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彤
一位來自武漢的青年作曲家、音樂人——劉胡軼,挑選了木心的一首詩歌《從前慢》,為之仔細譜曲,幾經修改終于大功告成,并在《中國好歌曲》的舞臺上一舉成名,這首歌也因此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央視的羊年春晚(2016年)上,劉歡再次深情演繹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一時婦孺皆知,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話題?;仡欀袊搲?,從《明月幾時有》(蘇軾詞、鄧麗君首唱),《春曉》(孟浩然詞、谷建芬曲),《鄉(xiāng)愁》(余光中詞、晁岱健曲),還有這首《當你老了》(葉芝詞、趙源曲)以及許多從優(yōu)秀文學中挑選出來,并由音樂家重新譜曲的歌曲,立即能風靡全國,廣泛流傳,這是音樂家的成功,也是優(yōu)秀文學借助音樂而強勢發(fā)展的一個特殊的表征。
當代文學與音樂在提高國民素養(yǎng)、豐富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探討文學與音樂是什么關系?什么樣的文學與音樂會廣泛流傳?音樂發(fā)展對文學傳播有著怎樣的影響?這都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文學和音樂代表一個民族的光榮和智慧,至于是先有文學還是先有音樂,好比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這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命題。
從考古學家對甲骨文的考古結果來看,似乎最早出現的是文字、文學,繼而是音樂。但從生活的實踐來看,無論遠古時期,還是現實生活,當一個小生命呱呱落地之時,嬰兒的第一聲是ma,那在嬰兒尋找母乳、尋找媽媽的保護的第一聲呼喚。我們可以細細傾聽嬰兒“ma”這個最原始的最感人的聲音,帶著文學的情感和音樂的節(jié)奏,充滿喜怒哀樂的感情色彩。文學史告訴我們,歌與舞是最最古老的表達情感的形式之一。而音樂發(fā)展史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的古代的詩與歌是不分的,現成最早的《詩經》是帶樂譜的;《漢樂府》就是詩與歌的集成;唐詩宋詞就是文學與音樂的共同創(chuàng)造,可以吟誦,可以歌唱,所以才在歷史的長河里飛歌,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歷來就十分密切,如果說音樂是歌曲的形式,那么文學就是內容;如果說音樂是鳥兒的翅膀,文學就是鳥兒的頭尾和五臟六腑。歌唱的形式可以讓文學內容更能為受眾所喜歡,更能流傳。
關于文學與音樂的關系論著很多,各有流派。黑格爾說:“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睆倪@個意義上說,原始先民是愛歌愛舞愛文學(口頭文學)的人。自從人類文明起始,音樂與文學就相依相存,推動人類從低級走向高級,從蒙昧走向文明。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三句話簡括地說明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以詩書禮樂做根基,以教育為主要工具、尤以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
由于古代中國長期重文輕理、重文輕藝,也許由于作為樂譜更容易印刷,所以得以代代相傳,而口口相傳的音樂或走向宮廷,或走向神壇,或在民間野蠻生長、自生自滅。
古代的詩歌原來是可以合著音樂來歌唱的,詩就相當于歌曲的詞,音樂就相當于現在歌曲的曲。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民的檢驗,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寶庫,可以成為當代作曲家取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輝煌的唐詩應當有輝煌的唐歌?!洞簳浴肥翘拼娙嗣虾迫坏囊皇孜逖月稍姡骸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但流傳下來的是有詩無歌。作曲家谷建芬根據詩中特有的韻律,用童聲合唱的形式重新演繹,節(jié)奏活潑清新,其旋律符合少年兒童的演唱特點,被形容為“歌唱的唐詩”、“大唐的兒歌”,一舉在全國少兒歌曲創(chuàng)作中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歌曲,成為校園合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可以說是谷建芬為孟浩然的唐詩《春曉》插上了金色的翅膀,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春天的快樂和美好。
宋詞有神來之筆,就應當有宋樂天籟之音。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這篇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蘇軾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是經過了上千年歷史檢驗的文學精品。1983年,臺灣歌手鄧麗君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后,用她與生俱來的亮麗聲音、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溫柔、多情,頗具唐宋風范?!睹髟聨讜r有》是鄧麗君《淡淡幽情》十二首古典歌曲中主打歌曲,面世至今已二十多年,歲月的滾滾紅塵未能遮掩她美麗的光華,反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顯出非凡的魅力。
從《春曉》《但愿人長久》的兩個范例,我們可以管窺到文學與音樂的特殊關系。它們屬于兩個不同的精神產品種類:一個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而另一個是以聲音材料為載體的信息傳遞。前者通過視覺感觸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調動自身的“期待視野”來感應“召喚結構”。而音樂以聽覺器官為媒介,通過耳朵對作品進行解讀與感受。從而填補文字間的“空白”,為大眾提供一個極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文學是音樂的根基,音樂可以讓文學飛的更遠。
