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西林縣弄汪希望學校(533505)
《盧溝橋烽火》一文講述了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侵略者的歷史事件。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要讓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不一樣的感情色彩,還要讓學生的思想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學生的心靈中樹立起一座勇氣的豐碑。
形式是文本的載體,是承載了思想的軀殼,形式本身不帶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但是,融入了言語的形式,就如同魂靈找到了一副軀殼,復蘇成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許多教師在教學《盧溝橋烽火》時,往往是將復述課文作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停留在歷史事件的教學中。這樣生硬的教學灌輸,學生雖然可以獲得知識,也能夠應付考試,但是這樣的教學卻缺少了“語文味”?!侗R溝橋烽火》這篇課文不僅僅講述了一個歷史事件,在那濃郁的戰(zhàn)斗氛圍中還有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從言語形式中感受鮮活的文本思想應該是本課教學的著力點。
師:(讀課文片斷)“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边@一段中描繪了怎樣的場面?
生:描繪了在威武不屈的正義面前,侵略者都獲得了應有的下場。
師: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生:鬼哭狼嚎、抱頭鼠竄。
……
在這樣的設計下,教師由詞入手,結合PPT的展示,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盧溝橋事變”那一段威武的歷史,也在詞語的運用中學習到了課文的寫作手法,人物對話的精練。教師通過范讀幫助學生梳理文脈,也在趣味的師生對話中真正將言語融入進來,使學生感受到了言語形式的鮮活。
語文教學是一個聽說讀寫的過程,如果光有言語形式的朗讀,那只是完成了教學形式的第一步——親近文本。我們在親近文本的基礎上還要走進文本,讓學生與作者進行文字間的交流溝通。讀自然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教師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還要通過介入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分析,把握言語品質(zhì)的敏銳度,從而完成語文實踐過程。
在《盧溝橋烽火》這篇課文中,教師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個性化”朗讀,以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總結分析。
(PPT呈現(xiàn))
面對日寇,我們 。
面對敵軍,我們 。
盧溝橋的 見證了這些。
中國共產(chǎn)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 。
師:我們抓住哪些詞語就能理清“盧溝橋事變”的發(fā)展脈絡?
以填空的形式,將文章的脈絡展示到學生面前,讓學生一邊填空,一邊總結文章,感受當時我軍與日軍的戰(zhàn)爭,感受我國軍民之間的同仇敵愾,這是課文教學的重點。教師通過多媒體的介入,使學生不再是初嘗文本,而是真正走進了文本,在人物形象與對話當中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本拓展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拓展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聽說讀寫。所以教師在教授《盧溝橋烽火》這篇課文時,要創(chuàng)新拓展環(huán)節(jié),利用文本拓展將生活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可以利用PPT先為學生展示“盧溝橋事變”中的感人片斷,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軍與日軍的殊死搏斗,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振奮與自豪之情。接著,教師再為學生展示抗日戰(zhàn)爭期間許多感人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雖然離我們很遠,但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卻是一直流傳了下來。最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課外收集一些與抗日有關的感人小故事,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也可以詢問家中的長輩,看看自己家中的長輩對抗戰(zhàn)有著怎樣的看法。在下次課中進行展示。
這樣的趣味拓展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課文結合起來,課后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收集關于抗戰(zhàn)的小故事,來到學校后與其他同學分享。在課外拓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抗戰(zhàn)的小故事,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在講述的過程中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學習質(zhì)量得到了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愛國精神獲得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