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高考詩歌鑒賞得分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讀不懂詩歌語詞含意。筆者據(jù)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考生讀不懂詩歌并非詩歌用語生僻,而是沒有掌握讀解詩歌的方法。讀解詩歌的方法主要有詩題審視法、對仗解詞法、章法勾連法、意脈貫通法、邏輯關(guān)聯(lián)法、比喻判定法,等等。本文以全國卷與課標卷詩歌試題為例,簡單闡釋詩題審視法在讀解詩歌時起到的作用。
鄭板橋評價杜甫詩歌曾說:“只一開卷,閱其題次,一種憂國憂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廟丘墟關(guān)山勞戍之苦,宛然在目。其題如此,其詩有不痛心入骨者乎?”(鄭板橋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這話恰好說明“詩題”在讀解詩意方面起到彰顯主旨的重要作用。
考察2002年高考詩歌主觀試題出現(xiàn)以來十六年的全國卷與課標卷詩歌試題,共41套詩歌試題42首詩詞(2014年課標Ⅱ卷為兩首七絕),其中詞9首、詩33首,分別占21.43%與78.57%。在這33首詩歌中,絕大部分詩歌的標題從不同角度或顯或隱地提示詩歌語詞含意,正如宗白華“試觀唐人詩題,有極簡者,有極委曲繁重者,熟思之皆有意味,置之后人集中,可以一望而知”所言。[1]簡而言之,詩歌標題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首先,詩題具有明示描述對象的功能。十六年來高考詩歌鑒賞中很多詩題都明示了詩歌描述的對象或內(nèi)容,如2006年全國Ⅰ卷《題竹石牧?!返摹爸袷僚!薄?015年課標Ⅱ卷《殘春旅舍》的“殘春”、2016年課標Ⅰ卷《金陵望漢江》的“望漢江”,等等??忌靼琢嗽姼鑳?nèi)容指向,可據(jù)此判斷詩歌關(guān)鍵詞語或句子的含意。
閱讀黃庭堅五律《題竹石牧牛》(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時,考生可能難解第一句“崢嶸”、第三句“觳觫”的含意。不過,標題的“石”“牧牛”明示“崢嶸”指石、“觳觫”指牛,于是考生對詩歌內(nèi)容了然于胸,試題也能輕松作答。
欲賞析韓偓七律《殘春旅舍》(旅舍殘春宿雨晴,恍然心地憶咸京。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禪伏詩魔歸凈域,酒沖愁陣出奇兵。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頷聯(lián)“乃晚唐巧句”的巧妙處,詩題中的“殘春”二字明示考生,頷聯(lián)生機與溫煦的景語乃是暮春景象,于是第一個答案要點水到渠成:構(gòu)思巧妙,把“花須落”“柳絮行”的殘春景象與“蜂抱”“魚吹”生趣盎然聯(lián)系起來,十分新奇。
特別是李白古體詩《金陵望漢江》(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六帝淪亡后,三吳不足觀。我君混區(qū)宇,垂拱眾流安。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高考第一題問前四句景象用意,難度頗大。從標題“望”字可知本詩與杜甫《望岳》類同,杜甫是望泰山詠懷,李白是望長江寫意。前四句是望中所見長江景象,實中有更多虛擬懸想,筆力變化多端:一、二句總體概述金陵所望長江奔流萬里、江水充沛之狀態(tài),三、四句具體描寫長江橫貫中原的氣勢、水勢浩瀚之情貌。[2]考生據(jù)此可答出景物描寫的用意:詩人以江水萬里奔流、水勢浩瀚的宏大景象,為下文頌揚盛唐一統(tǒng)、國運昌盛積蓄氣勢,有利于突出詩的主旨。
其次,詩題具有揭示詩歌情思的功能。綜觀33首詩歌標題發(fā)現(xiàn),不少詩題有或直接或間接揭示詩歌情感的詞語,如2004年全國甲卷《秋思》的“秋思”、2005年全國乙卷《邯鄲冬至夜思家》的“思家”、2007年全國Ⅱ卷《新晴野望》的“新晴”、2017年課標Ⅱ卷《送子由使契丹》的“送”,這些語詞即是詩眼。抓住了詩題中的言情詞語,也就抓住了詩歌的靈魂,很容易讀解詩歌的內(nèi)涵,以至于容易把握詩歌的技巧手法。
欣賞張籍七絕《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時,抓住了詩題“秋思”后容易找到“尋常”細節(jié)的質(zhì)點:“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是看似尋常最奇崛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詩人擔(dān)心因匆忙而漏寫了什么,故“又開封”驗證自己的疑惑,從而傳達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讀解白居易七絕 《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只要緊扣詩題中的“思家”二字,詩歌構(gòu)思便昭然若揭:前兩句直接描寫思家情懷,通過“抱膝燈前影伴身”的細節(jié)描寫抒發(fā)鄉(xiāng)思的孤寂與落寞;后兩句婉曲抒發(fā)思家之情,詩人通過想像冬至夜深家人圍坐燈前談?wù)撨h行的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抒發(fā)了對家人的濃烈思念。
