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鹿苑小學(215600)
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育界的焦點與熱點,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關注與重視。那么,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應走向何處呢?筆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作;文化傳承與理解。具體在實施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語文是人文學科,這里的人文不僅指人性、文化,而且還包括一些情意、審美、道德情感等范疇的內容。因此,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指向,最終目標指向是通過人文塑造出學生良好的人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如蘇教版語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主要講了湯姆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由于釣魚的時間不是鱸魚開放的時間,在爸爸的要求下,湯姆不得已把這條魚放掉了,這件事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明白良好道德準則的形成是與個人的自覺意識有著密切關系的,我著重從爸爸帶湯姆釣魚的時間、地點以及魚很大等方面引領學生去品讀、感悟,使學生明白了湯姆爸爸對兒子的教育對其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樣教學,凸顯了人文屬性,促進了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引領學生仔細挖掘文本語言、品味感悟語言。如此教學,有助于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為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奠定了基礎。
核心素養(yǎng)下的重塑學習活動不是對原有學習活動的擯棄,而是指教師在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并盡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從而使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學習活動中得到自然滲透,達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如蘇教版語文《莫高窟》一課,主要介紹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等,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在教學這一課時,在關于敦煌壁畫的描寫上,我讓學生先自己朗讀,然后說說敦煌壁畫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學生說:“敦煌壁畫有佛教故事,有民間生活,有自然風光……內容可真全面??!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見識一下,開開眼界。”有學生說:“那個飛天壁畫太美了,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讓人目不暇接……”在學生興致最濃的時候,我趁機追問:“看到這些壁畫,你還想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我為敦煌有這樣的壁畫而感到自豪?!庇袑W生說:“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技術,那些形態(tài)逼真的壁畫是怎樣畫上去的呢?古人太了不起了!”就這樣,根據教學的需要,我對學習內容進行了重組。這樣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得到了發(fā)揮,有助于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首先把教學目標放在了教學內容以及文本的表達方式上,以使學生既得言,又得意。在此基礎上,我又對學習活動進行重組,著力于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的滲透與挖掘。如此教學,真正把文本的教學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光是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得過程,還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良好品格等形成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適當保持課文的張力,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如蘇教版語文《金子》一課,主要介紹了彼得隨著大伙去淘金,結果一無所獲,他不甘心,也沒有灰心,而是想辦法找到賺錢的門路,最后終于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人們,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付出辛苦的勞動。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獲得對課文真切的情感體驗,并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在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問題:“從文本的語言描述中你讀懂了彼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身邊有彼得這樣的人嗎?如果你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你會怎樣去克服?”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觀察社會、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還可以使文本更具張力,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通過閱讀,我不僅讓學生對彼得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通過恰當問題的提出,擴張了文本的張力。這對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以及品格的提升等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總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對學生進行滲透。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定然會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