵人們勇于面對現實和矛盾,對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有更加清醒的認知,擺正應對困難、解決矛盾的心態(tài),預見并接受可能出現的最差情況,做好準備,做到心中有底,堅定改革發(fā)展的信心。其次,有利于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和挑戰(zhàn)。從自身需求出發(fā),明晰自身的底線在哪里,以自身能接受的最壞情況為準做好預防準備,使不確定性風險的最壞可接受后果確定化。這個最壞可接受后果便是行事的“底線”,在“底線”之上做出努力,從而增強風險的人為可控性,為決策主體在進行決策選擇時提供依據和方向。最后,有利于明確改革發(fā)展的方向。運用“底線思維”可以使改革發(fā)展有章可循,以“底線”為準則,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應對當前、兼顧長遠,讓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從而善于取舍,看到改革發(fā)展的遠景,明確改革發(fā)展的方向,謀劃改革發(fā)展的全局,牢牢掌握改革發(fā)展的主動權。
綜上所述,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最優(yōu)選擇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而現實的社會歷史進程在克服一個個現實的危機中不斷發(fā)展?!暗拙€思維”指導下的社會能充分發(fā)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又使每個人的積極性處于正確的軌道上,只有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攻堅克難,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人的實踐力量,使社會不斷前進。在中國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自覺地把“底線思維”運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領域,對我們有效提升治國理政科學化水平大有裨益。
注釋
①馬艷,周遇奇.論相對理性經濟人假設[J].海派經濟學,2007(19).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③習近平.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新實踐[N].人民日報,2003-08-25.
④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6.
⑤司馬琪.十家論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
⑥楊永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思維方法[N].學習時報,2014-09-01(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魯品越.鮮活的資本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魯品越.底線思維是習近平戰(zhàn)略思想重要組成部分[N].解放日報,2016-08-04(8).
[5]李彬彬.習近平總書記“底線思維”的理論解析[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1.
[6]陶文昭.治國理政的底線思維[J].黨政研究,2015.5.
[7]李崇富.論治國理政的“底線思維”[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3.
[8]王海,甄巍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閾下的“底線思維”透析[J].河北大學學報,2014.11.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資本全球化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邏輯研究”(2016FZX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
責任編輯:周奕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