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華
(貴州省正安縣和溪鎮(zhèn)大坎幼兒園 貴州遵義 563418)
人們常說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也是一個隱性的工程,還有人說教育是農業(yè)而不是工業(yè),這無不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個漫長的育心、育德、育智的靜待花開的過程。這一論述,早在《管子·權修》里就有所表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边@說明,人才培養(yǎng)是頭等大事,人才一旦培養(yǎng)成功,將是“一樹而百獲”。同時人才培養(yǎng)也是一個漫長的、艱辛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拔苗助長,更不允許一蹴而就,特別是幼兒園更不能進行拔高教育。[1]
可事與愿違,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家長朋友們在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強烈驅使下,迫使幼兒園教師、特別是民辦幼兒園教師不得不一邊在違背良心、違背教育規(guī)律地滿足家長需求,一邊又在變通執(zhí)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免遭教育主管部門處罰地在夾縫中從教。這也許就是教育部明文督辦的“幼兒園小學傾向化”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吧,要徹底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必須標本兼治,自然,搞好家園共育迫在眉睫,針對這樣的困境,筆者對家園共育進行了深刻反悟,與多位同行進行了勾通、交流,進行了多次嘗試、探索,目前,筆者對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有了新的思考:《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幾點策略》,旨在拋磚引玉,期冀更多同仁共鳴。[2]
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是當今社會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队變簣@工作規(guī)程》明確規(guī)定:“與家長保持經常聯(lián)系,了解幼兒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商討符合幼兒特點的教育措施,共同完成教育任務”是幼兒教師的重要職責。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家庭教育》一書中,就提出了101條家庭教育的原則,這些原則,無論是幼教工作者,還是孩子的父母,都是百益無害。同時,陳老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3]
在《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的指導下,旨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改善家長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方法,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為此,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一是幫助家長提高育兒水平,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二是幫助家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三是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參與幼兒園管理、支持和參與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各項活動。
1.家校在活動配合上的分歧:一是職責認識不清。部分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教育是老師的事情,家長只負責孩子的經濟物質基礎。于是,對老師安排的家庭活動和需要家長協(xié)助準備材料,表現(xiàn)并不予理睬的態(tài)度;二是地位不對等。主要表現(xiàn)為幼兒園只要求家長配合自己工作,很少考慮家長的需要和想法,家長總是處在服從的位置上。并不知道老師組織活動的目標、要求,有時會讓家長非常反感,存在抵觸情緒實屬正常。
2.家校在教育問題上發(fā)生分歧:家長只關心智力開發(fā),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突出表現(xiàn)為家庭教育小學化問題嚴重,家長希望對孩子進行認字、加減運算、認讀漢語拼音、背誦古詩等;忽略了培養(yǎng)孩子的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的能力培養(yǎng)。忽略了孩子體、智、德、美、勞全方面發(fā)展,忽視了孩子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感官訓練。
3.交流方式的困惑:絕大多數(shù)家長對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合作關系、交流、勾通存在困惑。不擅長和老師交流,也不知如何交流、交流什么、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的狀態(tài)。
1.凝聚家園智慧,搭建幼兒成長沃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文規(guī)定: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敝挥屑覉@主動攜手對幼兒進行同步教育,幼兒才能健康茁壯成長。俗話說得好:“家園如同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孩子的發(fā)展?!笔堑模挥懈愫眉覉@共育,贏得家長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和口碑;只有建立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關系,才能有效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形成合力,搭建幼兒教育健康成長的沃土。
2.創(chuàng)新交流模式,博取家長信任
一是建立健全成長檔案。為每一位幼兒建立成長檔案,內容可涉及幼兒的乳名、特點、愛好及幼兒的整體介紹。這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每位幼兒的特點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有效打消家長的顧慮,也有助于教師更快地引導幼兒適應集體生活。二是用活家長會。在家長會召開前教育要全面盤點、細數(shù)幼兒在園動態(tài)。會上公開向家長展示幼兒積極、陽光、燦爛的一面;私下、個別交流幼兒個性需要值得改進的缺點;會上還要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幼兒園辦園目標、宗旨,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生活模式及特長培養(yǎng),讓家長心悅誠服;三是建立共享育人模式。認真傾聽家長訴求,共同探討共性及個性問題的處理策略。凝聚共識,充分讓家長分享優(yōu)秀的育人經驗,從而充實幼兒園管理。四是建立觀摩常態(tài)化。建立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充分參與、體驗幼兒園工作、感受老師工作的艱辛,同時也有利于觀看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xiàn),更有助于學習教師的教育方法,學會用正確教育孩子,評價孩子、關愛孩子。五是建立家長叮囑備忘錄。為了讓每一個幼兒都更好的得到照顧,可在幼兒園大門口增設“家長叮囑備忘錄”,讓家長把幼兒在這一天需要特別關注的事寫下來,這樣教師可以按照家長的囑托照顧每個孩子。這不僅有效地拉近家園的距離,還可取得家長的信任。六是健全家訪制度:通過家訪,全面了解幼兒家庭的思想、經濟、文化綜合情況,從而找準切入口,讓幼兒在家園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長。
