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縣生態(tài)新城第一小學 陰雪梅
合作學習是為提高學習效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發(fā)揮各自的作用,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共同進行的學習活動。合作學習強調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協(xié)同作戰(zhàn)、優(yōu)勢互補,主要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動手操作等形式來展開。教師如果能巧妙運用合作學習,勢必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靈感,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討論中明理,從而讓參與合作學習的孩子們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fā)展。要使合作學習發(fā)揮最大功效,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合作學習強調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協(xié)同作戰(zhàn)、優(yōu)勢互補。因此要使合作學習發(fā)揮最大的效率,首先要搭配好合作小組的成員。
現在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搭配存在以下問題:有的是由教師根據座位安排組成的學習小組;有的是教師簡單地按學生知識水平與能力水平分組;有的是教師“尊重學生”地讓學生自由組合。這幾種組合方式的組長或由教師依據學生成績指定,或由學生據平時交往情況認定,往往未明確組長的職責,也未明確組員的分工與職責。這樣組合的結果導致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小權威獨霸,不尊重他人——只關注自己,不傾聽,不配合,甚至出言傷人,引發(fā)矛盾;有的學生(尤其是學優(yōu)生)鄙視學困生,認為學困生能力低下,他們參與活動是浪費時間,不如在一邊看著就行;有的學生依賴優(yōu)生,“搭車”現象突出;有的過于喧嘩,組間干擾,合作質量差。
筆者認為一個班級中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以4~8人為一組,每組成員的數學平均水平應大致相同。分組時既要考慮學生的知識互補,也要考慮學生間的性格互補、能力互補。合作小組長的選擇應是合作小組組建的關鍵。小組長不僅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水平和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要有較強的領導能力與組織協(xié)調能力,能夠發(fā)現小組成員的優(yōu)勢,合理分工,不會讓合作學習成了優(yōu)生的舞臺,學困生的看臺。要合理搭配合作小組成員,應遵循以下原則:
1.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即在分組時,盡可能保證各組間的水平相當,每個組內男女的比例,優(yōu)生、學困生、中等生的比例也大致相同。但在各組間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既要有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可擔任組長),也要有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擔任發(fā)言人),動手能力、記錄能力強的學生,同時還應安排一定比例的學困生。在評價時除考查各組問題解決的情況外,還考查對學困生的幫扶情況。
2.因地制宜、合理排座原則。根據班額和空間場地來編排座位,以利于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如果班級學生數超過60人,可以采用同桌兩人合作學習為主,前后四人合作學習為輔的學習方式;如果班級學生數少到40人,則可采用同桌兩人合作學習為主,根據不同的合作學習內容靈活組合的學習方式。
3.因勢利導、機動靈活原則。根據課堂教學的發(fā)展變化及生成,靈活機動地組成臨時合作學習小組,以營造更自由、更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得到更多更廣的思維碰撞。
4.適度調整原則。當小組內部出現一時難以化解而影響合作學習效率的矛盾,或小組間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不平衡時,都應適時對小組成員進行調整,以保證公平競爭。
合作學習雖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概念性的知識就可用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方式來學習,簡單的推理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推理完成。筆者認為只有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學生意見分歧大的問題,以及學生個人無法完成的問題,才有必要組織合作學習。
1.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是完成每堂課教學任務的突破口,教師可通過讓學生合作學習來實現優(yōu)勢互補,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2.解決學生意見分歧比較大的問題時,可組織合作學習。因為這時學生的感想較多,想說的話也多,如果此時讓學生討論,才可能碰撞更多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
3.學生個人獨立操作時間不足或難以完成的問題,可確定為合作學習的問題。數學綜合實踐問題,需要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這時往往要借助合作學習。
例如,在教學《節(jié)約用水》時,由于要收集的數據較多(包括了解全國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分布情況;收集身邊的浪費水情況;計算浪費水的具體數據;計算采用節(jié)水方式可節(jié)約水的具體數據等),僅憑學生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對上面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如果讓學生單獨完成,課堂40分鐘顯然不夠;根據分析的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限于小學生的認識水平,他們個人做出的判斷與預測很有必要在交流中進行修正、補充、提升,因此這種情況就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掌握合作之法與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證。筆者認為合作學習主要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自學奠基法。這要求學生先自學教材,先自主探究,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各人不懂的問題,學優(yōu)生能馬上回答的就馬上解決,學優(yōu)生不能馬上解決的則由小組通過交流、轉化、實驗等方式解決(必要時可尋求老師幫助)。
2.輔導個體法。小組群體幫助組員個體(學困生),實現組內全員的共同提高。為提高輔導效果,可采用組間競賽的方式,看各組輔困成效。
3.分工合作法。這要求小組長能根據組員能力、性格特點分配任務,組員分工應讓每個組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與提高,以增強組員間互動,最大化地發(fā)揮每個組員的優(yōu)勢。
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不能只關注活動的結果,更要有效監(jiān)控合作學習的過程,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合作學習有一定的提高。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主要應監(jiān)控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學習的參與度。教師要了解各小組學生的參與情況,要通過組間巡視,了解各小組的分工情況,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提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責任要負。小組成員只有有了壓力,才能變壓力為動力,從而更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2.合作學習的配合度。教師要通過組間巡視,了解各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情況與配合情況,看各組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地發(fā)揮了每個組員優(yōu)勢,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數學潛能。教師應對配合不默契的小組給予必要的引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態(tài)度,為下一步的合作打基礎。
合作學習活動評價不僅要關注各組學習活動的結果,而且要關注各組學習活動的過程,關注各組對學困生的幫扶。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加強組間巡視,了解各組的合作情況,適時給予評價。合作學習評價活動的主體不應只有教師,而應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合作學習評價既要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也要對每個同學的情感表現進行評價;既要有課堂隨機評價,也要有期中與期末的定期評價??傊?,教師要通過評價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習小組的人都能積極投入合作學習,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實踐證明:合作小組成員搭配越合理,合作學習問題越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合作學習方法越恰當,合作學習過程越受關注,合作學習評價越恰當,學生的合作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生的思維火花越能得到有效碰撞,學生越能生動、活潑、有個性地發(fā)展。
[1]楊永強.合作學習中的問題與策略研究.
[2]崔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中的合作教學模式.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