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強
(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qū)基礎教育教研室,河南 周口)
初中學生依賴教師,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與褒獎,樂于在同伴中展示自我。合作學習是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教學模式,能一改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疑惑、目標、討論、探究、嘗試、對比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寓教于樂,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初中信息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其首要環(huán)節(jié)是進行科學的分組。一般而言,由于學生的家庭教育、成長環(huán)境、個人秉性、興趣愛好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從而導致初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水平相差較大。有的學生從小接觸并使用計算機,并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因而其信息技術的基礎良好;而有的學生則對信息技術十分陌生,甚至對接觸信息技術存在逃避、恐懼的心理。為此,為確保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有效性,就必然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在實施分組時,筆者認為應按照“組間相似,組內相異”的原則進行。將信息技術或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與信息技術水平較差的學生合理地進行搭配,以此確保每個合作小組的綜合能力大致處于相同的起點。此外,在實施分組時,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只有學生之間和諧相處,在合作過程中才能做到完美的配合,相輔相成。男、女學生之間也要注意比例搭配,在性別上進行優(yōu)勢互補。比如,筆者在教學完“PPT”的制作方法后,讓各小組動手制作一個體現(xiàn)本小組基本情況的PPT。學生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的學生負責編輯整理文字;有的學生負責拍攝小組成員照片以作為素材;有的學生擅長排版而負責界面的排版工作;有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好而負責在講臺上發(fā)言……這樣的分工合作,才能切實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小組成員之間偏離“學習主題”而津津有味地開展“自我話題”,尤其是游戲話題。為此,針對學生自制力較差的特點,教師可因地制宜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手段。任務驅動,顧名思義即是以具體的任務作為目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務。在小組合作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能一改學生小組松散的局面,促使小組成員為榮譽或勝利而精誠團結,全力以赴。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收獲知識與經(jīng)驗。例如,筆者在開展辦公軟件“Excel”“Word”相關知識點教學時,在實踐練習環(huán)節(jié),筆者出具了某學校九年級學生語文期中測試的“分數(shù)表”。筆者利用投影儀設備將其放大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對凌亂的“分數(shù)表”按照分值由高到低的原則進行排序,求解出平均分。在求解出平均分后,學生還需要打開Word文檔,將“分數(shù)表”中的學生姓名及分值進行整理、保存。筆者規(guī)定:哪一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即獲得“最佳小組”的榮譽,并獎勵每位組員一個學習筆記本。任務開始后,學生興致昂揚地開展起來,有的小組討論分工;有的小組立馬投身于工作之中。這樣的任務驅動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十分有效,教學效果良好。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明確并把握好教學活動的“度”。誠然,如教師的介入因素過重,無疑會導致小組合作緊密度降低,失去合作學習的意義;相反,如教師不作出針對性的引導,則一方面難以保障課堂教學紀律,另一方面會導致合作學習偏離正軌。為此,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有效的引導是確保合作學習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事實上,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摒棄傳統(tǒng)、僵硬的教學手法,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確保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是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與者及組織者。筆者在教學“制作Flash動畫作品”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因而不給予學生具體的題目,只是大范圍地說出了幾個關鍵詞:“家庭生活”“籃球比賽”“春游踏青”,學生反應敏捷,一下就猜到了筆者的意圖。于是,在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開始負責動漫的繪制,有的學生開展思考字幕的組合,有的學生開始導入音頻等。在小組一番忙碌以后,形態(tài)各異的Flash動畫作品大功告成。在學生合作完成作品時,筆者穿梭于各小組之間,為存有疑惑的學生解答問題,并觀察是否有學生沒有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小組合作能有效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友誼。此外,合作學習,學生為朝著共同方向而努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意識,這無疑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大為有益。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的優(yōu)化,以激勵為主,激發(fā)學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