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封傳兵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也是我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說文》原書已失傳,流傳至今的僅徐鉉、徐鍇兄弟校訂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大徐本)和《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①。《說文》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說文》是語言文字學的寶庫,在文字、訓詁和音韻等方面都有極重要的價值。段玉裁推許其為“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chuàng)?!?/p>
《康熙字典》(以下簡稱《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學者奉康熙皇帝御旨編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語文辭書?!蹲值洹凡捎貌渴追诸惙?,按筆畫排列單字,共收錄漢字47035個,為傳統(tǒng)語文辭書的集大成之作,被王引之譽為:“體例精密,考證賅洽,誠字學之源藪,藝苑之津梁?!薄蹲值洹分小队菩颉方淮似淙〔脑瓌t:“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說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其余字書,一音一義之可采者,靡有遺逸。”《字典》釋義一以《說文》《玉篇》《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為準,可見其對以《說文》為首的前代辭書之推崇。其重要特點是,《字典》在引用《說文》這些字書、韻書的注音釋義材料時,凡見于書中者,均一一引用。
《說文》原本今已不存,目前可見的完整傳本為徐鉉本《說文解字》、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古代典籍在傳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訛誤,尤其《說文》在經(jīng)歷了李陽冰的擅自改定后,大失其貌,這就給后來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蹲值洹纷鳛榭滴醯蹥J定的權(quán)威語文辭書,保存了包括《說文》在內(nèi)的前代大量語文辭書資料,具有重要的語言文字價值和文獻??眱r值。利用《字典》所引的資料來比勘今本《說文》,探討《說文》的版本流傳及語言文字演變的軌跡,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蹲值洹肥植克墩f文》釋義②共314例,本文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所引《說文》條目今本大小徐《說文》進行全面的比勘和分析,略去重復,考察異同,校勘錯訛,尤其對出入較大及今本《說文》未見字頭作詳細的考察,以期發(fā)現(xiàn)《字典》引用《說文》的真貌及特點,并為《說文》??碧峁┯袃r值的文獻材料。
《字典》手部字引《說文》釋義共314條目,其中與今本《說文》③釋義完全相同者共計245字,占比約78%;所引釋義基本不變,用詞及表達方式略有不同者12字;所引釋義與今《說文》出入較大者30條;所引字頭為今本《說文》未見者27個?;厩闆r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字典》手部字引《說文》釋義相同者占絕大多數(shù),可見其可信性還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異文和佚文的情況,本文主要分析異文情況。
《字典》引手部《說文》釋義與今本《說文》完全相同者共245條,略舉兩例:
按 《字典》引《說文》:下也。
大徐《說文》:下也。
小徐《說文》:下也。
拔 《字典》引《說文》:擢也。
大徐《說文》:擢也。
小徐《說文》:擢也。
《字典》所引《說文》釋義與今本《說文》釋義基本相同者共計13例,主要體現(xiàn)為虛詞有無、一字之不同。以下舉數(shù)例以明之。
1.增減虛字
《字典》所引《說文》釋義時或脫或衍“也”等虛詞,共2例。
掫 《字典》引《說文》:夜戒守,有所擊也。④
大徐《說文》:夜戒守,有所擊。
小徐《說文》:夜戒守,有所擊也。
挃 《字典》引《說文》:穫禾聲。
大徐《說文》:穫禾聲也。
小徐《說文》:穫禾聲也。
此類字在《字典》引《說文》中并不是個例,其他部首所見頗多,除了“也”,還有“之”“而”等虛詞,將另行他文詳述。
2.一字不同
《字典》所引《說文》釋義異文體現(xiàn)為一字之不同,即釋義內(nèi)容基本相同,然有一字之差,或因書寫訛誤,或為字形演變,共6個,如:
捄 《字典》引《說文》:盛土於梩中也。一曰捊也。
大徐本《說文》:盛土於梩中也。一曰擾也。
小徐本《說文》:盛土於梩中也。一曰擾也。