3.著眼細節(jié),感化家長、讓家長誠服
只有信任,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會有配合。因此,筆者認為做好家長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幾個細節(jié):一是充分發(fā)揮全視角家訪功能。新生入園后,開展好全視角家訪,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觀點、教養(yǎng)態(tài)度及對幼兒園的需求,以便孩子入園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二是建立新生入園前遍訪制度,在新生入園前,對幼兒園所轄區(qū)域適齡幼兒開展一次遍訪,讓孩子在入園前提前認識老師,建立情感,可以有效減緩幼兒入園后的分離焦慮,有助于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也有利于家長提前感受教師工作的細膩,使之誠服;三是抓住有效交流時機。要充分利用家長接送孩子時間,靈活溝通,使家長了解孩子當天在園的情況,讓交流、關心落到家長心坎上;四是做實、做細觀察記錄。只有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做實、做細幼兒成長檔案。教師要隨時記錄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行為、趣事,以及教師通過某件事對孩子深入了解,或是教師通過特定的方法,幫助幼兒改進、克服自身的缺點使之進步的有效做法,為家長教育提供參考等,從而取得家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孩子上產生共鳴,形成合力。
4.健全“家園互動”機制,筑牢家園共育防線。
充分發(fā)揮家長、幼兒、教師在整個幼兒園教育中的三足鼎力作用,主要做法是:一是讓家長間接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注重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探究、共同成長;二是讓家長直接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讓家長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參與幼兒的學習、生活活動,發(fā)揮來自社會各行業(yè)家長的獨特作用。這樣,家長從原來幼兒教育的旁觀者、被指導者的角色變成了合作者、支持者;幼兒也從原來的被動的接受形式的學習轉化為探索體驗式的學習;老師從各自為政執(zhí)行自己的學科教學計劃,到與家長、幼兒一起選擇課程、平衡課程、優(yōu)化課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4]
5.豐富家園共育的勾通內涵 全面促進家園共育
筆者通過不斷試驗,認為只有全面豐富家園共內涵,才有可能全面促進家園共育:一是注重家長學校與專家咨詢相結合,提升家園共育的實效性。在適宜的家長會上,邀請幼兒方面的專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家園共育工作,只有提高家長學校講座內容的針對性、指導性,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理念,注重對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分層指導,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祖輩家長會”“父母家長會”“親戚家長會”分別提醒不同角色的監(jiān)護人應該如何指導、管護、教育孩子;二是堅持書面聯(lián)系與電話溝通相結合。充分運用家園聯(lián)系手冊,將孩子在幼兒園的發(fā)展情況及時通過聯(lián)系手冊告知家長,增進交流。對于不能親自接送孩子、平時工作又很繁忙的家長,多采用電話聯(lián)系方式與家長溝通交流。對于問題比較突出的孩子,電話預約專門進行交流與探討,共商對策,實現(xiàn)針對性的問診把脈。
6.建立多元共育的管理模式,滿足不同層次家長的需求
筆者認為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成長背景的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方式也是有千差萬別的,如何取得不同家長的信任、獲得誠服,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要全面把握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與家長交流,讓家長信服。在與家長交流中,若對幼兒的情況缺乏了解,交流不到點子上,很可能會鬧出笑話,讓家長產生反感。因此,在與家長交流中,教師必須抓準孩子的個性特點。如:哪個孩子喜歡音樂,繪畫,舞蹈;哪個孩子上課專心聽講,自理能力強……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與家長交流,才能讓家長誠服;二是通過主題展板展示教學內容,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發(fā)展,從而認可教師,認可幼兒園。針對家長工作忙,不能經常來園觀看孩子的活動,了解孩子的發(fā)展,可每個月制作一個主題展板,向家長展示一個月的活動內容。包括主題、目標、要求、孩子的發(fā)展情況以及對孩子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通過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使家長一目了然,了解教師工作,了解幼兒園,從而認可教師、認可幼兒園;三是讓家長走進課堂做“老師”,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挖掘教育資源。家長來自各行各業(yè),不同的家長具有幼兒園教師不具備的職業(yè)特點和專業(yè)技術。請家長親臨班上給孩子們當“老師”,給孩子們講解與演示,會使孩子們感到新鮮,增強學習興趣,豐富知識與感受,同時也可豐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四是高度關注家長提出的問題,認真幫助家長剖析問題根源。比如:獨生子女在家里很是受寵,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來雨,玩具堆積如山,自然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時不專一便是家常便飯,長此下去,孩子就會養(yǎng)成缺乏耐心、缺乏專注的不良習慣。針對現(xiàn)狀,筆者常常建議家長在一段時間內,只給孩子提供給一兩件玩具,鼓勵孩子拆裝玩具,或者將多個玩具結合成一個玩具,總之,讓孩子玩得精心,玩出花樣,然后再換?;蜃尲议L陪伴子多進行美術活動的涂色訓練,從短時間一點點過渡到長時間,培養(yǎng)孩子做事的耐性,最終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讓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方法產生信服。
家園共育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家庭教育健康發(fā)展的必然,更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必然,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共同目標,筆者認為幼兒園、教師、家長必須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面形成合力。深入探索家園共育新舉措,全面更新家長的育兒理念,全面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知識與技能,從而促進孩子各種能力健康、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