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婧
(倫敦大學學院 英國倫敦 WC1E 6BT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教學過程改革涉及到宏觀和微觀的多個方面,主要包括學校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的親身實踐和動手等各方面。在這些方面,當下的各學科課程教育改革就遇到了一些共有的問題。[1]
隨著當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所對應的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更新換代速度也不斷加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不能夠適應人文社科和科技技能的發(fā)展需求了,并且新的技術和新的觀念相繼而來,如果所學知識內容與實際相差距離較大,就會使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從而減少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無法滿足他們的認知需求,最終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更無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2]
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大部分學校都對課時量進行了精簡,對教學學科內容進行了豐富,但是這樣的宏觀安排并不與各學科的教學具體內容完全契合,很多情況下,往往是課時量少了,但是原有教學內容不變甚至增多,導致教師進行授課和學生進行學習時壓力增大,表面看起來學生習得了更多種和更大量的學習內容,但是往往學生學習效率沒有提升反而減少,所有學習內容都有涉及但是缺乏深度,從而并沒有達到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對于一些基礎課程來講,教師往往表現重視學生對理論的記憶和理解,而缺乏對相關理論應用的涉及,在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很多內容只是教師靜態(tài)地灌輸,學生缺乏動態(tài)的理解,學生仍然不能夠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缺乏對于相關知識產生背景的理解和剖析,對相關過程不能夠有深刻的過程性理解和把握,導致提高不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實踐水平,更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緊跟學科發(fā)展的新成果、新方法。[3]
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就是轉變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地位,學生應該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體,因此,應當摒棄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教育,應當結合現當代學生性格特點實際和教學內容特點進行有機調整,可通過采用啟發(fā)式、探討式、翻轉課堂等各種方式進行改革,最終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例如,翻轉課堂實際上就是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當中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節(jié)奏,包括預習和復習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有選擇地掌握、檢測自身的學習情況,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主要起到引導、幫助和修正的角色進而更好地掌控學生整體學習情況,完成教學目標。
在課程教育改革當中,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學校和教師的階段性目標和必要操作部分,自古至今,問題的提出往往就是重大創(chuàng)新理論和實踐先導和萌芽,如果學生能夠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自覺主動地提出相關問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問題意識,從而才能進入到下一步集體探究、得出結論的環(huán)節(jié)。這每一步都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掘潛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最終學生推理出的結論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結果,更是他們主動創(chuàng)新,主動實踐的體現。
并且在整個教育過程當中,如何引入實踐應當是著重探討的問題,理論的積累不能替代實踐能力的提升,在學習過程當中,針對不同階段學生開展各種實習實踐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習興趣,鞏固他們的學習信心。相對于高產出效益而言,學生階段的實踐更應該是一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社會實踐當中的途徑、社會、家庭、學校三方應該聯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機遇。[4]
評價體系是否合理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體系既包括對學生的考核體系,也包括對教師的考評體系。[5]
傳統(tǒng)的教學僅僅是通過期中或期末考試進行課程評價,但是在課程教育改革過程當中,應當全面考慮到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掌握,以及在這個基礎上體現出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單純的筆試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科學考評體系建設的需要,學校和老師應當針對各類學科的不同特點制定具體的實踐項目考核,并加入最終的考核成績,在實踐過程當中,更加容易觀測到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可能夠在某一級學校的某一門課程當中全面提升,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需要在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當中逐漸培養(yǎng),課程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只有在不斷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升實踐鍛煉能力過程當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學校和教師只有不斷地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才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