如果不看高考試題關(guān)于“清禁”“武林”的注釋,蘇軾七律《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fēng)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yīng)夢武林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的頸聯(lián)似是讀解的瓶頸。好在詩歌標題明示是蘇轍出使契丹,因此,由“沙漠”“清禁”可推知,“沙漠回看清禁月”乃想象蘇轍身在契丹思國念主;由“對仗聯(lián)主體相同”的特點、詩題的“送”字與“湖山”“武林”詞語可推知,“湖山應(yīng)夢武林春”以懸想蘇轍夢見自己婉曲表達對弟弟的牽掛之情,這與《邯鄲冬至夜思家》后兩句相同,都是采用對面落筆的寫法。
再次,詩題具有指示詩歌體類的功能。有時詩歌標題還會指示詩歌的體類,即指示詩歌體式與題材類型。從詩歌體式看,分古體詩與近體詩兩大類,這兩種體式的詩歌風(fēng)貌迥異,明人胡應(yīng)麟有過精辟論述:“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歌行之暢,必由才氣;近體之攻,務(wù)先法律;絕句之構(gòu),獨主風(fēng)神。”[3]今人陳伯海如是區(qū)分唐古風(fēng)與唐絕句:“前者實,后者虛;前者直,后者曲;前者放暢,后者收斂;前者重風(fēng)骨、興寄,后者貴興象涵深?!盵4]從題材類型看,分山水田園詩、詠史懷古詩、邊塞詩、詠物詩、送別詩、酬贈詩、題畫詩、閨怨詩,等等。每種題材類型的詩歌,其情思內(nèi)涵各有特點,如“最適合用五古來表達”山水田園詩,就具有“自然恬靜、閑遠幽深的境界”[5];再如詠史詩的特征,清人吳喬認為,“但敘事而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出己意,發(fā)議論,即斧鑿錚錚,又落宋人之病”[6]。
這類詩歌有2008年課標卷 《題李世南畫扇》、2010年全國Ⅰ卷《詠素蝶詩》、2011年課標卷《春日秦國懷古》、2016年課標Ⅱ卷《丹青引贈曹將軍霸》、2017年課標Ⅲ卷《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其標題也都指示詩歌體類。明白了詩歌的體類,考生就可以根據(jù)詩歌“體類”表達情思的基本范疇來研讀判斷詩歌內(nèi)涵。
劉孝綽五律《詠素蝶詩》(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fēng)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的詩題明確指示其體類是詠物詩,考生可依據(jù)詠物抒懷、托物言志的特點,并結(jié)合注釋“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進行分析:詩人托物言志,借素蝶追隨蜜蜂、躲避黃雀,以及忽出忽沒、忽高忽低的情狀,來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而施展才能。
鑒賞周樸七律 《春日秦國懷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數(shù)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的難點聚焦在尾句“不堪回首思秦原”的內(nèi)涵理解。詩題“懷古”二字明示其體類是懷古詩,于是考生可依據(jù)懷古諷今、懷古傷今的基本特征研讀尾句:“思秦原”指什么,何事“不堪回首”。此時答案能順利得出:詩歌主要表現(xiàn)出詩人對當(dāng)年強盛秦國的追思,看如今唐朝國勢衰微,眼前一片荒涼,“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相較而言,杜甫古體詩《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jié)選)》(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閭闔生長風(fēng)。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的詩題信息豐富些,“丹青”指示內(nèi)容為畫,“引”指示體類是歌行,“贈”指示屬于寄贈詩,而起讀解詩意作用的主要是“丹青”。抓住“丹青”,就容易理解第五、六句的內(nèi)涵以及第七句“真龍”的含義。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第一題曹霸是如何做到“一洗萬古凡馬空”的答案便順理成章:曹霸先凝神構(gòu)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筆揮灑,頃刻間一氣呵成。