《荀子·樂論》中說:“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闭f明古代先賢對音樂巨大感染力的認知。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之根。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理念,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經驗中找到直接或間接的對應資源。用容易普及傳唱的歌曲形式來推動優(yōu)秀文學的傳播,這對音樂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門德爾松說:“人們時常埋怨音樂是這樣的模糊,聽音樂時,簡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皇孜蚁矏鄣臉非鶄鬟_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不是因為音樂不夠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因此,我發(fā)現:每當我試圖用文字或語言來說明一段音樂時,好象是說過了,但又好象說的都不令人滿意?!笨磥頌閮?yōu)秀文學中的經典詩詞作曲,并讓之成為能廣泛流傳的歌曲,的確實非易事。
以臺灣著名詩歌《鄉(xiāng)愁》為例,詩人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他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xiāng)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薄多l(xiāng)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在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讀者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低回悵惘的氛圍。短短的八十二字,寫出了郵票對母親的思念,墳墓對母親的懷念,船票對妻子的想念,海峽對祖國的眷戀。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打動了成千上萬人的心,尤其讓華裔游子為之動容。自從問世以來,許多作曲家嘗試作成能傳唱的歌曲,而余光中先生皆不太滿意。作曲家晁岱健先生以自己對《鄉(xiāng)愁》的獨特理解,經過上百次的創(chuàng)作、試唱、再創(chuàng)作、再試唱,終于寫出了一首曲譜優(yōu)美、旋律獨特的歌譜,使余光中先生詩中那濃濃的鄉(xiāng)愁、深深的親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和升華,受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高度好評。歌曲《鄉(xiāng)愁》先在華東地區(qū)的歌曲大賽上大放異彩,在多家電視臺、電臺反復播出。爾后,《鄉(xiāng)愁》還被改編成二胡曲、鋼琴協奏曲、俄語版歌曲等多個版本,在北京、南京、海南等地的音樂廳多次演出。當前奏響起時,聽眾就能感受到好那濃得解不開的思鄉(xiāng)之愁,成為海峽那邊的游子思念大陸、渴望祖國統一的思念之歌。一代詩人、文學大師余光中先生已經仙逝,但他的《鄉(xiāng)愁》乘著音樂的翅膀,仍在大陸與臺灣同胞中,在世界炎黃子孫中傳播,這對于余光中先生也是最大的安慰。
詩歌常常被局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被稱為小眾文學,很難突破專業(yè)圈子得到民眾的支持,所以近幾年來詩歌逐漸由中心位置轉移至邊緣,受到了大眾的冷落與忽略,致使很多詩人更是難以維系生活而不得不放棄?!稄那奥吩诒桓木幹埃渥髌窞榧冊姼瑁挥幸恍〔糠秩耸康靡蚤喿x與欣賞,但是經過音樂人的加工傳唱之后,就以歌曲的形式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成為雅俗共賞的視聽藝術。
當今,日益多元化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也使得文學音樂作品的傳播范圍、地域得到了飛速擴大。傳播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課堂傳播、晚會傳播、電視傳播、網絡傳播、音像制品傳播等,而音像制品的網絡傳播成為青少年的最喜歡的形式,它跨越時空,跨越社會階層,具有廣泛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滿世界的拿著手機、戴著耳機的藝術青年便是證明。創(chuàng)作具有廣泛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的文學音樂作品,需要作曲家豐富的生活、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使命。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藝術。世界上一切的優(yōu)秀文學都可以成為傳播的新思路與新元素?,F代詩《當你老了》是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寫的一首愛情詩,是詩人寫給終生追求的一位女性,詩歌成了詩人化解內心苦痛的方式。他沒有直接寫自己的感受,而是將時間推移到幾十年后,想像自己的戀人衰老時的情景。而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是源于作曲家、歌手趙照對母親的感情。趙照之前一直北漂做音樂,很少給母親唱過歌,在偶然讀到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when you are old》時,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在窗戶下燈光昏黃的模樣,有感而發(fā)用民謠的形式寫成了這首歌曲。整首編曲很平實,沒有高潮,幾乎與欣賞詩朗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在春晚上鋼琴和大小提琴作為主打樂器響起,莫文蔚的《當你老了》唱起,那清透遼遠的聲線,哀傷感人的長音和低回轉折的短音,把原本的民謠唱成了情歌。這首文學作品通過音樂表現形式,把詩歌的愛情的不朽意義延伸出了:“當你老了,我心永恒?!?/p>
當代文學與音樂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存在著。音樂已經成為超越文學、電視、電影而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因為人們更愿意通過欣賞音樂來品味文學,傾聽文學家的心靈。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國民文學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大眾對娛樂的形式與內容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讓插上音樂翅膀的優(yōu)秀文學飛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