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析了民間標會性質(zhì)的基礎之上,探究民間標會存在的風險,并提出應通過建立健全標會服務平臺和相應的備案登記制度,防控標會的風險,使民間標會在“陽光下”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非正式民間融資組織;平臺建設;備案登記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24-01
作者簡介:王佳程(1993-),女,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浙江工業(yè)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民間標會的風險概述
要把握標會首先要明確標會的性質(zhì),對標會的性質(zhì)國內(nèi)頗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標會屬于民間金融組織的一種,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標會為集體內(nèi)部訂立的一種契約。②筆者傾向于組織說。筆者認為標會該這樣定義:標會是一種建立在血親關系和地域關系上的由發(fā)起人邀請若干人參加的非正式民間融資組織。筆者認為存在以下風險:
標會通常建立在血緣、親緣、地緣的關系上,正是這一特征,這種借貸關系唯一依賴的就是信用。標會中,會首或會員惡意倒會以及會首或會員遭遇財務困難無法支付會款而倒會就屬于信用風險。
相對于正式的借貸組織,標會較為自由,會金的去向并沒有得到登記或備案,也沒有規(guī)定公開會金去向的條款。因此,標會有時就促使了金融犯罪的發(fā)生,甚至大量資金會流入地下錢莊或被用做“以會養(yǎng)會”套出更多資金成為“錢滾錢”的工具。因此,就產(chǎn)生了流動性風險。③
標會中的“以會養(yǎng)會”現(xiàn)象通常會導致一連串相關的“倒會事件”發(fā)生,進而導致一段時間的經(jīng)濟崩潰以及社會秩序受到?jīng)_擊導致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從而產(chǎn)生危害實體經(jīng)濟的風險,這就屬于系統(tǒng)風險。
二、標會自身的風險防范機制分析
標會具有可靠的信任機制?,F(xiàn)在標會的運作既沒有實物資產(chǎn)做擔保,也不靠正規(guī)法律作后盾,其依賴的是熟人社會的多邊信譽機制來建立彼此的信任。如果有人有欠錢不還的行為或者吸毒、賭博等不良行為,那么其他人就不會同意其加入標會,或者一旦會腳中有這樣的人,其他人就不會加入這個會。在入會前,大家已經(jīng)熟知了彼此的信譽,大大降低了倒會的風險。不僅如此,一旦有人標得會金之后無力償還,那么這個人的家庭、家族信譽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往往無力償還的這個人的家人或親戚會替其償還,以此來保護家族信譽。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以及人們資金需求的轉(zhuǎn)變,人們?yōu)榱四軌蛭{更多的資金而愿意冒著倒會的風險突破熟人圈的限制。因依賴于主觀因素,也不能避免一些為了“入會”刻意與會首做朋友而最終卷錢逃跑的不法分子。
會首有為中標的會員提供擔保的義務,當中標者賴賬或還不上會款時,則由會首替其墊付。然而,從大量倒會事件看出,會首通常沒有為每個會腳都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能力。不僅如此,會首假借立會的名義融資后逃跑的事件也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見,會首的無限連帶責任也不能根本解決標會產(chǎn)生的風險。
由于標會具有互惠互利的特點,參與者之間的利益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促使他們相互監(jiān)督。不僅如此,參會的人數(shù)一般都有十幾個,比起兩個人之間的借貸關系,標會的風險平分到了每一個會腳的身上,其風險也就小得多。但是標會的這一特點也僅僅是降低參會的會員個人承擔的風險,并不意味著從整體上降低或消除了標會所產(chǎn)生的風險。
三、建立健全民間標會服務平臺
民間標會服務平臺只能以自愿的方式參與。但基于草根本質(zhì),想要民眾自愿投入政府的監(jiān)管之中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由政府承提供擔保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積極性。但是,政府的擔保并不是無限制的。首先應當由會首承擔第一擔保人,無力擔保時,政府才承擔擔保的職能。其次,政府擔責后可以向惡意倒會者追償。這就要求得標者提供不低于相應的抵押,以降低惡意倒會的風險。
標會服務平臺的建設能限制會首資格,并規(guī)定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限制個人參會數(shù)量;控制標會利率。標會服務平臺同時對有關標會利率文件進行持續(xù)性審查,嚴格審核每一期的利率是否符合法律標準。
建立服務平臺的同時,實現(xiàn)信息備案管理制度。④明確備案的主體為“會首”;備案的內(nèi)容為參會人員的信息、周期、利息等等;明確備案的監(jiān)管人,即民間標會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備案管理制度應當配合標會運營成本的低廉、效率高等特征,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網(wǎng)絡服務平臺,積極推廣通過網(wǎng)絡服務平臺借貸相應的資金,進而實現(xiàn)標會運行信息與備案登記的無縫對接,自動跟蹤記錄標會運行狀況及資金動向。同時,應開發(fā)遠程預備案功能,待工作人員對預備案信息審核后,予以正式備案。這樣就可以減少不必要費用,同時提高了效率,使得備案登記操作起來更加便捷。政府在完成備案登記之后,還應當進行核實監(jiān)管,避免備案登記與實際操作不相符,尤其是在發(fā)生倒會危機時,政府部門要核實清楚倒會的真正原因,避免參與者利用“倒會”騙取國家財產(chǎn),給國家人民帶來損失。
[注釋]
①喻卉.民間金融中的信任問題探討[J].企業(yè)導報,2011(13).
②吳景瑾.淺析合會法律屬性及其風險防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③韓龍,彭秀坤,包勇恩.金融風險防范的法律制度研究——以我國金融業(yè)對外開放為中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8.
④單飛躍,吳好勝.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問題研究[J].法治研究,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