閱讀白居易七律《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篇長恨有風(fēng)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間富貴應(yīng)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考生只要抓住詩題的“戲贈”二字,即使沒有注釋,也能準確判斷第一題C項(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思)是錯誤的,同時第二題“請從‘戲贈’入手,結(jié)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也便有了答題方向:“戲贈”二字入題,包含情感復(fù)雜,既有戲謔成分,戲謔友人,夸耀自我,彰顯自信,也有真切情懷,含著對前程暗淡失落的無奈,對現(xiàn)實處境的憤懣自嘲。
最后,詩題具有提示表達技巧的功能。有時候,詩歌標題也提示考生詩歌采用的主要表達技巧,如陸游《書憤》詩題中的“憤”字明示詩歌情思,其實也暗示采用了襯托手法,具體表現(xiàn)在:前四句描早年豪情與戰(zhàn)爭大捷的歸旨是“憤”,于是首頷兩聯(lián)的“豪氣”強有力的襯托出頸尾兩聯(lián)的“悲憤”,以突出壯志難酬的失落與傷痛。2010年全國Ⅱ卷 《夢中作》的“夢”、2012 年大綱卷《落葉》的“落葉”、2015 年課標Ⅰ卷《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的“將”,或提示或暗寓詩歌運用的表達技巧。
按說,岑參五律《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wù)f輪臺路,連年見雪飛。春風(fēng)不曾到,漢使亦應(yīng)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的第一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不難,可實際得分較低,原因是考生缺乏詩題意識:詩題中的“將”字提示考生,況且標題中“留別”二字明示考生是在宴會上與友人賦詩告別。那么,寫本詩時作者尚在臨洮,詩歌所寫塞外景物并非詩人所見,乃系想象之辭,而《白雪歌》所寫塞外景物卻是實寫。
欣賞修睦五律 《落葉》(雨過閑田地,重重落葉紅。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fēng)。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只應(yīng)松自立,而不與君同),詩題“落葉”二字指示考生是詠物詩,那么第二題“本詩最后一聯(lián)為什么要寫松?”的答題方向就非常明確:以松“立”與葉“落”構(gòu)成鮮明對比,表達作者對松樹不凋的贊嘆,強化了對落葉飄零的感慨。再者,抓住詩題“落葉”,細味頷聯(lián)“思”“信”,第一題“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lián)與一、三兩聯(lián)的不同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也就豁然開朗了:頷聯(lián)是從落葉主體角度寫,而一、三兩聯(lián)是從旁觀者角度描寫落葉;第二聯(lián)插入一、三兩聯(lián)之間,使得全詩視角富于變化,別具情致。
相較而言,歐陽修七絕《夢中作》(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構(gòu)思奇崛,詩句跳躍,頗為難解,正如宋代洪邁“以四句各一事情,似不相貫穿”[7]所言。讀解此詩,抓住詩題“夢”字并以夢境特點思之即解:前兩句描述夢境,后兩句書寫感慨,寫夢境為現(xiàn)實服務(wù),逼出現(xiàn)實窘境。由試題注釋歐陽修 “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可知,第一二句夢境由明亮開闊到昏暗迷蒙的倏忽變換,表達出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第三四句用典故寫出世事變幻,表現(xiàn)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xiāng)的心情。
雖說詩題能在對象、情思、體類與技法方面作出顯度各異的昭示,但有的詩題也僅是指出讀解詩歌的方向,需要考生結(jié)合對仗、章法、意脈、邏輯等進行參讀,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