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廣陵區(qū)沙口小學(225002)
《三打白骨精》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贊揚了孫悟空堅定不移、機智勇敢的精神。這篇神話故事選自《西游記》,很多學生都看過相關的動畫與視頻,如果教師在教授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對這篇神話故事學習的興趣就不濃。只有創(chuàng)新教材的使用,以“典”帶面,輻射課外,促進課內(nèi)外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離不開激趣導入。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好奇心重的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導讀,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中,他們就能更好地融入課堂。
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學中,教師在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在孫悟空兩次打了白骨精后,唐僧對孫悟空說:“你走吧!”畫面在這里停止,學生仿佛進入了《西游記》的世界當中,看到了孫悟空的不愿離去,看到了唐僧對孫悟空的決絕。這時,教師相機提問:“為什么唐僧要趕孫悟空走呢?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認為,肯定是孫悟空犯了錯誤,師父才要把他趕走的;有學生認為是唐僧與孫悟空吵架了……這樣的質(zhì)疑問答在課堂一開始就使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此時,教師先不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而是讓他們帶著問題,看一看這個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什么,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文章的高潮部分,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再次走進課文,理解課文,更好地總結出了文章的脈絡。
語文是一個聽說讀寫的過程。通過朗讀能使學生體會到段落與段落之間銜接的妙處,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上的差異,也能在不同語氣的朗讀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所以,在教學《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部分,從而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著,讓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分別總結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在讀出不同人物性格時需要用到哪種語氣。這一階段學生就會在親近文本的基礎上走進文本,對文章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例如,在讀到唐僧這個人物的時候,因為他是和尚,所以要說話緩慢,充滿哲理;孫悟空是一只猴子,十分跳脫,在讀的時候要稍稍快一些,要充滿生機與活力。在小組代表朗讀的過程中,班上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交流中,對文中人物形象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也逐漸摸索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同時上講臺演一演課文內(nèi)容。分角色朗讀一直受到學生的喜愛,學生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會對文章中的對話認真揣摩,也會反復練習人物的動作,如模仿猴子的動作、模仿妖精的妖嬈等。在這樣多種形式的朗讀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學生也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掌握了閱讀的個性方法。
課外拓展并非只局限于課堂之外的教學,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文本以外的知識,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夠主動對不同的文本進行探索。這體現(xiàn)了課堂拓展的重要性。在課堂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于文本的內(nèi)容,可以為學生介紹書籍,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相關的內(nèi)容,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拓展視頻,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去讀一讀原版的《三打白骨精》,看看課文中改編了多少內(nèi)容,再說一說自己更喜歡課文的表達形式還是《西游記》中原版的表達形式。畢竟在原版當中,我們的孫悟空還是被唐僧趕走了,而最終師徒二人經(jīng)過一段對話后冰釋前嫌,并沒有像課文所描述的那么簡單。學生在閱讀了原著之后,會對課文產(chǎn)生新的想法,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積淀自己的想法,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在描述相關的人物形象時就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素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課內(nèi)外閱讀良好銜接起來,不僅需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連接點,暢游在閱讀的海洋里。只有在不斷閱讀中,學生才能積累到許多好詞好句、好的寫作素材、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最終促進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