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那梭鎮(zhèn)炮臺小學(538036) 劉源喜
所謂的隨文識字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講授課文內容,一邊引導學生認識生字,將識字任務貫穿于文本學習始終,讓學生在文本學習的過程中識字。隨文識字是從文本內容著手的,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習得生字。隨文識字能夠不斷提升字詞在學生頭腦中出現(xiàn)的頻率,認字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制定識字教學方案,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字詞,提升識字效果。隨文識字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識字環(huán)境,能夠激活學生識字興趣,讓學生邊閱讀邊識字。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思維發(fā)展緩慢,只有激活學生興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識字學習中,也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發(fā)動學生尋找生字。尤其是初讀文本時,學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生字詞,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將字詞圈畫出來,為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學習《春天在哪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讓學生想象歌曲展現(xiàn)的畫面,然后讓學生利用畫筆畫出春天里的景象。在這樣的情景渲染中學生閱讀文本,教師提出閱讀要求:請大家認真閱讀,跟隨著作者的足跡一起尋找春天,閱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勾畫出來。教師布置完作業(yè)后,學生邊閱讀邊勾畫圈點。教師巡視觀看學生學習情況。有的學生勾畫完后高興地說:“這篇文章中我不認識的生字太少了,只有‘飄’、‘灑’、‘筍’、‘蠶’、‘霧’這幾個字,看來平時多閱讀課外書還是很有好處的?!边€有的學生不好意思地說道:“為什么我覺得這篇文章中我不認識的生字詞有那么多,加起來總共有十幾個呢!看來我要好好學習這篇課文呀!”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圈點標注生詞,并將文本中的生字詞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相關認知,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書寫、結構等內容,從而為閱讀認知的建立鋪墊基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把識字教學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要在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注重教給識字方法,豐富學生識字渠道。”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開展多種朗讀活動,幫助學生讀準字音。拿到一篇文章后,學生大多對文章內容感興趣,教師要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朗讀課文。加深對字詞的識記,提升識字教學效率。
學習《廬山的云霧》時,教師朗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地方的景色嗎?你去過這個地方嗎?對于這個地方,你了解多少?”在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中,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文本字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個小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并在朗讀過程中,找出重要字詞,根據(jù)句子理解字詞內涵。學生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閱讀后展示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小組選擇了第一段作為展示內容:在齊讀的過程中,我們組都注意到了一個成語“變幻無常”,這個成語中的“幻”是個生字,這個字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是幺,在成語中的意思是變化、虛無、不真實,在這個段落中是指云霧的形狀經常改變,沒有什么規(guī)律。
當學生對一篇文章產生興趣后,教師要抓住學生興趣點和思維點,開展朗讀活動。當學生能夠熟練朗讀文本內容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觀察生字的結構和含義,加深對所學漢字的記憶。
識字教學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要牢記生字的讀音、結構,還要清晰、明確地把握生字的內涵,即字義。隨文釋義就是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漢字的字義,在讓學生清晰地把握漢字內涵的同時,強化對漢字的運用能力,從而加深對漢字的記憶。隨文釋義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量尊重學生意見,讓學生闡述對生字意思的理解,主動探究字義。
隨文釋義的過程中,教師的點撥、指導必不可少。小學階段,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很難把握住字詞的內涵,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及時進行點撥,尤其是內涵深刻的字詞。
學生識字量對閱讀教學有重要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掌握字詞的音形義。具體操作時,可以從圈點勾畫、朗讀識記、隨文釋義三個方面著手,開展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一定語言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豐富學生識字量,加深對字詞的理解,為全面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