案:《說文》段注:“盛土于梩中也。一曰捊也。各本作擾。今依《韻會》本正。捊者,引埾也。于前義相近。捊之乃后盛之?!睊?,大徐《說文》“引取也”,《廣韻》引《說文》同,《玉篇》引《說文》“引聚也”,《段注》據(jù)文獻比勘及字際關(guān)系而定為“引埾”。捊即聚土而盛之,正與“盛土于梩中也”義相合。本條釋義當以段注、《字典》為是?!蹲值洹凡徽`,可補今本之不誤。
攕 《字典》引《說文》:好手貌。引《詩》:攕攕女手。
大徐《說文》:好手皃?!对姟吩唬骸皵s攕女手?!?/p>
小徐《說文》:好手皃。《詩》曰:“攕攕女手。”
案:“貌”即“皃”的后起形聲字,“皃”“貌”之間為古今字關(guān)系?!墩f文》有“皃”字,將“貌”列為籀文。據(jù)李學勤《字源》,西周古文字資料中未見“貌”字,最早見于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在《字典》引《說文》釋義中,所有“皃”均作“貌”,用今字。從傳本《說文》與《字典》所引《說文》異文之異同,可見文字演變之軌跡。
《字典》所引《說文》釋義與今本《說文》釋義出入較大者,共計30字,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誤衍
衍文即因抄寫、刻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衍文多造成文意不通,應該是在刊行的過程中有失誤或是人為加上去的?!蹲值洹丰屃x出現(xiàn)衍文的共7個字頭,如:
捭 《字典》引《說文》:兩手擊也。一曰擲也。
大徐《說文》:兩手擊也。
小徐《說文》:兩手擊也。
案:各本《說文》皆無“一曰擲也”,查《玉篇》《廣韻》《集韻》《類篇》等其它字典辭書均未見一曰義。《字典》引《說文》云“一曰擲也”,疑為衍誤。此類字還有“抌”“握”“掖”“”。
揱 《字典》引《說文》:人臂長好貌。徐鍇曰:人臂稍長纖好也。
大徐《說文》:人臂皃。徐鍇曰:人臂梢長纖好也。
小徐《說文》:人臂皃也。臣鍇曰:人臂捎長纖好也。
案:大徐、小徐、段注等各本皆作“人臂皃”。唯《字典》作“人臂長好貌”,應是《字典》將徐鍇的注釋語言誤衍進《說文》正文內(nèi)容,且有所節(jié)引。又徐鍇注釋語,大徐、小徐和《字典》所引皆有一字之異,三字字形相近,分別作“稍”“梢”“捎”。
抍 《字典》引《說文》:上舉也?!兑住吩唬河脪c馬壯吉。
大徐《說文》:上舉也?!兑住吩唬簰c馬壯吉。
小徐《說文》:上舉也?!兑住吩唬簰c馬壯吉。
案:抍,亦作撜,今作拯。各本皆無“用”字,疑為衍誤。又今傳本《易經(jīng)》作“夷于左股,用抍馬壯吉”。《字典》引《說文》釋義之《易》曰多一“用”字,又與傳本《易經(jīng)》相合,略備一說。
2.訛脫
脫文即在傳抄、刻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脫落文字的現(xiàn)象。《字典》手部字釋義出現(xiàn)脫文共4例,此4字均只引一義。
捲 《字典》引《說文》:氣勢也。
大徐《說文》:氣勢也。一曰捲收也。
大徐《說文》:氣勢也。一曰捲收也。
案:像“捲”字只引一義的還有“擣”,像“撝”應為已引其它字書義與《說文》部分同,固節(jié)引的還有“揜”。
批 《字典》引《說文》:手擊也。
大徐《說文》:反手擊也。
小徐《說文》:反手擊也。
案:大小徐本《說文》均作“反手擊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反手擊也。俗作批”與與批互為異體關(guān)系?!蹲值洹芬擅摗胺础弊?。
《字典》所引《說文》字頭均未見于今傳本《說文》,但在今本《說文》異體字皆以異體字形式出現(xiàn),且讀音、釋義相同,共21例,如:
《說文》拚:“拊手也。從手弁聲?!?/p>
《說文》無此字。
據(jù)上可知,《康熙字典》手部字所引《說文》釋義具有以下特點:(一)引文完全相同者244條,占全部引用條目的78%,可見相同者為主要。(二)引文部分內(nèi)容與今傳本存在一些差異,如異體字、古今字、詞語替換等反映了語言文字的歷時演變軌跡。(三)引文不僅限于大小徐本,還多有借鑒了其它字書材料,可以校訂今傳本《說文》之不足,從《說文》段注材料課互為佐證。(四)《字典》在引《說文》時也存在主觀臆斷和失誤之處,利用《康熙字典》時需審慎。
注釋:
①本文所用《康熙字典》為中華書局《康熙字典》(檢索本),大徐本《說文》為中華書局2012年附音序、筆畫檢字版,《說文解字系傳》為中華書局1987版。
②《康熙字典》廣泛征引《說文》《玉篇》《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等字書,其中《說文》主要用來釋義,因此本文將只考察其釋義內(nèi)容,其它反切、六書均不作比較。
③因現(xiàn)流傳大徐本《說文》與原書契合度最高,故文章所列《字典》所引《說文》內(nèi)容,以大徐本為主要參考對象,除與其解釋有所不同時,才會對比小徐本,凡此情況均有指出。
④為最大程度還原其所引內(nèi)容,增強對比的準確性,凡《字典》、大小徐本《說文》中的原文均未轉(zhuǎn)換為簡體字表示,后文不再一一指出。
參考文獻:
[1]許慎,徐鉉.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康熙字典(檢索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封傳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韻》與大徐本《說文》反切之比較[J].勵耘學刊(語言卷),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